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兴起,学生乐感的培养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尤为重要。但是面对现代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输、形式化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乐感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本论文通过将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等因素与小学音乐教学相结合,对培养小学生乐感的途径做进一步的补充论述。
关键词:乐感;小学音乐教学;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上也发展出了许多教学方法、理论。但是,机械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虽然看似整个音乐教学过程非常的丰富,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得到有效的训练。所以,根据教学与发展相统一的规律和音乐教学主体性原则,对于学生的“乐感”培养只有将他们的感知、思维、想象、注意等认知特点相结合才能真正地达到有效教学。
一、“乐感”的定义
(一)什么是“乐感”
“乐感”就是指对音乐的感知,是音乐音响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并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而产生的对音乐音响的主观反应。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听觉器官感知到音乐中的节奏、音高、音强、音色等基本要素,而对此音乐作品的特点风格或者情绪情感等产生的自己的感知体验和领悟,或者说对于通过感知到这些音乐的基本要素而产生的一系列的联觉反应。所以,无论是我们在音乐欣赏还是在音乐创作当中,因为有了“乐感”的参与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去进行这些音乐活动。
(二)乐感的表现
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是通过声音向我们传递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美。良好的乐感表现于我们在音乐活动中对音乐所要传递信息情绪等的准确灵敏的把握,同时产生的各种奇妙不同的生理与心理上的联觉反应。比如当我们在感知音乐时,美好舒缓的音乐会使我们在生理上感到身心愉悦,心跳缓和,在心理上我们会觉得如沐春风、神清气爽;而激烈斗争的音乐则会使我们在生理上感到内心焦躁、心跳加速,在心理上感到内心躁动不安、渴望平静。以上的这些都是我们有了良好的乐感后在音乐活动体验中的表现。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乐感”培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为学生终身音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现代的教育理论中提倡要终身学习,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乐感”就是使学生拥有终生学习音乐的条件和基础。在古代教育家颜之推的教育理论中就提到对待儿童要及早施教,所以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当然更不能马虎。要让他们从小就接受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准确灵敏的感知和热爱,学习音乐有关的基础知识,享受在音乐当中。因为就小学生音乐教学对学生乐感的培养而言,并不是要培养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而是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播撒下美好的音乐的种子,然后随着他们不断地成长,这颗种子就会生根发芽。
(二)有利于学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在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中,良好的乐感也就是能够感知音乐,听辨音乐的基本要素的能力。它是进行音乐审美活动的基础,是我们欣赏学习音乐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乐感,有利于我们对音乐作品有更准确灵敏的感知,从而也能够对音乐有更好的审美理解,提升我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三)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认知
在一个音乐作品中,不仅包括了节奏、节拍、调式、调性、旋律、和声等基本要素和形式,它还包括作品中作者的精神内涵或者说欣赏者对作品的内容的理解等部分。所以培养学生的乐感除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感知音乐本身以外,还可以在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当中产生不同的情绪或者情感,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作品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感知思维情绪情感等。而且,在现代的音乐教学中强调协同融合原则,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相融合,所以,培养学生的乐感就更有利于学生在正确感知音乐后对与音乐作品相关的其他文化深入探索,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乐感”培养的途径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对小学生音乐教学中对学生“乐感”的培养上亦是如此。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的感知、记忆、注意、思维、想象等认知发展特点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状况以及学生的年龄认知发展特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学生“乐感”的培养上做到因材施教,有效教学,在教学中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
(一)体态律动教学
在教学模式上,我们可以借鉴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中的“体态律动学”与“活动教学法”相结合,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都参与到音乐学习当中来,对音乐有自己的一个情感体验。
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包括动作的入门、身体各部分动作的和谐结合、大脑与身体间的协作放松呼吸训练、音乐乐谱的入门、重音和小节的区分学习、指挥表达法 。它的主要教学特点首先是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身体为乐器,跟随着音乐用自己的体态动作来表现出音乐的特点或者节奏情绪等的变化;其次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主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基本要素的灵敏、准确的感受,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最后由于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主要是学生跟随音乐变化来表现出音乐的特点,所以,它也注重训练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以及即兴创作和反应能力。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可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中自行的调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根据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感知为主、缺乏逻辑思维、以无意注意为主导、机械记忆为主等认知发展特点 ,教师可以用钢琴或者其他乐器伴奏带领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节奏律动和音乐基础练习,传授学生基本的乐理知识,以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生活经验或者其他作为音乐素材,使他们对音乐具有初步的感知和兴趣。以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教材中小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课内容《问声好》为例,由于一二年级的学段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感知和体验音乐,对音乐产生兴趣。所以课堂气氛主要是以轻松愉快为主,教学内容和设计不用过多。在正式导入课程的环节,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上的早上好的乐谱并配上自己的踏步向学生进行问候。然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为两个小组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自己设计自己的动作进行互相问候。这就算是一个简单的律动了。
而当我们面对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时,我们可以在这基础上借鉴体态律动的指挥表达法。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去挥一些常用拍子的指挥手势。比如老师播放或者弹奏不同风格的歌曲或者旋律,让学生用肢体动作来表达出自己对音乐情绪的理解。比如是悠扬的三拍子,那学生可以随着节奏愉悦地跳起芭蕾舞步或者用跟着节奏挥出旋律线条。如果是进行曲,学生可以正气的跟随节奏踏步或者用手指挥节拍等等。将肢体与音乐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全身心地投入音乐,不知不觉地就培养起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和热爱。
培养良好的乐感不仅是为了让我们学会聆听学会欣赏音乐作品,更重要的是能够使我们有更大的空间去全身心的享受音乐,释放内心,解放天性,所以它既然能给我们的生理与心理都能带来反应,那我们身体的律动也会促进我们更好的感知,使我们的音乐教学充满了“生命力”。
(二)讲授法与欣赏法相结合
这主要是针对小学生学习一些节奏、音高、音色等系列音乐基础知识或音乐作品背景的教学上。教师利用讲授法发挥出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既给予学生准确直接的指导,体现出教学简约性原则,又弥补了小学生对于知识的空白,培养起学生感知音乐的基本能力。
同时,针对小学生的感知注意思维等认知发展特点来说,他们的的感知和思维都是非常直观的,并且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的时间大概也是在15至30分钟左右,所以一味地讲授也难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保持和更加直观的学习,不利于知识的运用,实现有效教学。所以教师在讲授的同时还要注意与欣赏法相结合,以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无论是欣赏图片、视频还是欣赏音频,它都能够实现更直观的教学,并且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将学习到的音乐基本知识运用到欣赏当中来,使学生能够“有注意”的听和有质量的思考,从而提高感知音乐的能力。
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七课《美丽的黄昏》为例,这首歌是一首很明显的三拍子歌曲,并且它是一首轮唱的歌曲。那么教师为学生讲授了这首歌曲的拍号、节奏特点以及轮唱的涵义后,在学生不能马上学习运用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先播放歌曲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和检验老师所讲授的知识是怎样的,然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其实这也是一种行为辅助式教学。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储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搜集或者创造与所上课程相关的图片、音视频或者课外知识与大家分享,将教师讲授与引导发现法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独立音乐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素养,同时也就促进了学生的“乐感”发展和培养。
(三)利用情境陶冶模式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就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情境,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教学当中来,将学生带入一个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中,在情境中亲身体验。(此类模式主要可以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感受与欣赏或者导入环节)。以人民音乐出版的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材第一课《玩具兵进行曲》为例,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音乐中的节奏、情绪等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所以教师可以首先以故事导入的方法营造出一个玩具王国,使学生们都充当起玩具兵的角色,让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来体验,感受音乐中情绪和速度的变化。最后通过学生在音乐情境中的体验,教师再带领或引导学生对自己所体验到的比如对音乐节奏情绪变化等进行总结,从而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能够在音乐活动中做到情感与理论的结合,因为如果只是让学生一味地感受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总结也很难让学生的乐感和音乐素养得到系统的提高,对音乐的感知也仅仅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与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相关,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贴近。。
(五)开放教学空间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对事物不同的感知,音乐教学不是培养出像工厂中的产品那样的千篇一律,而是给予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和培养他们独立成长的能力。那么,之所以要开放教学空间,就是因为不同的学生在教室以外这样一个更加开放的空间里,他们注意到的事物不同,对事物的感知也会有所差别。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就是课堂教学,但是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音乐教学也不应该只仅仅拘泥于教室里,所以对于学生“乐感”的培养我们更应该走出教室。比如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的草坪上,在阳光下组织教学,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二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春天来了》为例,这一单元中的大树、春风、白云、青山、花朵等春天的景物如果只是在课堂上感知的话难免会显得有些空洞,而如果此时我们带领学生走到大自然中让学生自己亲身的去感受这些景物,感受春天,体验春天的美好,那学生对于歌曲的感知就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真实了,而不仅仅总是靠听觉和想象,而且这样也可以让学生更加的热爱生活。这就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具有自己独立个性的“乐感”。
总之,“乐感”是对音乐的感知,而对于音乐的感知除了有先天遗传的因素,更大一部分来自后天的环境熏陶和教育。所以,要想能够体验到音乐的美好,使音乐的各种功能性得以发挥,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地去思考和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扩充自己的知识经验,应用到教学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享受音乐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雍敦全.音乐教学法[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16.
[2]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
指导教师:熊丹
论文作者:夏巾洁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音乐论文; 乐感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小学生论文; 认知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