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实践,辉煌成就--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_新疆历史论文

伟大实践,辉煌成就--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_新疆历史论文

伟大的实践,辉煌的成就——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论文,辉煌论文,成就论文,周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10月1日,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回顾这50个春秋民族区域自治的成功实践,看到新疆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和谐,经济社会的巨大繁荣进步,看到新疆光明的发展前景,我们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在这50年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使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同站起来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使新疆各族人民富起来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使新疆的综合实力开始强起来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使新疆进入了历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各族人民自豪起来了。

新疆和平解放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前的首任主席包尔汉同志,曾写过一本回忆录,书名叫《新疆五十年》,书中反映的是上个世纪前50年,在晚清政府和国民党专制统治下的新疆历史。那时的新疆,外受英国、特别是沙俄殖民者的侵扰,内受反动统治者的压迫和封建大地主、大牧主的残酷剥削,加之军阀暴政,土匪劫掠,各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49年9月25日,新疆实现和平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掀开了新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一、新疆民族区域自治的50年,是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50年

50年来,在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新疆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4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200亿元,是1955年的42倍;人均生产总值11 199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西部12个省区中是最高的。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2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5亿元,是1955年的90倍。50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近8 000亿元,投产项目9万多个,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一大批关系长远的重点项目建成投产,经济发展的后劲显著增强。

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装备水平显著提高。通过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大力兴修水利,建成了配套的灌溉网络,使农业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粮食连年丰收,曾经有很多年出现过“仓仓爆满”的情形,最高年分粮食产量达870多万吨,是1955年的6倍。农业装备也日趋现代化,是全国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最高的三个省区之一。特别是这些年来,我们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特色优势农业和林果业、畜牧业迅猛发展。棉花产量已达到3 500万担,占全国总产量的30%左右,不仅在全国独占鳌头, 而且在世界棉花市场上也占有一席之地。2004年肉类总产量128万吨,是1955年的20倍。林果面积已突破了1 000万亩,全区平均一个农民就有一亩果园。红色产业也成为新疆的一大亮点,番茄、枸杞的产量都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番茄制品,产量占全国95%以上,出口量占国际贸易量的1/4。新疆农业正沿着产业化方向大步迈进。新疆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商品棉、啤酒花和番茄酱生产基地及全国重要的畜产品和甜菜糖生产基地。

三是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实现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从贫弱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解放前,新疆只有一些手工作坊式的小企业,现代工业一片空白。新疆现在已建成了煤炭、钢铁、石油、电力、化工、建材、纺织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全区现有各类工业企业6万多个。2004年工业增加值745亿元,是1955年的85倍,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上升到46%。先后建设了三大油田和一大批石油石化企业,2004年原油产量2 228万吨,居全国第三位;天然气产量57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二位。1955年时全区年发电量只有0.55亿千瓦时,2004年已达到244亿千瓦时,增长了近450倍。其他主要工业产品,如钢材、水泥的产量,分别是1955年的340倍和750倍。工业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格局已经形成,已取代农业成为新疆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四是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经过50年的大规模建设,新疆的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解放以来,新疆展开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立体交通覆盖天山南北,通讯设施日新月异。解放前,新疆的交通设施很差,只有几条简易砂石公路,运输主要是靠马、骆驼等。现在铁路、公路、民航形成的立体交通网,已把新疆与国内外紧密联系起来。全疆有7条国道、60多条省道,通车里程8.7万公里,可以绕地球两圈。民航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联结国内外65个大中城市和区内12个地州市的空运网,通航里程11万多公里,成为我国拥有航站最多、航线最长的省区。新疆先后建设了兰新铁路、南疆铁路和北疆铁路,连通了主要经济区域。现在无论是从内地到新疆,还是从首府到各地州、从县城到乡村,都十分便捷。过去新疆通讯业十分落后,主要靠发信件和电报。目前已先后建成了西兰乌光缆等,数字微波通信干线覆盖到南北疆各地,形成了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等完整的现代化通讯体系,通讯发展水平与全国同步,固定电话普及率每百人27部,移动电话每百人25部,电话拥有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是对外开放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现在,新疆有17个国家一类口岸和10个地方二类口岸。霍尔果斯口岸已发展成为一个新型口岸城市,阿拉山口口岸年过货量突破了900万吨,居全国铁路口岸第二位。新疆与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有37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在疆注册和生产经营,2004年进出口总额65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200多倍。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

二、新疆民族区域自治的50年,是社会事业取得巨大进步的50年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疆的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新疆解放初期,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千人,到1955年自治区成立时也不过1万多人。经过50年的发展,目前全区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50万人,是解放初期的500倍。广大科技人员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科技研究和攻关,在沙漠治理研究、异体克隆动物技术等方面,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二是教育事业生机勃勃。解放前新疆的教育非常落后,1949年全疆只有1所高校,在校生不到400人;各类中等学校加起来只有20所,在校生不足5 000人。现在新疆高等学校已有28所,在校生16.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8%,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6.3%,71 个县市区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2%以下,人口受教育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并作为新疆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在经费、教材、设备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全面提高少数民族教学质量。

三是文化事业欣欣向荣。解放前,新疆没有一个专业文艺团体,没有一个图书馆和博物馆。到2004年全区已有艺术表演团体88个,公共图书馆84个,博物馆23个,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特别是广播电视发展的非常快,通过实施“西新工程”和“村村通工程”,全疆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已分别达到92.9%和92.5%,绝大多数农牧区老百姓能够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中央和自治区的广播电视节目传到了千家万户。

四是医疗网络逐步健全。解放前新疆医疗条件很差,当时全疆最好的设备就是一台250毫安的X光机和几台显微镜,不如我们现在一个乡卫生院的装备水平。解放后,我们广泛开展了传染病、地方病的防治,历史上遗留下来危害各族群众健康的地方病、传染病已基本被消灭或控制,实现了县县有医院和防疫站、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医疗点的目标,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和医院床位数都居全国前列。各级医院装备和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很多医院都有核磁共振、大型CT等先进诊疗设备。现在新疆可以开展心内手术、异基因骨髓移植等高难度手术,包括成功实施了像肺移植手术这样在世界上难度最大的手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开展,使各族农牧民群众的医疗得到基本保障。新疆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极大提高,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由解放初的不足30岁增加到71岁。

五是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保护生态环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自治区始终把生态保护作为重要任务。从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完成退耕还林面积640多万亩;投资107亿元对塔里木河流域进行治理,并先后6次向下游输水;开展了两大盆地边缘沙漠化治理,并在各地广泛开展植树造林;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了工业和大气污染治理,在乌鲁木齐实施“蓝天工程”。我们从整体上控制了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全区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1%提高到2.9%,塔里木河下游植被开始恢复,干涸30多年的台特玛湖水面最大时已达到200平方公里,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已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之内。

三、新疆民族区域自治的50年,是各族人民生活得到巨大改善的50年

2004年,新疆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 5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245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7 817元,电视、冰箱等主要家电已基本普及,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新疆是边远贫困省区,解决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是党和国家十分关心的大事。按1993年的贫困标准,当时新疆共有贫困人口176万人,通过“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解决了13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001年开始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规划,根据国家调高后的贫困标准,全区共有农村牧区低收入贫困人口329万,其中特困人口44万。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用三年时间解决了44万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并使105万低收入贫困人口越过了贫困线标准。

过去新疆许多地区老百姓饮水非常困难,群众长期饮用不洁水,特别是南疆广大地区群众靠喝涝坝水过日子,致使传染病流行。从1995年开始,新疆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牧区防病改水工作,到2004年底,共投入资金24亿多元,铺设供水管道7万多公里,解决了954万人饮水困难问题。

四、新疆民族区域自治的50年,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不断巩固的50年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47个民族成分,其中世居民族有13个。新疆和平解放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疆的民族工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措施。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最好的。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民族政策也是最成功的。

一是各族人民在政治上真正当家做了主人。解放初期,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实现了各民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翻身解放的各族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从1954年起,新疆相继建立了5个民族自治州和6个民族自治县,充分保障了各族人民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权力。党和国家始终把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作为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造就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解放初期新疆少数民族干部只有3 000人,1955年自治区成立时也只有4.7万人,现在已有33.8万人,是解放初的110倍,占全区干部总数的52%;有少数民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5.6万人,占全区的56%。少数民族干部已成为新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在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坚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政治觉悟。从1983年起连续23年把每年的5月作为民族团结教育月,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各民族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谅解已蔚然成风。当前新疆民族工作和民族关系正处在新疆历史以来最好时期。

三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得到普遍尊重。少数民族使用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在新疆司法、行政、教育等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落实,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广泛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分别使用了7种语言进行教学。组织编写、翻译、出版了大量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材。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节假日、婚丧礼仪、文化、医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传统风俗得到了充分尊重,十二木卡姆、阿肯弹唱、那达慕大会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四是党的宗教政策赢得了广大信教群众的拥护。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各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法律保护。宗教界人士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目前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担任职务的新疆宗教界人士1731人,他们代表信教群众积极参政议政。各族群众包括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共同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在新疆50年的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壮美历史画卷中,新疆各族人民深刻地感受到:党的领导是民族区域自治成功的源泉,党的民族政策是新疆繁荣发展的保障,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新疆繁荣发展的基础,维护稳定是新疆繁荣发展的前提。

五、新疆民族区域自治的50年,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50年

新疆50年的辉煌,归功于中央的关心和支持,归功于全国人民的支援和帮助,归功于新疆各族人民50年的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新疆的发展凝结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新疆各族人民的深情厚意,倾注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辛勤汗水,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疆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新疆各族人民的兄弟情谊。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三代领导人对于加快新疆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确保新疆稳定和长治久安十分关注,并作出了一系列促进新疆发展与稳定的战略决策。党和国家以及全国人民在各方面对新疆的发展和稳定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一是人才方面。解放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大批湖南、山东、上海等省市的支边青年、大中专毕业生和复员转业官兵从全国各地纷纷奔赴新疆,形成了中央和全国各族人民支援边疆的热潮。这些年来,中央从国家机关91个部委和内地13个省市选派援疆干部到新疆工作,对新疆进行对口支援,有力地促进了新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是在财力方面。为支援新疆的建设,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据不完全统计,1955年至1998年,中央财政累计对新疆定额补助和专项补助共664.4亿元。1998年至2004年的7年间,中央对新疆各项补助累计1 197.21亿元,在新疆的基本建设投资中,80%以上是中央安排的;在新疆的财政支出中,50%以上是中央财政补助的。2004年,中央对新疆各项补助预计为286.96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70%。尤其是这些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关注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在政策、资金、项目、财力、人才、干部队伍等方面给予了更大的支持。

三是在政策方面。50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充分享受到了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赋予的各项优惠政策。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新疆又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省区,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国家的政策倾斜。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央专门就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做出了关于新疆发展与稳定的总体部署,这一切为加快新疆的发展构建了极为有利的政策环境。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中,全区各族工人、农牧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各界爱国人士,驻疆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各驻疆单位干部职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为自治区辉煌的50年竖起了一座高大的丰碑。半个世纪以来,兵团广大干部职工充分发挥了“战斗队、生产队、工作队”的作用,屯垦戍边,在亘古荒原中开辟了一片片闪光耀眼的绿洲,为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六、新疆民族区域自治的50年,是新疆各族人民建设美丽家园、奔向美好未来的光辉起点

鉴往筹来,豪情满怀。新疆是祖国西部一块正在开发的宝地,目前,正处在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有着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越来越突出的资源、地缘优势,为新疆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托;中央对新疆发展越来越大的支持力度,为加快新疆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新疆自身越来越好的发展条件,为加快新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各族群众越来越强烈的发展愿望,为加快新疆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兴新和人才强区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力度,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集中精力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着力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持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努力构建和谐新疆,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

标签:;  ;  ;  ;  ;  ;  

伟大实践,辉煌成就--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_新疆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