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以其陈列展览的社会宣传教育功能,为博物馆各项功能活动的最高集成,不断做好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学术性和通俗性两个方面来创新探索了博物馆陈列展览,并提出了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建议,对于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传播与教育功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新形势;博物馆;陈列展览;学术支撑;公众参与
博物馆是各种知识以及文化思想的传播载体,为人们提供了巨大精神财富,同时也为社会意识形态带来巨大的正面影响。物馆的展览陈列是展现博物馆馆藏文物及历史底蕴、提升展品观赏水平的重要手段,是观众与历史文化进行沟通的最佳途径。近些年来,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升,精神世界的畜足成为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博物馆的关注度也明显增加。因此,新形势下,在博物馆展览陈列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提高其陈列物品对人们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成为了工作人员研究的热点问题。
1 博物馆陈列展览实现文化性具体方式
优秀的博物馆展览可以得到国际上更多人的关注,更好地促进国家间文化的资源共享及交流合作,同时有助于拓宽视野,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启发更新颖的展览思路。形式多样、内容精彩的文化信息可以大大提升博物馆展览的学术性。为此,应当重新审视、评估博物馆所拥有的文化资源,并将其整合、转化为博物馆文化赖以深化的资本,通过新颖、多样的展示内容和手段,加强学术性,具体的措施是:
1.1 从博物馆的角度来看
找到对展品的背景知识有透彻的了解专业讲解人员,可以使用更加生动、形象、更具画面性的语言对其进行讲解,并且传达给参观者。要对文物的展品有系统全面的研究,在注重对人的研究同时也要注重对文物形态的探析。人们的生产生存状态会体现在文物中,因此应该重点研究文物展品中具有的人文精神。譬如:某个博物馆每一年的暑假都会开展关于青少年一系列活动,主要的人群集中在8~12岁儿童之间,并且有专业技能过硬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相应的辅导,运用自身掌握的文物背景和历史知识独自针对个别的文物写相应的解说词,并且要使用自身的语言方式对其进行介绍,提升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对知识的储备,提升了与外界交流的水平。
1.2 从展览馆陈列教育的措施上看
以往的博物馆陈列展览主要是文物陈列为重点,但是伴随时代的发展,当今的博物馆要把启发式教育放在首位。提升与引导参观者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尽最大能力促使参观者被动的接收知识教育转变为积极探索文物知识的学习者,博物馆的参观者都能够依照自身兴趣与需求,在博物馆陈列的文物中进行知识的探究与发掘,积极的探究文物的发展背景以及蕴含的故事,全面了解博物馆陈列的文物所具有的知识。
1.3 使大众深入了解博物馆陈列
在大众进入博物馆参观时,博物馆可以把陈列展览的文物进行全面的介绍、并且标注好参观者需要的说明手册或者是进行固定时间的导游参观,使社会大众都可以了解认识我国博物馆陈列的文物。而且站在一定角度上来说,博物馆对教育中的学科以及社会行业与外界的交流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可以帮助学生借助参观博物馆陈列的文物的历史背景,更加了解所学习的历史课程。针对大部分的参观人员来说,进入博物馆参观陈列的文物对其是一种全面的认识,并且也是一种全新的洗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譬如:在博物展览馆中展现我国的文字书写的一系列过程时,可以陈列与讲解相同时期内的古希腊、古印度、古埃及以及古巴比伦时期的文字以及如何进行书写变革相关数据材料,要把世界的文字文明和陈列展览的信息相融合,在吸引普罗大众兴趣的同时使其对我国博物馆陈列的文物展品以及世界的文明有深刻的了解,并对自身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影响。
1.4 生动形象的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现在的参观者不再像过去的参观者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文物讲解的知识进行认真的倾听,而是喜欢以听故事的形式掌握文物背后的知识。所以,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应该让参观者有全新的认识和了解,对其有深刻的感染力,然后在观众感性的状态下运用栩栩如生的语言来进行文物的讲解,把文物背后的知识传递给参观者,运用简单扼要的语言表达,将文物蕴含的知识和价值分享给参观者,使参观者可以在博物馆中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
2 博物馆陈列展览实现通俗性的具体方式
对文物进行通俗容易理解的讲解可以拉近博物馆和参观者的距离,博物馆要把一成不变的静态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设计陈列展览,以观众为中心提供各种相关服务,注重人文导向,使陈列展览人格化,服务人性化,使观众真正在博物馆里收获到悦目、悦心、悦智的享受,具体措施如下:
2.1 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应具有更加高雅科学的内容
若想实现博物馆陈列展览的通俗性,就要在内容上进行相应改革,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形式上更容易受到大众的喜爱,尽最大程度的在专业化和大众化两者之间权衡。陈列展览与公众的教育在当前的博物馆的紧密联系,多元化的形式也随之出现,特别是对参观者的体验感受更加关注,了解参观者的具体需求,这也是现在的博物馆陈列展览和以前的陈列展览不同的地方。在我国很多博物馆,会设置固定的教育互动交流的区域,还会在陈列展览的规划中把参观者的需求和整体感受作为陈列展览的影响标准,在进行图片的展览外,还包括很多的多媒体的展示平台,参观者还可以进入到互动教育区域的展示台内,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和知识。
2.2 要拉近陈列展览和参观者两者间的距离
博物馆在设计陈列展览上要大力拉近和参观者的距离,要了解参观者的真实想法,尽最大程度的展现可塑性和机动性的空间,提升对陈列展示厅的塑造和创新,使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文物更有文化价值。借助陈列展览把参观者引入一个固定的情景内,使参观者可以真正的享受在博物馆文物的无限魅力中,参观者可以在语言、行动上对陈列展览的文物有所反应。譬如:美国的垃圾博物馆是在垃圾场分类上建成的,并且是环保教育的主要设施,其特点是对大众进行免费的接待。在这个博物馆中,参观者会对绿色无污染的塑料瓶制成的地毯有所认识,一吨的废旧报纸的二次利用可以减少砍伐17棵树以及节省了4100瓦的能源。因此参观者不但能够了解垃圾整理分类的全过程,还能提升自身的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2.3 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中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改变了以往对文物的陈列展示,提升了大众对文物信息知识的掌握效率,大大促进了我国博物馆管理工作的水平。使用多个语种的自动化的讲解体系,可以使来自世界各地的使用不同语言的参观者都可以充分了解文物背后的知识和故事,也大力提升了我国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中,可以参照“雅俗共赏”的标准,传播与弘扬文物所具有的价值,使参观者可以充分了解,并且对其感兴趣,在使用以往的文物展示和场景的布置的陈列方式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科技、声光系统等当前的科学技术方式,使文物不仅可以在室内展示还可以在室外展示,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可读性,促进和观众更良好的沟通,为参观者呈现更明显、生动形象以及更加直观的文物的感受。
3 结语
总之,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工作是博物馆职能的重要展现,也是对公众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如何在加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学术支撑向观众普及文物价值的同时,提高公众参与度有效地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文物是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博物馆方要深化对陈列展览重要性的认识,在理念上更加注重通过文物展品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明确的思想主题,以解读文化为线索、空间规划为载体、形式语言为手段,艺术表现为辅助,取得预期的观赏效果,实现陈列展览学术性与通俗性的统一,使参观者对博物馆产生浓厚的兴趣,让观众充分感受博物馆陈列展览所带来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魅力,发挥出自身的社会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单霁翔.略谈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知识性与通俗性[J].南方文物,2014(1):16-23
[2]龚建玲.行业博物馆展陈通俗性相关问题的探讨[J].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15(2)
[3]黄涛坚.对当前博物馆陈列展览存在问题及改进举措的思考[J].大观,2016(6)
论文作者:冯有真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6
标签:博物馆论文; 参观者论文; 文物论文; 通俗性论文; 知识论文; 大众论文; 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9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