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 湖南省祁东县过水坪镇中学 4261661
【摘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活动,要求语文教师要尽快创新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特征以及中学生的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围绕培养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通过创新、实践与探索,打造全新的、富有魅力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中学语文; 核心素养; 教学改革; 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3-078-01
2014年,我国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培养“核心素养”的基本构想,随后核心素养嵌入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工作中,成为提高教学有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根本导向。那么在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倡导下,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变革、如何创新,成为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要深思的问题。以下结合笔者教学经验,从“创新,实践,思考”角度为出发点,探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1.突出主体地位,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突出主体地位”是语文课程改革与培育核心素养的共同要求,也体现了新形势下教学活动的创新性、科学性与合理性,教师通过精心安排教学计划,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独一无二的情感体验,领悟学习的乐趣。以课文《背影》为例,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父爱的伟大,上课前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生一起分享“我和父亲”的真实故事,在激活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大家在交流中发现,父亲的爱往往是深沉的、内敛的,父亲虽然不善于表达,但是对孩子的爱却是不容置疑的。围绕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让学生课下写一篇“我最爱的父亲”作文,在作文中描述与父亲的情感故事,大胆地向父亲表达自己的尊重与爱。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受到深刻的情感熏陶,更是释放了自己的情感,这必然成为一次难忘的语文课。另外,融洽的课堂氛围也是激活情感、挖掘学生潜力的重要途径。以课文《纪念白求恩》为例,将情感贯穿于整个课文中,学生通过把握文章创作背景、分析主人公的性格与品质,对文章有了独特的见解,无形中提升综合语文能力。
2.提倡自主发展,调动学生创新思维
核心素养教学的根本就是推动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促进创新、实践与思考。同样,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过去的教育思路,重新整合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以全新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立体的学习情境,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让他们自觉、主动地融入课堂活动,参与学习与讨论,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有所收获。以课文《我的叔叔于勒》为例,笔者一改过去的教学风格,而是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让学生课前通读文章,把握课文的关键环节,并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情节,改编成一幕舞台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课堂上,每个小组轮流表演不同的片段,大家都能饱含情感地参与其中,并且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特长扮演不同角色,同学之间在密切合作中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他们在阅读课文、改编剧本、确定角色及课堂演出的整个过程中,对课文的情节与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能从更深层次把握人物性格与特征,并且合理地加入自己的想象与创造,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深刻对话,学生与作者莫泊桑的深刻对话,这样的学习过程必然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设计灵活方案,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之所以深受诟病,主要在于没有给学生更多创造与发展的空间,抑制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新力。所以新型教学模式下,教师要转变思想,将语文课堂设计成“学生的课堂”,给学生创造机会多动脑、多发言、多想象,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目标。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主动思考与想象,教师要精心设计灵活性的课堂学习方案,有意识地拉近师生距离,给学生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促成学生的依赖感与体验感。另外,课堂选用的教学内容是否合理,也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注意。以课文《看云识天气》为例,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笔者课前由浅入深地提出几个开放性的问题,希望能为学生理清本节课的学习思路:①同学们,大家平时关注过天上的云彩都有什么形状吗?②你知道晴天的云彩和雨天的云彩有什么区别?③“看云识天气”非常神奇,你想知道它的原理吗?在这一系列的提问中,几乎涵盖了整篇文章的重要内容,以问题为指引,学生阅读课文时更具针对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深刻挖掘课文内涵、开发想象力的过程。
4.组织趣味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综合性与人文性特征,本身也有极强的实践性。所以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倡导下,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还要关注如何拓展课外教学内容,在多样化的趣味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课外实践中涉及的学习内容内化为语文知识与综合能力素养,培养学生达成“学以致用”的教改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内容,综合考虑中学生的发展水平及兴趣爱好,设计科学、可行、适用的课外实践内容。例如学完课文《黄河颂》之后,借助学生的饱满情绪,在年级内组织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练习朗读,找准朗读的节奏、情感及抑扬顿挫,在不断练习中深化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提高自身的语文运用能力。再如,现行语文教材中设计很多活动课程,以“走进图书馆”实践活动为例,结合活动要求,组织学生掌握检索书籍、查阅工具书的方法,养成摘录图书的阅读习惯,校园内组织读书分享活动等等,这些都是语文教学活动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它既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调动语文兴趣,实现语文知识有效运用。
综上所述,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贯穿于语文课堂的每个细节之处,这不仅符合中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也能满足继承传统文化、实现教学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核心素养不仅推动教学手段的变革,更是对语文课堂模式的全新思考,这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徐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程整合实施方法探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7,32(04):7-12.
[2]周红艳.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8(07):55-56.
论文作者:刘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素养论文; 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核心论文; 语文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