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大专业、小方向”培养模式探析
杨学分 袁 泓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1)
摘 要 :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如何优化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一直是其中难点和重点。着重从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大专业、小方向”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和“大专业、小方向”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进行探析。
关键词 :高职;培养模式;课程平台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客观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例如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等。这些变化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职业在渐渐的消失,交叉学科职业、新兴学科职业在不断的出现。这样的变化其实也是对高职院校在开设学科时提出了新的考验。课程需要不断的调整才能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工商管理类专业提出了“大专业、小方向”模式的建设,这种课程建设模式的改革能够较好的迎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在被调查的赴菲游客中,男女比率基本平衡,女性人数多于男性。年龄段主要集中于18岁至37岁之间。在受教育程度上,大学本科占68.5%,硕士及以上17.4%。在职业分布上,以在校学生和企事业单位为主。有88.0%的被调查者去过一次菲律宾。尽管本次问卷的样本总量较少,但人口特征的分布比较合理。
1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类的相关专业,但是,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许多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工作能力表现包括创新能力等方面与企业预期的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这跟课程体系的建设存在很深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许多高校在开设工商管理专业以及设计课程时。没有深入的研究社会以及企业对该专业的需求点,导致人才培养定位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课程的设置变的程式化、人才培养目标趋向于同一化。
本报讯近日,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安徽亳州举行了一场玉米大型观摩会,吸引力来自当地及周边地区的近400名农户、大户参与。
(3)方向与课程的对接。大专业是小方向的基础,只要在初期学好基础课程,才有可能具备一定的水平去选择自己的专业道路。
“小方向”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每个专业对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行细分,可分出三到四个小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特点选择一到两个小方向进行学习和发展,每个专业可以针对学生的要求以及小方向的岗位需求来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
2 “大专业、小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
“大专业”是针对管理类专业职业群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的培养,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大专业方向下不同专业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具有共性的,学生在进入学校的第一年,先统一学习,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科的选择,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就有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专业、电子商务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等五个专业可选。
对研究区2009-2012年的生境质量变化进行全局自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可知,Moran’s I为0.322603,大于0且均大于其期望指数,P值小于0.05,相应的Z值得分分别为10.921696大于1.96,表明在2009-2012年期间的生境质量变化值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即研究区域的生境变化在空间上呈现聚集分布,而不是随机分布。
高职院校实行“大专业、小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合格+特长”的素质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充分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按学科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学生入校后,一年级不分专业,实行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第一学年末按本人志愿及相关规定在学院内部选择专业,并按所选专业进行专业化学习;此外,学校贯穿整个三年学程的传统文化公共基础课,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3)在课程内容方面。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较为明显,老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是分离的,学生在课程结束以后,只学到了很多理论的知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这是不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的。
总的来说“大专业、小方向”的模式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对独立学院而言,谁准确掌握了海量的、有效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谁就争取到了工作的主动权,同时也提升了学院在同类高校的竞争力。对毕业生来讲,掌握了有效的招聘信息,就增加了择业成功的机会。可见,就业信息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流通是关键。尤其是在独立学院转设的背景下,毕业生就业体制处于摸索阶段、信息沟通渠道很不健全的情况下,独立学院应为提高就业率,促进毕业生求职择业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
(1)岗位课程的对接。学生的能力培养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所选择的小方向更是针对特定的岗位选择,我们所做的是把课程的内容和岗位职能联系起来,让学生能真正与实际岗位相联系。
(2)兴趣与专业方向的对接。一个专业多个方向的设置,让专业的灵活性更强,学生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迫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去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培养。
(2)第二个问题就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基础课的比例过高,专业课所占的学分反而偏少,很多专业没办法体现专业特色,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趋向于相同,尤其是在专业基础课的部分;另外专业选修课比例过低,有些院校考虑到教师授课的方便,会把管理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的课程保持一致,没有考虑到专业的差异性和学生的学习意愿。很多院校的管理类专业的实践课较少,加上场地的受限,学生很难在实践方面有所锻炼。
3 “大专业、小方向”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3.1 创新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饱受诟病,学生在课堂中应该是主体,而老师应该是引导他们完成学习的人,如何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呢?首先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是灵活的,每个学生的需求不同,时间的掌握也不一样,模块化教学可以满足学生对学习时间的不同要求;另外,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运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接受度,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通过课程的考核与否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完成小方向教学中的模块化学习。
3.2 教学方式的改变
时代在进步,科学技术在发展,书本里的内容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将岗位中的工作内容带入教学中,使用模块化教学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本身专业有个多个方向之后,岗位中的内容变动形成的新模块知识可以加入到课程模块教学中来,这样一来,专业的稳定性不会被破坏,而新的知识又融入教学中来,课程体系更加的完整。
3.3 借助多元化平台
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一直是很迫切的,那么将企业教学纳入到平时的教学当中,让学生与企业一线员工和管理人员进行接触,把他们对于岗位能力的理解传达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入实践环节,这样可以加深课程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对小方向的选择,去接触不同类型的企业,完成自己课程的学习,加深理解。
春来暑往,秋去冬藏,转眼又到本年度的最后一期,能量满满的一年,编编们也收获满满,渐渐堆起的信件小山是最好的证明。意丝们的鼓励与建议,让编编不断加足马力!新的一年,让我们一起加油!
4 “大专业、小方向”课程体系构建
4.1 基础课程的设置
首先要解决教育与社会发展脱节的问题,这当中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制约、科学技术的制约、社会政治的制约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在课程的设置中要考虑整体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例如一名营销专业的学生,他需要具有开展营销方案与策划的良好专业素质,另外,作为一名营销人员,他还要具有处事能力、交际能力、道德素养、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素质,所以在课程设置环节,应考虑到这几个方面的要求。这时候基础课就需要开设思想品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体育、外语等课程。
4.2 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
现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体现在复合型这个方面,单一专业的学习以及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了,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营销、电子商务、物流三位一体,高层管理人员需要对这几个专业的知识都有所涉及,怎样去设置课程,让课程满足社会发展中不同岗位的需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触类旁通,综合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以工商管理类课程为例,专业基础课程有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统计学、会计学等等。
4.3 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模块课程)
每个专业在划分小方向之前,该专业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专业的基石,是划分小方向之前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在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去学生不同的专业方向,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例,他们可以从快递货运、采购管理、仓储管理、运输调度这四个方面进行选择,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模块课程的学习。
4.4 实训课程的设置
与企业进行联系,不同方向的课程配备对应的实训课程和企业实习机会,学生只有在真正接触了岗位,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去,这也让实践课程更加的专业和真实。
赵拥军 男,1964年出生于河南封丘,博士.现为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导航与空天目标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雷达信号处理和阵列信号处理.
高职院校承载了人才的培养和教学模式的研发创新,只有转变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水平,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而“大专业、小方向”模式的提出,也从另一个方面给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肖萍.高职工商管理专业_大平台_小模块_课程体系的构建[J].河北职业教育,2007,(3):79-80.
[2] 欧阳峣.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4,(4):103-112.
[3] 常化滨.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J].宝钢科技,2007,(6):94-95.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高职“大专业、小方向”培养模式探索——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2016jyxm0177)。
作者简介 :杨学分(1983-),男,安徽六安人,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袁泓(1985-),女,汉族,物流工程硕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6.075
标签:高职论文; 培养模式论文; 课程平台论文;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