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热:最容易犯的8个错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最容易论文,错误论文,宝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临床上,对于宝宝发热,专家不称之为病,因为发热只是一种症状。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有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引起发热的疾病也有很多,不光是呼吸道疾病,身体里的任何一个系统出了问题,人体都可能发热。
不是所有的发热都要做退烧处理。但宝宝发热时,大多数妈妈还是无法淡定,所以掌握一些科学的处理方法帮助宝宝度过生病期是必要的,而不是仅凭老经验。否则,一旦陷入退热误区,容易造成反效果!
1.捂汗退热
老百姓有个土方子:感冒后用被子捂着发汗。对成人来说,这样做有时候确实有效,但对宝宝是不适合的。
原因分析:
宝宝四肢供血不足,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负责管理血管舒张、收缩的植物神经很容易发生紊乱,如果被包裹过严,反而无法散热,同时导致脱水、代谢性酸中毒,更严重的还会引起脑缺氧。临床上有一种专属于儿童的疾病——“蒙被综合征”,就是把宝宝错误包裹引起的严重疾病。
2.一发热就吃退热药
很多妈妈见不得宝宝发热。其实,发热是机体免疫系统为了抵御感染而产生的一种免疫保护性反应。
原因分析:
研究证明,发热时机体内的各种免疫功能都优于体温正常时,包括新陈代谢增快、抗体合成增加和吞噬细胞活性增强。这些免疫功能可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有利于康复。如果过早用药物强行降温,不但存在退热药本身的副作用,而且挫伤了机体的自然防御能力,支持了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使病程延长,还可能因退热而掩盖了症状,造成原发病的诊断困难,延误治疗。
3.用酒精(或白酒)退热
酒精擦浴是一种简便有效的退热方法,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酒精擦浴降温对宝宝的副作用较大,甚至有至死的可能。
原因分析:
婴幼儿皮肤娇嫩,毛细血管丰富,且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擦浴时若酒精浓度过高、擦浴时间过长或擦洗面积较广时,酒精会经皮肤大量吸收入人体血液中,造成酒精中毒症状(俗称醉酒),引起宝宝精神兴奋,烦躁不安。酒精还能造成血管急剧收缩,宝宝出现立毛反应、寒颤不适,体温反跳时又感觉发热难耐。酒精还是一种过敏原,酒精擦浴对某些宝宝可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
4.死守38.5℃才吃退热药
一般建议在宝宝体温超过38.5℃时吃退热药,该界限适合大多数宝宝。但在临床上,常对有高热惊厥的宝宝建议放低该尺度。
原因分析:
有高热惊厥病史的宝宝应对刺激的分析鉴别能力差,弱的刺激就会使大脑运动神经元异常,引起惊厥。所以,医生常建议这类宝宝在发热初期同时口服抗惊厥药和退热药,以避免抽搐发作。
5.用冰袋降温
冰袋是临床广泛使用的一种有效的物理降温手段,无需特别材料,操作简单,患者易于接受,常用于高热不退的患者。由于冰袋与皮肤贴合较紧密,使用时一定要用小毛巾包好,特别要注意定时更换部位,以免冻伤。但是,这个方法不适合小婴儿。
原因分析:
小婴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体温调节功能差,外界温度过低,尤其是局部大面积应用冰袋,极易使皮下脂肪凝固而成硬肿。
6.带着高热宝宝候诊
国人看病排长龙的现象很常见。不少妈妈在宝宝高热后不做任何处理就赶去医院,排队等待医生处理,这样做是很危险的。
原因分析:
超过39℃的高热对健康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宝宝高热时,应先给宝宝口服退热药,然后去医院排队等待看病。在看病过程中如果宝宝继续高烧,也不要盲目排队,及时和就诊医生联系,医生一般会灵活处理的。
7.用抗生素退热
有的妈妈一见宝宝发热就以为是嗓子发炎了,马上给宝宝口服消炎药,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原因分析:
常见感冒有80%是病毒引起的,所以抗生素是无效的。长期滥用抗生素,将损害宝宝的免疫功能,在没有感染指征的情况下,请不要擅自使用抗生素。
8.泡澡降温
泡澡是当今时髦的一种养生方法,适度的水温作用于人的副交感神经,使人身心放松。但这个方法对发热的宝宝并不适用。
原因分析:
泡澡水温过高,对身体刺激加强后,交感神经便发挥作用,使得机体进入兴奋状态。相反,水温过低,洗澡后犹如给宝宝雪上加霜,又会加重感冒。
科学退热法:
儿科专家一致认为,温水擦浴法是婴幼儿最安全的物理降温法。研究表明,宝宝发热时,用低于皮肤温度的温水擦浴,可使机体的热量通过传导发散。温水擦浴还能提高温度感受器热敏神经元的兴奋性,抑制产热过程,加强散热过程,使体温下降。温水擦浴操作简单易行,无需特殊材料,宝宝易于接受,且无副作用。
医生提醒:在物理降温无效时,请带宝宝及时去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