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中医院 364100
痤疮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多发于头面部,颈部、前胸后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因好发于青春期青年男女,俗称青春痘。笔者经过临床治疗观察,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运用脏腑辨证,将本病分为:肺热型、脾胃湿热型、肝肾瘀滞型。从肺、胃、脾、肝、肾方面对痤疮进行论治并配合针刺、放血及刺络拔罐等治疗,效果良好。现把体会分述如下:
1.辩证论治
1.1 肺热毒蕴型
证象:多见毛囊性丘疹,红肿疼痛伴瘙痒,面部油腻,间见少量脓点或脓疱,伴口微渴,大便干结,舌边尖红或舌尖部有芒刺,苔薄黄,脉数或略浮或弦。证治:清宣肺热,泻浊通腑,方用抑痤饮:金钱草15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15g、茯苓10g、泽泻10g、枳壳10g、生军6g、山楂15g、旱莲草15g、女贞子15g。
1.2脾胃湿热型
证象:患处皮肤油腻,肤色潮红,以粉刺、丘疹为主,或有脓疱,粉刺此起彼伏,连绵不断,伴口臭口苦,食欲时好时坏,大便粘滞不爽,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证治:清泄肺胃,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10g、黄柏10g、黄连3g、玉竹参10g、甘草6g、桑白皮12g、升麻10g、当归12g、藿香叶8 g、山桅仁10g、石膏15g、防风10g。
1.3 肝肾瘀滞型
证象:痤疮日久,皮疹色暗红、有囊肿或结节、瘢痕、局部痒痛,质地坚硬难消,触压有疼痛感,或者颜面凹凸如橘子皮,伴烦躁易怒,女性可有月经不调,痛经,经期痤疮加重等症状,舌暗苔薄,脉弦滑或细涩。证治:活血柔肝,滋阴补肾。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生地黄15g、山茱萸10g、知母10g、牡丹皮10g、黄柏10g、桃仁10g、赤芍10g、丹参、旱莲草、女贞子各15g,甘草6g。
2.针刺治疗
2.1毫针针刺
取穴:主穴:大椎、耳尖、合谷、四白、太阳、下关、颊车、阿是穴即皮损处;配穴:肺经风热加曲池、肺俞;脾胃湿热加脾俞、足三里、丰隆;肝肾瘀滞加膈俞、血海、三阴交。
操作:所选穴位均常规皮肤消毒后,选用32号1.5寸毫针,合谷、四白、太阳、下关、颊车等穴直刺0.8-1寸,手法轻巧柔和,出现酸胀感即可,不提插捻转,不加电针,只静置留针。阿是穴取32号1寸毫针,于皮损最高处轻柔进针,使毫针挂于皮损处,不提插捻转,不强求针感,不加电针,静置留针。其余各穴均按常规手法中等刺激,针刺得气后施提插泻法,每次留针30分钟,起针后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防出血。针刺每日1次,7次一个疗程。
2.2刺血
取耳尖(双侧)或大椎周围反映点。2.5%碘伏常规消毒耳尖(双),用三棱针或者一次性采血针迅速点刺,乙醇棉球擦拭使其出血3~4滴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大椎及其周围寻找阳性反映点,用三棱针或者一次性采血针挑破并拔火罐至血流停止后起罐。对豆状及脓疱性囊状痤疮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并挤出恶血及乳酪样分泌物。刺血疗法每星期3次,6次为一个疗程。
2.3刺络拔罐
用2.5%碘伏常规消毒背部,脱碘后用梅花针叩刺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为主至皮肤潮红微出血,头2次可配合刺络后拔罐。之后可每天梅花针扣刺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至皮肤潮红微出血,待罐印完全消失后再行配合拔罐。治疗期间嘱患者每天用温开水洗脸。多吃蔬菜水果,禁食辛辣肥甘海味发物。慎用化妆品,禁止用手挤压粉刺,以免炎症扩散,愈后遗留疤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病案举例
陈某某,女,32岁,就诊日期:2014年10月11日,面部起红疹反复发作1年余。患者于2013年9月起无明显诱因面部出现暗红色丘疹,质硬难消,伴烦躁易怒,月经期痤疮加重,纳可,寐欠,二便尚可。虽屡经医治,疗效甚微。遂求诊本科。中医诊断:粉刺,属肝肾瘀滞证,治以活血柔肝,滋阴补肾。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生地黄15g、山茱萸10g、知母10g、牡丹皮10g、黄柏10g、桃仁10g、赤芍10g、丹参、旱莲草、女贞子各15g,甘草6g。予行针刺治疗、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刺络拔罐及耳尖放血;并嘱其忌辛辣,忌挤压,温水洗脸,月内不施脂粉;10月19日,服药7剂及每日针刺、刺络拔及耳尖放血3次后,面部原有之暗红疹,色泽大部分变淡,尚有少量红疹新出,舌脉同前无大异。原方加郁金12g,生地黄30g以柔肝泄热,水煎服,日一剂。10月25日又服药7剂及每日针刺、刺络拔及耳尖放血3次后,面部皮损消退无新生疹粒,部分遗有色素沉着斑痕,病情痊愈。
4.体会
痤疮相当于中医的“粉刺”、“肺风粉刺”、“痤痱”、“酒刺”、“面皰”等。早在《内经》中,对痤疮的形成就有较详细的论述。《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见湿,乃生痤”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诸病源候论•面皰候》中记载:“面皰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皰,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齄鼻》中记载:“肺风、粉刺、酒齄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中记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笔者认为本病病理关键为肺经血热,上犯于面,临证时此证多合有脾胃湿热,湿热互结,熏蒸头面,致皮脂分泌过盛,皮肤油腻发亮,复感毒邪,阻塞毛窍,使气机壅滞,外发肌肤而生成粉刺、脓疮等。其次还与肾阴阳平衡失调,相火妄动,久之血热瘀滞有关。临床辨证治疗时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面部的不同部位,丘疹的大小,面部的色泽,舌质舌苔,脉象,大小便及全身的伴随症状等情况综合分析,辨明症型,灵活加减药味,调整用药剂量,对症治疗。临床辨治灵活多变:既要掌握热、湿、瘀之间的关系,还要掌握其在疾病中的轻重缓急,随症加减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毫针针刺合谷、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及合穴,大肠与肺相表里,主传导糟粕,以通为用,故可以治疗肺经血热,功能失调引起的皮肤问题。四白、下关、颊车、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穴位,足阳明经属胃,络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津液充盈则皮肤濡润光泽,胃经有调节内分泌之功,可改善面部皮肤颜色,可治疗面部粉刺。丰隆、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位,足太阴经属脾,络胃。脾主运化水谷,水湿。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脾的运化关系到皮肤的健康。大椎为督脉之穴,为诸阳之会,总督阳经,所以临床热证均有奇效。“治病必求于本”之“本”指阴阳,中医以调节阴阳为治疗总纲,为基本原则,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其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本病主穴、配穴及阿是穴可调节阴阳,扶正祛邪,清泄肺胃之火,清利脾胃湿热,调理冲任,调和气血,加速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改善受损皮肤的营养状况,从而促进皮肤炎症的吸收,缩短皮肤修复时间,进而增加了皮肤炎症恢复的机率。刺血疗法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散结、清热解毒、和血养血、美容养颜的作用。《内经》“通其经脉,调其气血”。张从正善用刺血清热解毒,认为“邪热之毒,出血则愈”。在和血养血方面,唐容川“凡有所瘀,莫不壅塞气道,阻滞气机,而反阻新血之生,故血证总以祛瘀为要”。刺血疗法治疗痤疮的机制以清泄肺胃之火,清利脾胃湿热,调理冲任,使气血平和,水火既济,肺气清肃,肝气调达,毛孔通畅,皮肤微血管代谢正常,则痤疮自愈,面部皮肤光洁,刺血疗法既调整了内环境的平衡,又调整了皮下组织的微循环。用三菱针点刺耳尖出血,以泄血之郁热或行血中之瘀滞,实属“宛陈则除之”。梅花针刺络拔罐以经络学解释即刺激十二经之皮部,均以十二经脉为总纲,内与脏腑相连,故叩打皮部,可借经气的传导,转达内脏,另各脏腑腧穴均位于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直接与内脏相互连接,刺激膀胱经第一侧线即可起到调整脏腑功能,调和气血,泻热排毒,消肿之功。因此梅花针刺络拔罐法亦是治疗本病行之有效之法。针刺、耳尖放血及刺络拔罐与中医辨证施治针药结合,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且方法简便,实用,是值得临床推广的。
参考文献:
[1]刘宁,中医美容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1 第1版
作者简介:赖春妹,女,福建龙岩永定,1983.2月生,2009年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本科学历,2015年7月通过主治医师考试,现就职于福建龙岩永定区中医院针灸科。
论文作者:赖春妹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6
标签:针刺论文; 粉刺论文; 痤疮论文; 皮肤论文; 毫针论文; 侧线论文; 湿热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