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贾礼群_贾立群论文

证明贾礼群_贾立群论文

求证贾立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贾立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贾立群现在很有名,是“我喜爱的十大健康卫士”中,排在第一的那个人。他的知名度,由超声波诊断超级精准而起。在北京儿童医院,他不光被患者家属追逐膜拜,也是很多临床和急诊医生的“主心骨”;他上班下班的界限十分模糊。由于一直“蜗居”在医院附近,是真正能随叫随到的医生。他身上的白大褂的口袋是缝死的,让送红包的人没法下手……

无一漏诊的贾氏B超

1988年,北京儿童医院添置了第一台黑白B超机,贾立群奉命组建B超室,承担除心脏以外各部位的超声检查。

在一般印象中,B超室在医院是辅助性科室,而贾立群改变了这个科室和B超医生的价值和地位。一台机器,一个小探头,能有多大技术含量和创新空间?贾立群笑,说他不认为自己聪明,“从小我爱和淘孩子在一起就是觉得他们比我聪明。儿童医院的B超从我用起,没有现成经验,也不能照搬成人医院的一套,许多儿童疾病在原版的《儿科超声波学》和其他国外资料上都找不到答案,就只有边实践边琢磨……”

琢磨不是冥思苦想。他经常到手术室里观摩,就为了拿刀口下的“一清二楚”和超声波探头下的“模模糊糊”相比照。手术结束,还要把血淋淋的人体组织用相机拍下来,带回家接着比对琢磨。

他跟着外伤病人去手术室,看能抽出多少毫升腹血,赶紧记下来。反复几次,就能根据B超测量的腹血深度估算出血量是多少了。以后就在这类B超报告上加上这个信息。术中抽出的血量和他的预期十分接近,这让手术大夫大为诧异,不知贾立群是怎么做到的。

久而久之,外科医生、内科医生都迷信贾立群的灵心慧眼,棘手的病例都点名要贾立群过过眼,谨防“演砸”了。贾立群平时话少,更不会说漂亮话,但高度在乎一个医生的社会责任。

一个夜晚,有位绝望的父亲抱着三岁儿子乘末班飞机从哈尔滨赶来。孩子先天只有一个肾,已数日无尿,先后被三家大医院诊断“肾实质损害合并肾积水、急性肾衰”。贾立群被叫到B超室,B超屏上显示肾后性梗阻所致肾衰。他一个一个地排除病因,最后在输尿管远段发现堆成柱状的砂砾样结石,断定不是肾的问题。

经过对输尿管紧急疏通处理,一根独苗、一个家庭瞬间转危为安。“咱到北京捡了一条命啊!”患者亲属激动得长跪不起。然而贾立群没有为此感到轻松。他脑子里全是问号:为什么婴幼儿结石近来多起来了?与饮食、饮水有哪些关系?他警觉地和临床医生一起,调查了几十个患儿的喂养史,数据直指“三鹿”奶粉。

肾内科、泌尿外科和院外研究机构合作,证实结石的成分主要是三聚氢胺和尿酸。几乎在向上报告的同时,三鹿奶粉事件爆发。卫生部要求北京儿童医院4小时制定出专项诊疗方案,任务落到贾立群等3个专家身上。有前面临床调查得出的可靠数据和经验,两个小时方案出炉。而这个方案,成了全国奶粉筛查的金标准。随后,贾立群作为卫生部专家,随调查组到各地指导筛查、培训医生、会诊重症病人,没日没夜地忙了三个月。

平时低调的贾立群有一个高调的目标,就是不让患儿在自己手上误诊、漏诊。偶有些病例的确诊一次两次费了些周章,他都会于心不安。

他从未想到自己会出名。只知诊室门外永远是点名道姓排长队等他的病人;科里的其他诊断等他“拍板”;本院、外院的特殊病例等他确诊;外科大夫做手术等他的术中引导;外院进修医生一拨一拨慕名而来……

一个患儿家长拿着刚出的报告单,认真问贾立群:“大夫,您使的这台机器,是贾立群牌的吗?”

心无旁骛的生活常态

多年前,贾立群就住在医院旁边的筒子楼里。

后来有了儿子,一间房太挤。贾立群把家里的一间平房交给医院,置换了筒子楼里的另一间房。平房在和平门,是“文革”结束落实政策时,父亲单位补差来的。医院再分房时,贾立群把筒子楼里的两间房老老实实交给医院,换成一小套单元房,居住面积40多平米,和平门的房子没再起什么作用。

一家三口就这么一直住到现在。在北京,住在单位附近是件特幸福的事,可这个优势生生让贾立群给“用反了”。和谁都说“有事找我”,而急诊室、手术室的临时情况特别多,能随叫随到的业务尖子谁不想找?久而久之,贾立群就成了医院内部的义务120,全天候大夫。也许没人知道都加在一块,贾立群每天每周每月有多少次义务出诊,也没有人知道这对他的家庭生活来说意味着什么。

妻子说他脑子里不装别的,下班时间也不归自己,节假日从不敢走远,甚至还有理发理半截就赶去医院的时候。夜里急诊室什么情况都有,有时一夜要被叫起多次,“一晚上净在那里仰卧起坐了”。

不光干善事,有时他也干“傻事”。在急救室值夜班的外科宋医生目击过这样惊险的一幕:贾立群抱着一个孩子大步流星往急救室跑,身后的家属跟在他身后喊,贾立群把孩子放下,“快,快,严重血性腹水,建议紧急手术!”腹腔打开,孩子肚子里全是鲜血,肠系膜血管破裂,裂口达1厘米!主刀医生说再晚一会,孩子就没命了。宋大夫小声问他:“你给家长发个报告让家长决定啊,抱着孩子跑,路上出了意外,担多大责任啊!”

贾立群说,情况有多危险家长不懂,我们懂,该担的风险就担吧。患儿家长眼里的贾立群有无尽的慈爱和耐性。冬天做B超检查用的藕合剂太凉,他会预先放在暖气上焐热了再用;遇到对抗检查的孩子,他会用各种办法把孩子哄安静了。有患儿怕白大褂,他会顺从地脱去,再顺着孩子脱浅色的毛衣……

“塞红包”的事最让他头疼,拒绝的过程还很劳神费时耽误看病。有一次和家长推来挡去的两个兜都撕耷拉下来了,他索性全撕了下来。又觉得难看,求护士长给缝回去,灵机一动说就把兜口给缝死算了。这回真的省事了。

采访他那天,贾立群把地点定在医院,时间定在中午,说他不吃午饭。见面才知“不吃午饭”不是偶尔,而是多年养成的习惯。

起因是有天他忙到午后两点多泡了方便面,还是遭一患儿家长抱怨。“想想也是,那些饿着肚子眼巴巴干等几小时的病人,的确太煎熬了。此后我就决定取消午饭,干脆和病人一起熬吧。再说又不光我自己,有太多医生不能按点吃饭了。”他说。

忙,他经常忙到连上厕所都会被冷不丁一把抓住。候诊室里的好多人是背包摞伞带着孩子从外地来的,他看不了。有一天同事们发现贾立群在机器前总不自觉用一只手捂着肚子,汗津津的,就是不离岗。下班后一检查,阑尾炎已经穿孔了。“亏你还是个医生,”同行都恼了。

没办法,他说。再说整个医院都是超负荷状态,三五天就有一天门诊量超过一万,晚上连楼道里、地下车库、就连医院边上的小公园,都是等着转天看病的人。

下午5点,记者决定和贾立群一起到科室看看。身临其境,我虽然没有见到开诊时走廊里“潮水般涌进的人流”,但也还是被震到了。超声科的几个房间彼此联通,每间房里都挤挤挨挨摆满仪器和诊床。他的B超机周围也一样转不过身。如此狭窄的空间,再加上小病人哭闹的交响……我想象着高峰时这里的嘈杂的壮观。

贾立群指着一张小诊床:“这是我们普通诊床一锯两半改造的,没法子,省地方。”

最后“一间”,其实是用布帘隔开的一个小区域,里面满坑满谷摆满瓶瓶罐罐,靠布帘是一张“桌子”,贾立群说:“这就是医生吃饭休息的地方,你看,这‘桌子’就是诊床,高峰检查病人时被抬过去用,吃饭时再抬过来当桌子。大夫们边吃还边调侃呢,‘今天有孩子在上面尿的吗?’”他指着地上的黑色大塑料袋告诉我,里面装着值班医生的被褥,夜间“桌子”又变成了床。

只有拼自己。而贾立群拼到把出国机会和评职称这样的大事都可放下。

贾立群副高职称评得早,但评正高,一年一年不报名。原因很简单,就是难以从忙忙碌碌中拔出腿,去凑那些“硬件”。早年写过五本儿科专著的超声章节,自觉不够“硬”。直到让周围人一衬托发现不报评不行了,才下决心,无非就是牺牲自己的睡眠写论文。

论文完成了,超量发表了,一次就评过了。可他还是觉得这远没有在岗位上执守更像一线医生干的。

然而不管前面有多少无奈和体制诟病,他都竭尽所能地坚守着一个职业医生对生命的敬重。

儿童医院的B超预约排队以前要差不多两个月,为了患者的利益,他带着科室10来个年轻人早晚加班、增加小夜班,把预约时间缩短到两天!让他尤其欣慰的是,年轻的后来者个个技术过硬,有的已能与他平分秋色。

除了自己的团队,贾立群还要忙着培训各地来的进修医生。他主编了《实用儿童腹部超声诊断学》。一心想把多年摸索的所有道行——理论的、实践的、包括只可意会的手法毫无保留地传给所有人,有些地方医院设备不达标,技术再上不去,很让他着急。因为那延误的不是别的,是鲜活的小生命。

标签:;  

证明贾礼群_贾立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