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一所高水平的大学需从多方面努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所论文,多方面论文,努力论文,大学论文,高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南京大学近10多年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等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新时期,要办好具有中国特色、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有一个宏伟的、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奋斗目标
办学目标不仅为学校改革与建设明确方向,而且能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各类人员都能围绕一个中心、一个目标而群策群力,同时,办学目标的制订过程也是一个增强师生员工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1984年,我担任南大校长,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抓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通过对南大现状的深入了解和把握,我们审时度势地提出了把南京大学办成“多科性协调发展的、具有自己特色和重要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教育、科研中心”的奋斗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以及南大办学水平、办学效益的提高,我们在制订《南京大学1991—2000年发展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时,提出了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奋斗目标。1992年初,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南大时题词:“把南京大学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和富有特色的教学、科研中心”。这既是对南大办学方向、办学目标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南大更上一层楼的殷切期望。循着这一方向,结合南大近几年来的实际,我们在制订《南京大学实施“211工程”改革与发展规划》时,把学校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为,到21世纪初叶,把南京大学建设成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现代工程与技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和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综合大学,在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二、要有一个精通业务、廉政勤政、团结务实、积极进取的领导班子
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的关键,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重要保证。南京大学近10年来发展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一个精通业务、廉政勤政、团结务实、积极进取的领导班子。我校的领导班子成员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一致认为:“我们的任期是有限的,而南大的事业是永恒的,我们要在有限的任期内努力工作,要对南大的历史和未来负责!”有了这样的共识,我们就能够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搞好领导班子自身建设,还必须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改进领导作风。领导干部要带头密切联系群众,求实务实,勤政廉政,严于律己,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上下一致、万众一心,共同把学校建设好。
三、面向社会办学,面向世界办学
面向社会办学,就是要求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努力为现代化建设服务;面向世界办学,就是要求高校主动适应世界科技、教育发展的趋势,加强国际教育、学术交流,吸收国外发展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为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作贡献。南京大学在面向社会、面向世界办学的实践中,着重采取了以下四项措施:(1)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发扬原有学科优势和特色的同时,根据社会需要,有选择地新建了一批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专业。从1984年的15个系,发展到目前的10个学院36个系,其中绝大部分系科是社会急需的或是趋近国际前沿的。(2)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南大以“全面培养、强化基础,因材施教,增强活力”为指导思想,确立了课堂教学、学术活动、科学实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三元结构”模式,采取按系招生、分流培养的方式,不断探索基础型人才和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途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3)统筹兼顾,加强应用研究与科技开发。高校的科学研究必须在基础研究方面趋向国际前沿的同时,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为此,学校认真组织了教学、科研、科技开发三支队伍,并制订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从事应用研究和开展科技开发工作,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4)扩大开放,不断拓宽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渠道。改革开放以来,南大先后与国外70所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关系,通过与国外合办教学科研实体、合作办班、合作科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方式开展高层次、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深入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不仅促进了我校办学水平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我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说,南大这些年来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益于我们注重面向世界办学。
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深化改革,带动各项工作
高校的工作千头万绪,改革牵涉到各个方面,如何抓住中心环节,来推进改革?我们从10多年改革的实践中体会到,只有抓住学科建设这个“中枢”,才能带动其他各项工作。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实施学校的综合改革中,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并提出了“扬优、支重、改老、扶新”的学科建设方针。所谓“扬优”,就是明确南大的优势所在,通过加强学术梯队建设等措施,使这些优势得以保持和发扬;所谓“支重”,就是对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等的国家重点学科给以重点支持,使其趋近国际前沿;所谓“改老”,就是在深入调查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对内容陈旧、缺乏活力、方向过窄,社会需求很少的学科专业,分别通过转向、合并,或暂停招生等方式,促其改造、更新;所谓“扶新”,就是对社会急需和具有较好发展前景、适应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的应用文科、高新技术和新兴交叉学科,在科学论证、有所选择和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予以扶植和支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和发展。此外,我们还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注重学科的联合和学科群的建设,以若干个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为主干,联合相关学科,形成相对集中的优势力量。通过近10多年来狠抓学科建设,我校突破了原有的文理型学科模式,形成了人文、社会、自然、生命、管理、现代工程与技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涌现了一批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科群点。
五、狠抓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
衡量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最主要的应当看其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10多年来,南京大学之所以能在困难的条件下,面对激烈的竞争而处于全国高校的前列,关键的一条,就是我们能够尽最大努力缓解来自外界对高校的冲击,聚精会神地抓教学和科研,始终围绕提高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开展各项工作。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我们通过深化教学体系改革,探索两类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队伍等途径,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10多年的积极探索,我们逐步建立了富有南大特色的基础型人才和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模式,我校目前已有化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等7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并在国内最早举办了“基础学科教学强化班”。我们还通过实行学分制,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本—硕连读”、“硕——博连读”,推行主副修制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还设立了奖教金、教材出版基金,并增加课时津贴,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还制定政策,鼓励教授上教学第一线,从去年始,试行了基础课的首席教授制。这些政策措施的实行,有力地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科学研究中,我们注重发扬我校基础研究力量较强的优势,精心组织、协同作战,努力进入学科前沿,争取登上国际学术舞台。近几年来,我校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不断提高。1992年、1993年南大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科技论文数连续两年名列全国高校榜首。“六五”以来,南大先后承担国家攻关任务196项,“863”项目4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883项。从1985年至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三,综合大学第二。从1978年到1993年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57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19项,获奖项目数居全国高校第二。此外,1987年以来,我校文科承担国家和国家教委课题245项,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成果。在教育质量、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我校还通过为地方培养急需人才、科技成果转让、咨询服务、兴办科技产业等途径,既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也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六、选好各单位的带头人,搞好队伍建设
学校的办学水平归根到底取决于教职工队伍,特别是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而在抓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关键是选好各单位的带头人,培养好各支队伍的骨干。因为学校的规划、决定、政策、措施等要靠他们去贯彻落实,各项具体工作要靠他们去组织实施,教职工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需要他们去教育疏导。他们的素质、水平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我校在选拔各单位带头人时,按照干部的“四化”标准,根据德才兼备的原则,着重考察其思想品德、业务水平、组织领导能力、改革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对于虽不犯错误、但没有工作业绩、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的单位负责人,我们注意及时调整,努力使学校各单位负责人始终处于竞争进取的状态。
在队伍建设中,我们重视各支队伍骨干的培养,特别是师资队伍骨干的遴选和培养,通过择优选拔、重点扶持、滚动管理等措施,大力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目前我校已遴选出40岁以下的42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对象,进行重点扶持、重点培养,争取到本世纪末形成有一定学科覆盖面的青年学术带头人群体,实现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整体优化,其中争取有20名左右国际知名学者,100名左右具有博导以上水平的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00名左右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同时我们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生活待遇和成才环境,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吸引国内外一流学者、博士、博士后来校工作,充实各学科的学术梯队。通过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将为我校实现办学的宏伟目标提供组织保证。
七、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
要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关键是抓住两条:一是机制,二是政策,在机制上,要理顺各种关系,建立起咨询、决策、审议、执行、监督、评估、反馈等系统,保证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上下沟通,使广大师生员工有充分的渠道表达他们的意愿,参与学校的决策、管理与监督。在政策上,要运用各种政策杠杆,鼓励师生员工努力工作、多作贡献。南大在实施校内改革和各项政策措施时,都把能否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作为衡量某项改革、某项政策是否成功的标志。近几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努力体现改革的精神,注意调动和保护教职工的积极性,鼓励教职工多做工作,多做贡献。在职称评聘、奖酬金分配、住房分配等政策规定中都明确体现“四个不一样”即“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突出贡献与一般贡献不一样”,努力做到“人尽其才,劳有所得,功有所奖”。所有在工作中作出成绩的、为学校作出贡献的教职工,学校都有相应的政策予以奖励,同样,工作表现差、干不好工作的人也会受到应有的处罚。
八、加强管理,从严治校
南京大学在近1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努力把加强管理、从严治校贯穿于办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中。通过严格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进而促进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比如,我们在评聘教授时,为保证师资的高水平、高质量,制定了比较严格的量化标准,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予晋升。在人才培养中,我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特别是在博士生培养中,我们制定了严格的、高标准的学位授予条件及规章,达不到要求的博士生一律不能获得学位。这一措施实行之初,虽遭部分博士生的反对,但我们没有动摇,强调南大培养的博士生应当是高水平的。几年来的实践及成效证明了我们的改革措施是正确的。在办学实践中,我们还体会到,坚持从严治校,关键还在于校系两级领导干部能否“严”字当头,以良好的形象和作风为全校师生员工树立榜样。我校的校级领导班子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能够自觉地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对院、系、部、处的负责人,我们努力做到从严要求、加强考核、赏罚分明,对工作中取得重大贡献、实绩突出的敢于重奖,对工作表现平平没有实绩的及时调整,对缺乏工作责任感和进取精神,工作中有较大失误者敢于严肃处理。同时,我们积极倡导“七抓”的工作作风,即抓紧,抓狠、抓早、抓实,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这样就促进了全校干部、职工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良好的作风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保证了各项工作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高效有序地运行。
九、注重校风、学风和育人环境的建设
良好的校风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规范作用,它可以振奋人的精神,激励人的斗志、约束人的行为。南京大学具有93年悠久历史,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良好的校风,并且在新的时期不断发扬、丰富。南大的传统,归纳起来就是四种精神,即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开放精神和尊重人才精神。这四种精神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使南京大学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和现代科学的沃土中,并不断从世界科学文化宝库中汲取营养,从而使南京大学始终与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同步运行并不断为国家富强、科学文化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今天的南京大学把这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热爱祖国与献身科学统一,严谨求实与勤奋创新结合,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三项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并举”的办学思想,呈现出更加蓬勃的活力和更加崭新的风貌。
十、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不发达的国情决定了目前“穷国办大教育”的现状,使得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高等学校的发展在主要依靠国家拨款这一主渠道的同时,要从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出发,多渠道地开辟资金来源,筹措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一方面,高校要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人才、智力密集的优势,有组织地开展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工作,不但能够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作贡献,而且也可以促进教学、科研工作。南京大学在高校中较早地组织力量加强科技开发、发展科技产业,并取得较好的成绩,自1987年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创收突破一千万元至今,每年都有所增长。从我校的办学实践看,开展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工作一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从事社会服务的形式、内容和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像南大这样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应把重点放在培养社会紧缺人才、加强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等方面。另一方面,高校要通过自身的地位、影响,积极争取海内外及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支持。
以上10个方面,既是我当大学校长十一年的切身体会,也是南京大学10多年来办学实践的总结。当然,办好一所大学的主客观因素很多,而且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大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路、目标、模式也不可能一样。但我以为,我国的高等学校特别是具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学校,只要明确办学指导思想,不断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世界科技、教育发展的趋势,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原则,就能够出色地完成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这两大任务,就能够保持活力,办出水平、办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