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冲突的新特点及制约机制_军事历史论文

当前国际冲突的新特点及制约机制_军事历史论文

当今国际冲突的新特点及制约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今论文,冲突论文,制约机制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进入了多极化时代。尽管两极引发世界大战的危险减小,但地区冲突和武装战乱却有所上升,多极化时代仍呈现一派新的纷争和混乱。据统计,1945-1990年这45年间全世界发生的国际冲突总数为540年,平均每年12起;而1990-1992年这三年间的国际冲突总数就达55起,平均每年18起(来自美国的统计数字更高,即上述时间内的冲突总数为73起,平均每年24起)。这些大大小小的国际冲突是冷战结束后干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问题和障碍,研究其新情况、新特点,找出原因,探讨新的制约机制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冲突具有不同以往的新情况、新特点

1、没有大国操纵的背景,多为单纯的利益之争。

冷战期间,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遍及全球,成为国际政治的主题。当时几乎所有的冲突热点都与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有关,它们或是大国争霸的直接产物,或是其间接反映。从震惊世界的加勒比海危机,到柬埔寨、阿富汗战火以及绵延十余年的越南战争都是美苏争夺的直接表现;中东战争打打停停、不战不和,其背后的原因也在于美苏争夺中东控制权。所有这些冲突又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或共产主义的信念支配下发生的,因而带有或浓或淡的意识形态色彩。而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冲突已大多没有了美苏争霸的背景,具体化为各种国家、民族利益之争。

首先,那些在两极体系时期属同一阵营的国家,在冷战的背景下由于共同的意识形态和战略利益的束缚,不得不将矛盾掩盖和抑制,让位于美苏争夺之大局。而冷战结束后,前苏联、东欧向西方积极靠拢,战略利益和意识形态阵线不再分明。存在利益争端的各方没有了先前的束缚,都毫不含糊地亮出了自己的利益目标,彼此争得直截了当、理直气壮、无所顾忌,甚至不惜兵戎相见。如过去同属北约的土耳其和希腊,在冷战时期不得不克制历史积怨,尽量不使矛盾公开。而1995年底,双方则为争夺爱琴海上的伊米亚小岛走到了交战的边缘;韩国和日本为争夺太平洋上一块叫独岛或竹岛的海礁全力以赴;秘鲁和危地马拉也为领土争端剑拔弩张;美国对日本大肆挥舞贸易制裁大棒,原因是美日贸易逆差减少了美国人的就业机会……。这一切已没有任何大国政治背景和意识形态色彩,属纯粹的国家、民族利益之争。

其次,90年代初发生在前苏联领土上的一系列武装冲突是由苏联解体直接引起,是格局变动的震荡所致,如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争夺“纳—卡”州的冲突;俄罗斯和乌克兰争夺克里米亚和黑海舰队;格鲁吉亚政府与闹独立的阿布哈兹州的冲突;车臣危机和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内部的族际冲突以及各族与国家之间的冲突等等。这些亦可看作是各种势力为抢占苏联解体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而争,属分家之争。一个有70多年历史的大家庭一旦分离,自会有层出不穷的物质利益纠纷,其中最敏感的就是领土问题。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边界原是内部边界,苏共领导出于内部考虑曾任意变更过一些地区的所属关系,如“纳—卡”州原属亚美尼亚,后划归阿塞拜疆;克里米亚原属俄罗斯,1954年被赫鲁晓夫作为礼物送给了乌克兰。这些问题当同处于一个大家庭内部时尚无太大关碍,而一旦分家则性质不同,必有计较。由于此类争端多为具体利益之争,随着分家后利益的不断协调,大部分热点已逐渐降了温。然而,有些问题由于掺进了民族分离主义和外部宗教势力插手等因素,至今仍难以解决,并时有反复。车臣的去留悬而未决;“纳—卡”州的冲突和阿布哈兹战火至今未断。这也反映了当今国际冲突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2、新的民族、宗教狂热取代了旧的意识形态斗争,成为冲突的新根源。

冷战时期全球性的意识形态斗争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斗争,表现为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立和争夺。随着冷战结束后东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减弱,各种势力开始填补意识形态真空,新的民族的、宗教的狂热取代了原有的意识形态争夺,成为新的地区动荡和武装冲突的根源之一。冷战后横行世界的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等就是出于上述背景。波黑战争原属分家之争,但因民族分离主义和外部宗教势力的插手而使内战国际化呈连锁式爆发。巴尔干地区历来就是天主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冲突的焦点地区,波黑塞尔维亚族、克罗的亚族和穆斯林族各信一种宗教,又有历史上的民族血债,因而使分家冲突演变成了一场国际上不同宗教势力分别支持各自一方的旷日持久的血战:塞族得到东正教兄弟俄罗斯、希腊的同情和支持;信天主教的克族有西方背景;而穆斯林族自然得到广大伊斯兰国家的支持。

90年代初席卷全球的多元化、民主化浪潮也激发了非洲民族主义势力和宗教势力的活跃。在这一浪潮冲击下,47个非洲国家有40个发生了政权更迭,非洲陷入了空前的混乱。其中阿尔及利亚国内的动荡就动因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力量的兴起。这一宗教势力巧妙地利用了当时多元化、民主化的国际大环境,几乎成功地通过议会选举掌握了政权,最后阿政府不得不动用非民主的方法予以制止。

阿富汗内战是宗教狂热卷入冲突的另一典型。虽然阿富汗国内交战各派都是穆斯林,但分属不同的教派和民族。特别是后起的塔利班在夺取斗争中尤为凶残。目前塔利班已控制了首都喀布尔等重要城市和地区,并还将仇杀蔓延到国外。1998年9月,由塔利班杀害9名伊朗外交官的事件引发了伊朗在伊阿边境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塔利班也毫不示弱,两国关系一度紧张到了极点。

上述情况表明民族分离主义和极端宗教势力已经取代了旧有的意识形态冲突,成为冷战结束后最棘手、最突出的问题和当今世界最危险的新动荡源。

3、冲突较为零散,大多规模小,不具有全局影响,且没有战略中心。

冷战中的国际冲突均以美苏争霸为核心,规模较大、时间较长、争夺激烈。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美洲危机、阿富汗战火以及美苏在非洲的争夺都是如此。美苏争夺的战略重点即是世界的热点地区,主要集中于中美洲、中东、亚洲和非洲的南部。

而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冲突虽频繁迭起,但都为具体利益之争,规模、影响不大,且没有了战略中心,较为分散,遍布于欧、亚、非、美四大洲。换言之,新的冲突不一定发生在对全球局势有影响的地区。如卢旺达国内的大屠杀虽死伤惨重、冲突激烈,但只是其国内的部族斗争和权力之争。也门内战也与国际政治斗争关系不大。

即使发生在1992年的海湾战争行使了联合国授权,动用了多国部队和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战争烈度强,但也并没有引起连锁反应,没有改变世界总体局势。1998年年初和年底,美伊之间又两度爆发危机,特别是12月17日至19日,美英向伊拉克发动了为期三天的空中军事打击以来,国际社会对这一事件的广泛关注、各大国做出的强烈反应以及安理会即将进行的处理等,并不表明世界局势受到冲击,相反只能说明国际社会对冲突干预能力和制约机制的加强,反映了人们对和平的珍重和对战争的强烈反对,从反面更加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

二、冲突的发生缘于格局变动的冲击与世界各种新老矛盾的交织

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冲突几乎都与世界格局变动有关,有的本身就是旧格局崩溃的余震,有的是格局变动引起了新的矛盾冲突或激发了旧有矛盾的重新活跃。这一过程可以被看作是在旧格局崩溃造成的动荡、失衡之后再造新均势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原失衡点的再造平衡,也关碍全球局势的改变。可以说全世界各种力量都借机调整自己的利益取向和阵容组合,力争维护自己的原有利益并获取新的更多的利益。这种情形正如詹姆斯·多尔蒂所剖析的:“……各国只希望看到对它们有利的平衡(或不平衡)。”(①: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200页。)正是这一动力驱使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出现了五大热点地区。

1、巴尔干地区。这一地区始终是世界的火药库。两极格局崩溃后,这一地区长久积聚的矛盾亦被“震”开,民族分离主义和各种宗教势力乘机崛起,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波黑随后爆发内战,“代顿协议”墨迹未干,科索沃危机又起。1998年夏,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动用武力威胁迫使米洛舍维奇让步,签署了和平条约。然而,南斯拉夫人并未心服,协议的执行仍将充满斗争。

2、中东地区。中东和平进程可谓老矛盾、老问题,冷战结束后又起波澜。尽管1998年10月23日巴以双方签署了怀伊临时和平协议,但前景不容乐观,目前仍有几个问题是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其一是以色列内阁反对派的强大压力可能导致内塔尼亚胡提前下台,这将使协议的执行陷入困境;其二是俄罗斯的S-300导弹拟运塞浦路斯一事将引起塞浦路斯、土耳其、希腊和俄罗斯之间错综复杂的交锋;其三是以色列吞并西岸领土、扩大耶路撒冷的计划;其四是巴勒斯坦将于1999年5月单方面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国。

3、高加索地区。这是冷战结束后世界上新出现的最动荡的地区之一。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及民族分离主义等原因,一些重大争端始终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格鲁吉亚政府与阿布哈兹分裂分子的战斗仍在进行;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争夺“纳—卡”州的冲突可能再度爆发,原因是新上任的亚美尼亚总统罗伯特·哈恰良持强硬立场。北约和俄罗斯的卷入无疑会使冲突的危险加大。

4、非洲之角。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之间爆发的敌对行动威胁了红海沿岸的一些重要地区;卢旺达等国的部族屠杀令世界震惊。从喀土穆穿过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直到卢旺达、布隆迪、扎伊尔等大湖国家,一条新的不稳定弧线正在东北非形成。

5、海湾危机。这是冷战后最典型的新矛盾、新冲突。是美国的“单极世界”构想与萨达姆想乘苏联势力撤出中东之机在海湾地区称霸之间的交锋及其演变。自1992年海湾战争后危机始终未能解除,1998年又两度告急,乃至最后美英对伊拉克实施了“沙漠之狐”空中打击。今后这一地区局势如何发展将不仅仅取决于美、英、伊三国,而将是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合力的结果。

此外,还有南亚印、巴争夺克什米尔地区引发的核试验竞赛;东亚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以及在台湾海峡危机中中美之间的对峙等等。这些虽造成了国家间的紧张关系,但并未形成武装冲突,也不妨将其看作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三、冲突的解决多渠道、多样化,形成了以和平手段为特征的新的制约机制

两极格局时期国际冲突的根源和解决途径都具有单一性的特点,即冲突的总根源在于美苏争夺全球霸权,因而解决冲突的关键也在于美苏关系的缓和。随着多极化时代的到来,国际冲突的根源趋于多源,解决冲突的途径和手段也趋于多渠道、多样化,形成了新的制约机制。从十年来上百起国际冲突的解决方式看,和平的途径在拓宽,手段在丰富,武力较量不再是唯一的法宝。可以说,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冲突是今后国际关系的主要趋势和发展方向。

1、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国际关系愈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经济手段日益成为有效的政治手段,因而很多国际冲突可以转化为贸易和科技领域里没有硝烟的战争。例如,1989年后美中之间的政治交锋就是以制裁与反制裁的方式进行的。1992年海湾战争后美伊矛盾的延续也是对伊拉克实施经济制裁,伊拉克遭受的打击并不逊于承受一场战争的灾难。另一方面,经济援助和经济合作又可以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几年前朝鲜核危机的化解,除中国调停的作用外,美国承诺的巨额经济、技术援助也至为重要。俄美之间既在安理会内和其他问题上进行斗争,同时又大力加强经贸合作。

2、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增强。据统计1948-1988年这40年中,联合国共派出18批维和部队和观察员,而从1988-1992年仅五年中联合国采取的行动就多达15起。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对象和内容也较前明显深化:由解决主权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扩展到解决主权国家内部的冲突,由单一的监督停火拓宽到组织监督大选、保护难民、维护治安等。1998年3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成功翰旋化解了海湾危机,避免了迫在眉睫的战争,这不仅是安南个人的功绩,更是联合国的辉煌一笔。然而,联合国的作用也常常因不具备与其负担的职责相称的权威力量而受到限制,联合国决议不被理睬的情况相当普遍。此次“沙漠之狐”行动美英绕过安理会的做法是对联合国威望的公然蔑视,但这并不能否定和削减联合国的作用,安理会日后对此事件的处理将会讨回一些“公道”。

除联合国以外,其他国际组织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目前,世界上已有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一万多个,已形成一个庞杂的体系,其影响日渐增长。特别是非洲统一组织和美洲国家组织等在调解本区地冲突、维护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当今时代大国干预仍起着重要作用。多极化时代,美、俄、中、欧、日各国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较前更为明显的作用。从解放科威特、化解朝鲜核危机、平定柬埔寨局势到“代顿协议”、中东临时和平协议,无不展示着大国的威力和作用。然而另一方面,大国干预又有相当的负面作用。海湾战争后,美国就在自觉充当着“世界警察”的角色,然而又难以做到“执法”公正。正因为如此,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就科索沃危机曾一再重申“科索沃问题是南联盟内政,科索沃问题只能在塞尔维亚范围内解决。”(②:《新华月报》1998年8月,第157页。)“任何外部势力的强行干预只会导致该地区局势的进一步恶化。”(注:《新华月报》1998年8月,第157页。)1998年10月,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表决武力干涉科索沃问题时,中国和俄罗斯投了弃权票,这反映了我国的外对原则和立场,同时也说明了大国之间的相互制约是十分必要的。

4、国际法的作用加强。国际法是世界各国或大多数国家自愿制定、自觉遵守的法律规则,它确定了主权国家在相互关系中的各项权利、义务,是调整国际关系的法律规范。以国际法来调整、规范国际关系是人类社会渴望已久的愿望和理想。今天,国际法已成为主权国家之间在处理领土、海域、资源、空间等方面纠纷的重要依据,冷战结束后它的作用更为加强。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的争端,我国与朝鲜、韩国等在海域划界上的分歧以及对皮诺切特案的审理等等,都在积极本着国际法的原则和内容处理。当然,随着时代的前进,国际法本身的内容也在不断充实和发展,国际法执法的权威基础更有待建立和加强。

应该看到,当今国际冲突的本质根源仍在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因为“不发达国家之间的战争,实际上是发达国家的需要,发达国家欺侮落后国家的政策没有变。”(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9页。)因而,要彻底消除国际冲突就必须铲除其生成的根源,这有待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努力,有赖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标签:;  ;  ;  

当前国际冲突的新特点及制约机制_军事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