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的回顾和中国哲学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学东渐论文,中国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哲学有其自身独立发展的历史,但并不是与世界各国哲学无关而孤立地发展着的。通常所谓的“西学东渐”国文化和哲学发展上表明这种现象的重要史实。在今天,“西学东渐”的历史是值得我们回顾的,对我们发展中国哲学有深刻的启示。
一、历史上中国学者学习和西方哲学的逻辑进程
在中国上,当利玛窦和汤若望、傅汛际等西方耶稣会的侍者士们到中国传播宗教教义和科学知识时,所谓的“西学东渐”便开始了,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总结以中国学者学习和西方哲学的历史,我们有这样几点认识:
第一,我国的“西学东渐”始于17世纪。17世纪的西方已经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以工场手工业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以英国革命为标志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以力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昨兴和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思潮的掀起,以及在哲学上培根、笛卡尔等一批启蒙思想家的涌现,都表明西方在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上于中国。中国正牌明末清初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末期的历史阶段,商品经济渐渐发展,“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日趋增多。着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自然科学研究和哲学启蒙思潮也开始兴起,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方以知的哲学思想就出于此时。于是吕遂有了引进西学的客观需要和可能。徐光启亲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康熙帝聘请法国传教士讲学等,都是那时中国学者试图“深入西学之堂奥”的表现。
然而,18世纪雍正帝对外衽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强化宋明理学文化专制统治,使刚刚起始的“西学东渐”中断了。直到9世纪中叶,“西学东渐”才重新掀起。历史的事实是:近代“西学东渐”是伴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西方列强侵华行动、逐步将闭关锁国的中国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面临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和出于求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亟须向西方学习而重新掀起了。期间,历经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先后表现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门户革命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中,直到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时止。这就是说,历史上中国学者对古文哲学的引入和研究并不是孤立的纯粹的思想现象,而是与中国近百年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的。
第二,中国学者对西方哲学的引入和,就其自身而言经历了一个合乎认识规律的过程。首先,这是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众所周知,中国主要是英国在鸦片战争中用大炮轰开紧紧关闭的国门后,才被动地接受所谓“欧风美雨”扔人出动向西方学习的。而后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反儒学的哲学思潮的发展对西学中体现科学和民主精神方面认识的深化,人们对西学的引入和研究才逐渐转向主动。“五四”时期主张向西方学习析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也是这咱历史自学的标志。
其次,这是由西学到西方哲学的过程。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并非一开始就以哲学为主要内容。在洋务运动中主要是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注重传入化学、地学、造船、工艺等方面的科学技术。在戊戌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中中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注重“天赋人权说”、“社会契约论”等。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认为“探本之论”不在其枪炮工艺及政治制度而“在其思想”即哲学,①这时才开始把作为西方文化核心的西方哲学作为传入和研究的主要内容。“西学东渐”在内容上的这咱进展显示了“西学东渐”的阶段性。
再次,这是由小规模引入和浅层研究进展到大规模引入和深层研究的过程。西方哲学是“西学东渐”中的主要环节和内容。早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严复就译介过赫胥黎的《天演论》和孟德斯鸠然《法意》等;其他如梁启超、王国维和章太炎等对西方哲学也都作过不少的研究和传播。但来说,媾的引进和研究规模比较小,尚牌“饥不择食,食而不化”的阶段。直到“五四”时期有《新青年》、《民铎》和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作为传播媒介,还有“西洋哲学名著编译委员会”等专门机构的成立;有一般的“西洋哲学史”的翻译和研究,还有对衫主义、柏格森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康德和黑格尔哲学、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18世纪法国哲学、以及希腊哲学的专门的深入翻译和研究;等等,中国学者学习和研究西方哲学在规模和深度上才有了明显的进展。
第三,中国学者在如何对等外来的文化上、哲学问题上存在着不同观点的激烈争论。在清末期,一些封建士大夫主张“保存国粹”、“发扬国粹”的口号,拒绝吸收西学;洋务派张之洞等提出“中为体、西学为用”,这亦属领先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来实现富国强国的观点。在“五四”时期胡适则提出“全盘西化”的口号,说必须承认我们“百事不如人”,主张“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法子”,②力图在中国实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包括精神文明。所谓“西体中用”亦不过是“全盘西化”的变种罢了。可以说,历史上“西学东渐”始终着不同观战的激烈矛盾冲突。1945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一方面反对盲目排外的观点,认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另一方面又不赞成“全盘西化”的主张,认为一切外国的东西,“决不能生吞活剥毫无批判地吸收”,③从而,为这个问题开始提供了正确的答案。然而,即使如此,中国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矛盾和碰撞以不同的形式仍在继续着。
第四,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处于外族入侵、灾难深重的近代。这时,中国学者传入和研究西方哲学,从总的来年应当说翥了在按自己的方式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④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就是当时企图按照西方君主立宪制度模式法维新的著名人物。在寂,贺麟把西方康德、黑格尔的“理想主义”和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构建所谓“新心学”;冯友兰把西方的新实在论和中国的程颐、朱熹哲学结合起来构建所谓“新理学”等等。这些学说实际上都不同程度起过帮助人们冲破宋明理学束缚的作用。但是,这些学说本身都属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唯心论体系范围,并没有对中国社会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课题作出正确的答案。中国学者在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过程历经艰难困苦,赴后继,最后终于找到了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南,并获得了成功。
中国学者选择马克思主义容根本上是由于这种哲学适应了中国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他们在反复比较中认识马克思罚义哲学是西方哲学中的最高成就,用它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能解释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的矛盾,指明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此外,中国学者长期以来传入和研究西方哲学亦为他们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所必需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其中所贯穿着的对客民主物追求亦是推动他们去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力量。当然,中国学者作出这种历史性的选择本身是一个过程,自“五四”时期李大钊主持《新青年》,开拓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起,至1937年毛泽东在总结中国社会实践和反对教条主义的基础上发表《矛盾论》和《实践论》止。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结合,它的产生是中国学者最终地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救国救民真理的标志。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中国学者历经上述过程,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救国救民的真理,乃中国历史上“西学东渐”的进程和趋势,我们获得的重要结论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文化、哲学上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动力,但望远也离不开向外部世界学习,吸收和借鉴人类哲学文明的成果。同样,这亦是中国哲学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和途径之一。
二、当代中国哲学应吸收和借鉴人类哲学文明成果
当马克思主义哲学被运用于中国社会实践,成为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理论基础时,中国哲学就被表明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的哲学了。但是,此时的中国哲学并不是外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社会实践和优秀传统哲学的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倘若不被赋予中国的特点,不具有一定的民族形式,其本身就不可能在中生根和发展这是中国学者经过了反复的经验和教训后才得到的认识。然而,问题还有另一方面,即在现时改革开放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社会实践的结合,还必须面向世界,高度吸收和借鉴人类哲学文明成果。
首先,这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所要求。马克思创立的哲学是那个时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就的理论根据和升华,是对人类认识史的总结,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深刻反映。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是基于社会实践的,对它来说,“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它在本质上就不能是封闭的,,要求吸收和借鉴人类哲学文明成果,并随着人类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否则,它就不可能作为一门科学而继续存在。概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同时基于它的开放性。正是这种开放性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使之能不断获得发展,并指导中国人民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其次,这由现时代中国社会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现时代的中国社会正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时期现时代中国的哲学也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现实,离不开对中
社会主义实践的总结。然而,在今天,中国要想使本国经济迅速发展,就必须置身于世界经济的这个整体之中,这就决定了现时代中哲学的发展亦离不开世界各国对它们的现代化实践的哲学总结,即它不能置身于哲学发展的世界潮流之外,而必须高度重视吸收和借鉴人类哲学文明成果。
在这里,我们特别要正确地认识近现代的西方哲学成果。众所周知,近代西方哲学不论是英国的、法国的或德国的,都是适应着这些国家从封建主义向酱主主瓣需要而发展的。它们在不同上都具有进步的启蒙作用推动着西方社会走出中世纪。在现时,西方社会由于其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根本矛盾,它在生产关系和意识开矿方面自然具有的腐朽的方面;中方面,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曾经创造过巨大的物质力量以及反映这种物质力量的精神文明,在现时又面临科学技术领域里的伟大革命,它在经济上依然具有潜力发展生产力,并引起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变化。这就决定,现代西方哲学作为西方学者对现代西方社会在趱现代化过程中所获得的科学新成就和所出现的社会新总是的种种理论概括和总结,依然具有两重性。
现代西方哲学形形色色包括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流派。一方面,即令它们“拒斥形而上学”,热衷于使用“经验”、“要素”等中性字眼,力图超越和凌驾于和唯心主义之上;关实际上对重大哲学问题的回答亦都属现代唯心论范筹,体现了西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方面,它们毕竟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这颗大树上的,具有一定的认识性质,值得我们重视和作具体分析。
现代西方哲学在内容上涉及许多重大的哲学问题,诸如主体和客体,理性和非理性,个体和整体,自由和必然等关系问题。百它们对这些总是的回答在过分地夸大主体、非理性、个体、自由等方面的作用时,终究是展开了这些人类认识中的必要万分方面。例如,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所展开的非理性方面正是我们以往的研究所的,排队它们的错误倾向,正确地认识人的非理性方面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对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西方哲学对上述的重大哲学问题的种种回答本身当然是错误的,但不能说都是无根据的捏造和臆说。应当说,它们的著作包令有相当宽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思想认识材料。这些新的思想认识材料往往是我们利用的。
此外,现代西方哲学还为我们提供了它们在回答它们在回答西方社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提出的新问题时所积累起来的理论思维经验。思考它们在哪些地方失足,失足的社会根源和认识论根源,还会使我们从中受到的教益。
再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思维方式作为社会文化在人们思想深处的乃构成民族文化的基因,并发现于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中。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自然琐。我国长期牌封建社会之中,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在近代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这使得我国传统的哲学思维方式有其“特点”。⑤概括地说:它注重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社会伦理思想,比较轻视自然科学。所谓“重道轻器”,把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表现的敢就是这种倾向。而西方历史上的许多哲学学说与自然科学的复兴和发展的联系则要紧密的得多,现代的西方哲学亦往往是着自然科学的急剧变革而产生出来的。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比较注重探讨个体在自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注重用逻辑思维探索事物的“形式”和规律。事实上,现代西方在文化哲学上观念的更新比之中国要快。
总起来说,我们应当具体地把握现代西方哲学的两重性,特别要区分西方哲学体系中的合理因素和基本前提;它们面对时代的挑战所提出的哲学问题并对晕类问题的回答;以及依据的思想材料和所作出的结论等等。在此基础上,我们一方面要善于消除的错误倾向,掏它们的侵蚀;另一方面亦要勇于吸收和借鉴它们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万分,包括在比较中认识我们的传统思维方式之不足之处,从而虚心学习它们的长处,弥补我们的不足。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社会主义要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⑥其实,这一论断亦适用于哲学领域。已经表明,马克思主久哲学之所以能赢得世界历史性的意义,就在于“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⑦因此,在改革开放的现时代,中国哲学应高度重视吸收和借鉴人类哲学文明成果,特别是近现代西方哲学中一切有价值的万分。这是中国哲学使自身富有时代内容和获得发展的重要方面。
三、科学地确立“吸收和借鉴”概念
我们知道,人类哲学文明亦属表明人类社会的开化和进化状况的要领产人类在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和在社会劳动初中基础上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最抽象的理论表现。但是,哲学作为一种抽象的意识开矿与具体的自然科学不同,乃明显的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其现成成果不能为人所直接地吸收。对它来说,在吸收和借鉴问题上确有其复杂性“西学东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观战的矛盾和碰撞,以及这种矛盾和碰撞在后来以新的形式反复再现等事实都表明,科学地确立“吸收和借鉴”概念乃是真正实现吸收和借鉴人类哲学文明成果,推动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总结以往历史经验,我们认为,科学的“吸收和借鉴”要领应蕴涵这样几层意思:1.在引进西方哲学时应确立“吸收和借鉴”的主体性观念。对我们来说,吸收和借鉴人类哲学文明成果必须从中国的国情、文化背景和历史任务出发。我们的民族倘若无视我国建设有中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和弘扬自己优秀的哲学传统的需要,就势必会匍匐于外国的文化哲学影响下,丧失自己在文化哲学领域的独立性,也就丧失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2.应把所引进的哲学它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和研究,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吸收和借鉴乃以对人类哲学文明成果的理解为前提。“全盘西化”论的致命弱点即在于用文化、哲学,否认文化、哲学的社会属性,对文化、哲学本身作了主观的表层的理解。
3.吸收和借鉴的概念要求对所引进的文化、哲学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辨析,即分清其精华和糟粕,从而摒弃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在这里,真正的吸收和借鉴是一咱肯定,这种肯定乃和否定相联系;但从中国哲学重在建设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吸收比否定更重要。因为,在哲学上对外开放其目的正是在于要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哲学文明成果。
4.即使是对某种哲学的精华部分的吸收,亦不是一种原封不动的直接吸取。真正说来,它需要在总结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经历一个发行即消化并与自己优秀哲学传统相事例再进一步创新的过程。事实上,不同文化、哲学的交融并乃是人类文化、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之一。
5.此外,真正的吸收还需要经历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才能达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十分注重初中的检验,及时地经验和纠正错误,使之“洋为中用”。这种用,是指对我们科学地回答时代所提出的问题、提高民族的理论思维能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真正有益。
以上就是我们关于“吸收和借鉴”概念的一些理解。清初明末徐光启曾说过:“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然而,历史已表明,中国哲学吸收和借鉴人类哲学文明成果任重道远。不过,在这方面我们看到,首先,伴随着世界进入以和平发展为主导的时代,我国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的轨道上,坚定不移地衽改革开放这就从根本上为中国哲学面向世界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换言之,中国经济上的转变乃为中国哲学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提供了根本的和动力。其次,中国学者在“汉唐盛世”曾经花了七八百年的时间较成功地引进和消化了以佛教为中心的印度文化;而后,又经历了三四百年的“西学东渐”的坎坷道路。这使得中国学者在如何对等外来的文化、哲学成果上积累有深刻的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科学的、辩证的、开放的思维方式,吸收和借鉴人类哲学文明成果,是推动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契机。
这就是说,今天我们在和借鉴人类哲学文明成果方面已有了比任何时候都更为有利的主客观条件,这是令人深感振奋的。总之,中国哲学的发展需要“源”;亦需要有“流”。我们应当重视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中经验,熔铸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亦应当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哲学传统的同时,重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人武部中所凝结成的哲学文明成果。中国有句古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确实,只有确切了解人类人武部发展过程中所的文化,并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方能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展望中国哲学,我们深信,伴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到来,它将会以更大的气魄吞吐世上百家之言,屹立于世界哲学之林。
注释:
①《李大钊文集》(上),第351页。
②《新青年》第5卷第1号。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78页。
④参见黄见德特等著:《西方哲学东渐史》,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
⑤参阅1993年11月15日《光明日报》。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⑦《列宁选集》第4卷,第381页。
标签: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 中国哲学史论文; 人类文明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新青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