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本矛盾论到改革开放理论——从理论层面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开放论文,矛盾论论文,理论论文,必然性论文,层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47(2009)10-0013-04
在我们讨论“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这个问题的时候,必然会涉及到如何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问题,而如果深入讨论这个历史必然性问题,又必须真切了解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开放理论的发展过程,并准确把握这两个理论之间的关系。
在当代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但是如果要研究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或者理论准备,那就必须从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谈起。
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矛盾,有没有基本矛盾,如果有基本矛盾,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类问题,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列宁曾经预见到社会主义社会依然会存在矛盾。他1920年5月在《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上作的批注和评论》中指出:“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①不过,他当年的这个论述并没有展开,而且没有涉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斯大林在1936年宣布苏联建成社会主义以后,在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矛盾这个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他在1938年写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武断地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之间“完全适合”,没有矛盾②。虽然,苏联理论界在1940年曾经发生过一次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是否存在矛盾的讨论,但是除极个别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外,绝大多数人都对斯大林的观点表示赞同③,使得社会主义社会“无矛盾”的看法一度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正统观点。只是到了1952年,斯大林的认识才有所变动。他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文中提出:“‘完全适合’这种说法是不能在绝对的意义上来理解的。不能把这种说法理解为仿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绝没有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关系的现象。”④他承认,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矛盾还是存在的。如果政策不对头,调节得不好,甚至还会发生冲突。应该说,他的认识有了重大的进步。不过,他此时还没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提到基本理论的层面来认识,他也没有具体论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理论界在1955年至1957年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矛盾问题曾经又开展了一次讨论。与1940年那次讨论明显不同的是,大多数学者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是存在矛盾的。不过,学者们对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基本矛盾,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有的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只能有局部的、暂时的矛盾,而不能有基本的矛盾。在承认有基本矛盾的人中间看法五花八门。有的认为,这个基本矛盾是新的社会主义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瘢痕”、残余之间的矛盾;也有的认为,这个基本矛盾是人们在利用生产资料方面的平等地位和享受物质待遇方面的不平等想象之间的矛盾;还有人认为,这个基本矛盾是全体人民无限增长的需要和物质文化资料生产的发展在每个时期内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矛盾;如此等等。⑤由此看来,苏联学术界虽然讨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但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当时没能给予科学的回答,更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中国共产党人还缺乏实践经验,因而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还不能发表系统意见。1956年,中国胜利地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有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同时,也逐渐了解了一些别的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苏联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经验教训。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吸收了苏联理论界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积极成果,创立了系统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首先,明确指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就是毛泽东说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⑥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内在矛盾时使用了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概念。他们指出: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是“产生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⑦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终将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在此之后,列宁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时也使用了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概念。他说:“危机是由现代经济制度中的另一个更深刻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引起的。”⑧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他们都在具体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时使用过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概念,不过,他们都没有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角度和高度去界定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而是把这个概念的含义限定在社会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上。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都没有也不可能具体地去探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从这一点来说,毛泽东的认识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虽然“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这个概念并不是他第一个使用的,这个问题也不是他首先谈论的,但是这个概念的科学含义是由他界定的,这个问题的理论体系是由他创立的。
其次,科学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这就是毛泽东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⑨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它是一种对抗性矛盾。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是一种非对抗性的矛盾。在此基础上,他又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只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⑩这里讲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总的特点。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社会正是在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辩证运动中不断开辟自己前进的道路。
第三,初步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则和方法。这就是毛泽东说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经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11)即是说,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需要进行根本性质的变革,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充分发挥这种制度的优越性,去逐步克服缺点,完善制度。它不是通过剧烈的阶级斗争,而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自我调节和完善。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所阐述的上述思想观点使人们耳目一新,它给人们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了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成为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表现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来讲,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为我们在后来进行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毛泽东创立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需要充分肯定的。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那个时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还没有充分展开,各种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研究还是最一般的概括,有些方面还没有展开。特别是1957年下半年以后,他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上犯了错误,又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当作主要矛盾,从而导致了工作指导上的错误,如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盲目追求生产关系的变动,甚至试图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以至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种背离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严重错误。因而,毛泽东创立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在一段时间里没能发挥它应有的指导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全党拨乱反正,重提毛泽东创立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并结合着新的实践将这个理论进一步完善,进而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开放理论。
第一,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一个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的问题。毛泽东当年只是看到没有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那些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存在矛盾,而没有认识到即使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依然存在矛盾。邓小平在历史经验和新的经验的总结中得出了新的结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12)这样就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使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与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有机地联系起来。我们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重大举措和途径;实行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放那些长期以来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那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以及其他方面的体制,就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邓小平提出的“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实际上蕴含了改革开放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观点。应该说,提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提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两者并不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充分肯定改革开放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意义,才能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特别是基本矛盾的认识更深刻,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这是因为,承认矛盾的存在以至重视了现实中的矛盾存在是重要的,但这不是目的,我们的真正目的则在于去解决这些矛盾。改革开放就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存在基本矛盾的基础上的解决矛盾。
第二,明确指出了改革开放是全面的、具有革命意义的伟大事业。我们所进行的改革开放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经济的需要。在同以往我们所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联中,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也是革命。在他看来,就改革开放所引起的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它不是一般的修修补补,不是一种改良,而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同时,实行改革开放又是一种有风险的探索,搞好它必须得有一种革命战争年代那样一种革命精神和毅力。这种认识把人们以往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特点的认识进行了重要的调整。
第三,科学制定了判断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这就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的:“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3)按照这个标准,那些即使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如果它们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不能实行的;相反的,那些就其性质不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但是它们能够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而也应该允许其存在和发展。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贯彻落实,纠正了以往那种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味追求生产关系的所谓进步的想法和做法。这是对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实际工作标准的新思考。
第四,坚持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主要矛盾的认识统一起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是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目的。毛泽东在阐述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时也涉及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但是,毛泽东当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特别是后来的认识又出现偏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14)这就使把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同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认识联系起来、结合起来、一致起来。实行改革开放为什么能够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很重要的原因是它遵从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为了人民的利益着想,满足了人民在物质文化方面不断增长的要求。
准确说来,是毛泽东创立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后来又经过邓小平的继承和发展所形成的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开放理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开放理论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一方面,不能离开基本矛盾理论去谈改革开放理论。正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矛盾,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从而为形成改革开放理论提供了认识前提;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改革开放理论对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理论的思考重点是究竟怎样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开放理论把基本矛盾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认识阶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改革开放理论是基本矛盾理论的一种新形态。
正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矛盾才有解决矛盾的要求,正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因而就有了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改革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的要求。我们现在说的改革开放,就是在认识到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矛盾,特别是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这种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重大举措,它是解决这种基本矛盾的一种必然要求。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有了30多年的历史。经过改革开放,我们终于走出了以往不同程度上照搬别国发展模式的阴影,终于摆脱了把经典作家的论述当作教条的束缚,终于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给我国各个方面造成的破坏。3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决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是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15)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对今后发展方向的深刻揭示。
从我们以往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过程来看,理论与实践之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改革开放理论为我们制定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开展改革开放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离开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我们的方针政策就难以制定,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和被动;另一方面,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验证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改革开放理论的真理性,并使其获得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动力。
经过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我们的思想获得了解放。我们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开放理论的发展进程中受到鼓舞,得到启发。正是这样一种发展,不仅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有了更为理性的、全面的和深刻的认识;而且使我们更加懂得,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基本矛盾还在发展之中,我们对这些矛盾的研究也还处在一个过程之中,这也就是改革开放为什么还要继续下去,改革开放理论还要继续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一种历史过程,这种矛盾将贯串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全过程,表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原先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某些具体矛盾解决了,而另一些新的矛盾又会出现。新的矛盾,又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这就是社会发展的辩证规律,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辩证规律。
改革开放也是一个不断开拓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以往已经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必须懂得,还有很多工作在后头。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一个不断出现、不断解决,又不断出现、不断解决的过程,这个解决基本矛盾的过程就是改革开放的过程。既然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那么改革开放也就必须继续坚持下去,倒退是不行的,同样的,停顿也是没有出路的。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60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2页。
②④《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9页;第577页。
③需要指出的是,有学者在这次讨论中不仅使用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的概念,而且提出过“社会主义社会在其所有各个发展阶段上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意见。参见[苏]《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编辑部:《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问题的来稿综述》,载《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1940年第8期。
⑤参见斯捷潘年:《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及其克服的途径》,苏联《哲学问题》1955年第2期。
⑥⑨⑩(11)《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第214页;第215页;第21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8页。
⑧《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33页。
(12)(1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第372页。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15)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12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