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建筑设计上除了大力创新和应用新的建筑工艺外,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生态环保,现如今,打造生态宜居的居住环境十分流行。当前不少环保类建筑材料得到了广泛应用,绿色生态的建筑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时也给住宅设计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文章将在介绍生态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对生态理念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关键词:生态理念;住宅建筑;设计应用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快速发展,建筑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在建筑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乐观的问题,建筑工程的建设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压力的进一步加剧。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注意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对绿色生态和绿色建筑越来越被重视,绿色建筑顺应时代潮流,顺应人民生活需要,这是建筑节能的体现,是住宅建筑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只有站在业主的角度,处处为业主着想,建筑师才能设计出令业主满意的住宅建筑。通过总体布局及环境、绿色形体、绿色户型、建筑围护结构等节能设计及太阳能技术的合理利用,很好地实施绿色建筑标准,把绿色生态理念运用到住宅建筑设计中。
1生态建筑理论概述
生态建筑理论兴起于建筑业发展进程中,是现代化建筑理论的创新产物。生态建筑理论将生态学与建筑学相结合,提出在建筑设计与施工过程中,设计师应注重自然能源、资源利用,在全面了解建筑工程所在地区生态环境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地气候、资源条件,因地制宜,结合场地特征和建筑功能进行技术及经济分析,提高资源利用率及建筑性能。工程建筑规划与设计无法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托,因此应注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降低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积极选用资源消耗较少的建筑组合设计方式。生态建筑理论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与建筑目标功能的协调。在实际应用中,设计理论应注重生物学与物理学的结合应用,最大化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如通过优化建筑空间、平面布局等方式改善建筑自然通风、采光条件,在外围护结构中增设保温隔热层等措施,保证整个工程建设符合生态建筑设计标准。
2基于生态理念的住宅建筑设计原则
2.1以人为本的原则
住宅建筑主要的用途是为人们打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居住环境,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居住的需求,另一方面在打造宜居住宅时要注意保证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比如对于声环境、光环境、湿度和温度等的设计,保证良好的听视觉效果和合理的采光能够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打造宜居住宅建筑。
2.2使用新型环保技术的原则
生态建筑理念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采用节约型和能耗较低的原材料,在设计时要尽量引进新型环保技术,另外要保证未使用的材料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促进生态住宅的持续发展,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尽量使用可再生和可降解的能源。比如提高太阳能、风能等自然清洁能源的使用,采用清洁的生产技术,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清洁生产和工艺的生态化。总之,以最少的资源和最少的污染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生态理念下住宅建筑设计的总要求。
3绿色生态理念设计的应用
3.1住宅建筑的总体布局
首先,区域内环境的总体布局直接影响到建筑的能耗和区域内环境的舒适性。道路网络结构对总体布局与环境、基础设施影响较大,它是绿色空间系统,区域周围环境,组、组等之间的内部连接、自然通风的重要框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住宅建筑道路网络采用一种简捷有效的交通系统,主干道为西南、东北布置,围绕中部的坡地形成环路,形成不同地块的布局形态,有较为规整的组团式布置,有的为台地式布置,有的为阶梯式布置,有的为尽端式布置,用地中部山脊部分布局较为自由、松散,形成社区的中心景观,考虑到了社区建筑物之间的通风、采光、日照等布局,同时也使得住区在空间上获得了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效果。
3.2加强住宅建筑空间结构和材料的生态设计
第一,精简住宅建筑空间设计,也就是使用多种设计手段和技术条件实现对材料的最大限度地利用,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比如采用简约的结构造型,减少复杂造型结构带来的资源消耗。第二,再利用住宅中的资源,比如可通过新的科学技术和对新材料的设计应用实现材料结构部件的可拆卸、可替换和可重组,这样就能延长结构部件的使用寿命,还能创造更多可变的户型,满足不同时期的居住需求。第三,充分利用住宅中的流动空间,比如打造室内外通透、一体化的空间结构,通过开放设计使空间变得灵活多变。最后要注重对新型生态环保性材料的应用,比如外墙和太阳能一体化设计的墙体材料的应用,新型混凝土、活性材料和多功能材料的应用等。
3.3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可以减少空调的能耗,减少污染,提供清新自然的空气,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和,从而节约电源。住宅建筑在设计中考虑自然气候、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地形地貌和树木植被等因数,小区内绝大部分住宅朝向都在南北向与南偏西15°之间,联排住宅间距13~16m,利用户型设计加强自然对流,通过大厅风带的多余热量,增强室内外空气的流动及交换,室内的温度得到了控制。由于改善了采光和自然通风条件;建筑物的能耗降低了。
3.4风环境
风环境设计至关重要。室内外空气有效流动,降低热气的过度聚集,有效提升内外部环境温湿度的稳定性,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住宅前期规划设计时应考虑内外部通风的有效性。规划楼栋朝向时应根据住宅工程实际建设位置,结合当地风向条件进行设计。楼栋规划布局形式(如点式、板式布局或架空层设置等)不同,其形成的微气候环境也大有区别,设计人员应在明确风环境与再生风环境基础上,注重风环境设计。建筑平面布局也十分重要。住宅套内各功能模块的组合方式带来不同的室内风环境体验。建筑门窗不仅应满足常规开启扇面规范要求,还需进行精细化设计,以求达到最佳通风换气量。设计人员需权衡建筑平面功能、外观造型及其他因素,重视风环境设计。
3.5太阳能建筑技术应用
太阳能技术在建筑应用在中国起步较晚,早期的被动式太阳能房屋到成熟的太阳能热水器,1990年代后期,大规模集成太阳能建筑实验的太阳能空调、太阳能光电子集成设计的建筑和它的配件和有意义的尝试,但由于整体发展时间短,缺乏关注和研究,太阳能的使用受到了限制。现阶段,太阳能技术在多层住宅建筑中的应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在多层住宅中,太阳能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太阳能热水器,居民只能用到热水,太阳能的许多功能不能充分利用。②由于太阳能收集热量用的建筑面积有限,现有太阳能利用技术效率低,多层住宅的太阳能利用率不高。③太阳能应用具有时段性和冬夏两季运行矛盾问题。④目前的太阳能技术和产品大多是独立开发的,没有与住宅结构、设备或空间的设计有机结合。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理论下的住宅建筑设计是为了打造生态宜居的居住环境,是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也顺应人们对环境友好型居住环境的要求。在生态理念下进行住宅建筑的设计和施工,必须坚持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从材料选择到工程竣工都要注意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两大重点,但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对工程本身质量的监督控制。
参考文献:
[1]姚远.基于绿色节能角度的建筑施工技术应用分析[J].四川水泥,2017(9):109-110.
[2]盖晓媛.浅议住宅建筑设计中的绿色生态理念表达[J].艺术与设计,2018(06):51-52.
论文作者:王坚,梁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7
标签:建筑论文; 住宅论文; 太阳能论文; 生态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环境论文; 布局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