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及其对中国的启示_道德教育论文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及其对中国的启示_道德教育论文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道德教育论文,中小学论文,公民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28(2010)08-0032-05

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新加坡从本国国情出发,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合理成分,建构本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了适应本民族文化传统、集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公民道德教育特色。新加坡和中国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遇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矛盾。研究新加坡的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对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的德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造就良好的、起作用的和忠诚老实的公民,使年轻一代在个人行为品质、社会责任意识和忠于国家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1990年,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成立了《好公民》教材组,负责修订新的小学公民道德教育教材。自1992年起,新加坡小学各年级均使用新编《好公民》教材。小学公民道德教育课程标准包括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5个主题,共涵盖35个德育目标。每个主题又分为不同的子目标,如个人主题分为5项目标:一是展示积极的自觉和自尊心,德育目标是自尊、自信;二是表现出个人责任感和义务,德育目标是自我责任感、节俭、敬业、乐群;三是表现出对自己的认识,德育目标是自尊、诚心、诚信;四是在追求生活目标时表现出坚毅的精神,德育目标是毅力;五是认识和表现出正直的个性,德育目标是诚、勇、守诺言、信任、义。在每项子目标里又列出了具体要求。新加坡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目标体现了:向学生灌输适合新加坡的东方价值观,训练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教导学生处事待人需为他人设想的道理,使学生明白作为年轻公民的责任。

1991年,新加坡政府向国会递交了关于建立新加坡公民“共同价值观”的白皮书,主要内容是:(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先,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既是新加坡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观,也是新加坡中学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根据“共同价值观”的教育精神,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公民与道德教育大纲》,规定所有中学都必须按照该大纲实施,进行切实有效的公民道德教育,所有中学公民道德教育开设《新公民学》和《公民与道德教育》等课程。新加坡中学的公民道德教育课程标准较侧重个人与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的关系,不同年级教育侧重点有所不同,中学一、二年级偏重学生个人价值观和品德修养,三、四年级偏重灌输公民与社会意识。课程标准包括7大主题:(1)培养公民良好的品德;(2)重视个体发展,发挥个人潜能;(3)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4)重视家庭生活;(5)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发挥社区精神;(6)加强对文化与宗教的认识;(7)发扬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献身国家建设的精神。每项主题又分不同子目标,每个子目标又列出具体要求。

二、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

新加坡在检讨20世纪50年代的伦理教育和20世纪70年代的国家社会观念教育得失的基础上,在公民道德教育内容上确定了“三兼顾五强调”原则。“三兼顾”,即个人、社会、国家兼顾。“五强调”,即一强调国情,新加坡基本国情是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东方小国,不能脱离这个现实来谈道德教育;二强调国家特色,新加坡是东方之国,不能全盘照搬西方民主;三强调国家意识,主张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之上;四强调德育内容、德育形式要符合时代的要求;五强调潜移默化的教育,借助故事与榜样的影响力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依此原则,同时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差异及心理发育特征的不同,结合现实的生活及社会需求,新加坡教育部组织编写了一整套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丛书,包括《好公民》、《道德与生活》、《公民与道德教育》等。这些丛书大体涵盖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1)国民意识;(2)法治精神;(3)种族民族和谐;(4)文化包容;(5)伦理与道德责任;(6)基本的为人处世准则。这些公民道德教育内容呈现两大特点:一是以传统东方文化共同价值观为载体,嫁接西方新伦理精神;二是内容设计的层次感与综合协调性好。

进入21世纪以来,新加坡教育部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小学将原来的《好公民》课改为《公民与道德教育》课,课程内容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名称不变,但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改革后新加坡小学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涵盖5大主题:(1)个性塑造;(2)与家庭的联系;(3)对学校的归属感;(4)作为社会一分子;(5)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这5大主题引导学生从认识个人开始,然后扩展到家庭和学校,最后延伸到社会和国家。中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每个年级包括生活准则、道德责任、种族和谐等6个范畴,分别阐述课程标准中列明的主题。中学公民道德教育必须注重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态度三方面的教育,通过这三方面的教育,促使学生的行为符合业已形成的价值观。

三、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公民道德教育课程

公民道德教育课程肩负着向青少年正面传授公民与道德知识、行为规范,提高其道德认知水平的重要任务,是学校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据新加坡教育部规定,现行小学公民道德教育课——《公民与道德教育》为必修课,6年总课时为360课时,采用本民族语言教授,1-3年级以连环画为主,4-6年级以生活实例为主。中学1-2年级的公民道德教育课——《公民与道德教育》,是一门用英语教学的必修课,到了中学3-4年级,《公民与道德教育》定为每周2课时的考试科目。

2.寓道德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

在新加坡中小学,除公民道德课外,其他学科教学活动也充分发挥“载道”和“渗透”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语文教材中华人的节日、风俗、礼仪、奋斗历史、家庭观念,以及神话、音乐、戏曲等,蕴含了孝亲、礼让、睦邻、公德心等儒家价值观。此外,历史、地理、宗教知识等科目都规定了德育目标。这种寓道德教育于各科教学的做法,是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富有成效的重要原因。

3.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区活动,创设陶冶情操的学校环境

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目标,新加坡中小学还普遍开展了多项辅导活动。通过5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获得积极正面的道德体验:(1)榜样——学习道德楷模;(2)阐释——通过对话,解释意义,使他们理解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3)规劝——通过与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激励、劝导其将价值观付诸实践;(4)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教育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5)经验——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正面经验和积极的体验。

新加坡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1990年,新加坡教育部制定和推行了一项学生社区服务计划,包括“好朋友”计划、关怀与分享计划等,旨在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小养成服务的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让学生参加社会上开展的“忠诚周”、“孝顺周”、“礼貌周”、“睦邻周”、“清洁周”等特别周活动,从小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习惯。

4.营造一个以学校为中心、呈辐射状的全方位道德教育网络

在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功能的同时,有效利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企业内教育的道德教育功能。新加坡学校德育的实施体系具体表现为:(1)建立各级政府领导下的学校的一体多元道德教育管理体系,学校、社会、家庭、大众传播媒体在道德教育方面达成共识,强化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青年之家、体育场馆、俱乐部等的教育导向作用,强化道德教育意识,发挥社区教育中心的突出作用;(2)发展完善学校德育运作机制,使道德教育课、各科教学、特别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体验学习”等活动都相互作用,发挥相应的教育功能;(3)通过兴办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讲座与父母讲座、增设家庭课堂、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联系;(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团结协作、为企业奉献”的企业精神,以促进企业的稳定和发展、提高职工思想素质来推动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进而推动社会发展。此外,学校还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积极开展与各种社会团体的有益交往。

5.公民道德教育法制化、制度化

新加坡政府通过严格的法制管理和社会政策引导的方式,保证和推进公民道德教育,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秩序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新加坡政府雷厉风行,将精神文明建设的大量内容纳入了法治的轨道。对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随地大小便、便后不冲水、乱涂乱画、随便攀摘花木、公共场所抽烟等内容,都有立法规定了相应的处罚,并严格执行,且罚款项目多,数额大。例如,在禁止吸烟的地方吸烟罚款500新元。政府通过立法使传统道德和风俗法律化和制度化。

在中小学生的管理方面,新加坡中小学都有严格的校纪校规。无论校内校外,严厉禁止下列各项行为:抽烟、随地吐痰、赌博、乱丢垃圾、涂写墙壁、破坏公物、说粗话、喊叫、吵架、说谎、偷窃、浪费水电,等等。此外,还对校服、仪表、饮食等提出了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在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相结合方面,学校要求学生必须人人动手打扫卫生,小学生要打扫本班教室和规定的清洁区,中学生要负责清洗学校的厕所。新加坡完备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不仅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而且把包括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内容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以详尽而颇具操作性的法律条文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四、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方法

在构建德育方法体系方面,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善于从本国实际出发,既注重东方文化传统,在课程内容上大量吸收儒家伦理的精华,又借鉴西方较为先进的德育理论和方法,不断加以改进、创新,建构了一套适应本国青少年发展需要的德育方法。

一是文化传递法。教师利用实例、生活事件、故事、诗歌等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进入所呈现的生活情景或历史事件、寓言故事等道德情境中,并通过启发、思考、问答、讨论等活动教学法,把过去积累下来的某些优良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辨别正误,树立起正确的道德思想。这种方法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参与,对于低年级学生有较好的效果。

二是价值澄清法。这一德育模式在新加坡中小学课堂中得到了广泛采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每天都要碰到许多价值的冲突和抉择。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或别人的道德或价值观,并确立自己的道德或价值观。它强调道德或价值观是经过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澄清出来的,重视道德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通过认清问题、衡量利弊、考虑后果、珍惜选择和采取行动5个步骤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决策力。

三是道德认知发展法。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方法的核心是让学生从道德知识的被动承受者转变为实践的参与者,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中的选择和应变能力。教师呈现道德情景时,让学生假设身处当时的困境中,诱发道德冲突,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提出解决办法、说明原因,并倾听及参考其他同学的意见,然后做出选择,刺激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提升其道德层次,以增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设身处地考虑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易地而处,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感受、需要或利益,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上,通过与家人、邻居、朋友等相处的生活情境来分享共同问题的经验,从了解别人的动机、立场开始,培养每个人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这种方法是由教师设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通过问答法、讨论法或角色扮演来达到教学目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很注意根据儿童在不同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教育的方式方法也灵活多样,为了便于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教学,学校提出了“六顺”、“七结合”的教学原则。“六顺”是:一顺情,即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动之以情;二顺理,即要求在讲授中晓之以理;三顺性,即针对不同的个性和特性进行教育;四顺势,即根据不同的形势提出适时教育;五顺利,即因势利导;六顺真,即讲真话,实事求是。“七结合”是: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德育与生活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物质奖励与荣誉感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大节教育与小节教育相结合;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结合。

五、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和新加坡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遇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交汇,研究新加坡的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融合东西方价值观,建立本民族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

新加坡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原有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日益蜕变,西方价值倾向加剧。新加坡提出了在技术上依赖西方,在精神文化上坚守东方的方针,在坚守东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一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东方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儒家伦理)抵御西方腐朽价值观的侵蚀,创造出了融合东西方文化精华的新加坡文化,在经济、国家管理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儒家伦理重新成为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新加坡政府正式发表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的5大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与儒家所倡导的以整体利益为重,“修、齐、治、平”的个人修养模式,以及“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相吻合。新加坡政府教育其公民要团结、中庸、克己奉公、为国为民,给“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儒家伦理“八德”赋予了新的内涵,并作为新加坡人的具体行为准则。儒家伦理也是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的根据,新加坡的高等学校都普遍开设《儒家伦理》课,将儒家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儒家伦理教育,增强了新加坡公民的道德认知和内在品性修养,使之更易于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利于提高道德自律能力。

2.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以法律促德育,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

新加坡的实践证明,公民道德建设的许多内容可以法制化,以法律促进德育,创造有利于公民道德进步的社会环境。新加坡借助法律来规范、引导人们的行为,把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相补充,有效提高了公民的道德素质,为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在新加坡,从上到下,人们已形成了强烈的法治意识,在车站候车,大家自觉排队;在车厢内,人们主动让座;在公共场所,没有人大声喧哗、打架斗殴;墙上没有乱涂乱画等。先教而后罚,晓理与奖惩相结合,极大促进了公民道德行为的养成,公民道德素养的提高,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因此,提高德育成效,不能仅仅看重和依赖说服、规劝等教育手段,还必须借助法律杠杆,制定一套健全的处罚措施,对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予以惩戒,以法律来促德育。

3.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一体化的德育网络

新加坡非常重视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政府通过强化家庭教育,营造了一个以学校为中心、呈辐射状的全方位“道德教育”网络,为学校道德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大环境,巩固了学校的道德教育成果,使学校推行的道德教育与家庭倡导、社会弘扬的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新加坡政府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来创造社会环境:(1)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和文明礼貌周活动,如敬老周、睦邻周等;(2)在社会上推行一套与道德教育内容要求相一致的社会奖惩标准,奖良行者,罚恶行者;(3)借助法律杠杆,对各种新闻机构和大众传媒进行严格管理,从而保证各种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由于较好地实现了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因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标签:;  ;  ;  ;  ;  ;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及其对中国的启示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