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泥阳初级中学 742300
教学有效性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绝对的一面是不管什么样的课堂都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并且尽量多得;相对的一面是不仅表现在所学的知识及其深度和层次不同,更表现在学校和班级的不同学情学况下的差异。有的课堂即使学生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技能上所得不多,却毫无疑问是高效的,而有的课堂即使学生确实所得不菲,但也称不上高效。作为临近毕业才开设的学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其明显的特殊性。作为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多年的教师,愿将自己的感受及体会表达出来,共同探讨提高。
一、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现状
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积极性与主动性,就无法避免教学效率不高这个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新课程把握不准、自身素质欠佳等等问题,造成了初中化学教学的低效现象。
一是时间分配不合理。有些教师在课前引入环节占用了大量的时间,造成处理教学重点时很紧张,甚至是草草了事,学生对重点内容没有得到重点照顾。
二是教师作用弱化。一些教师认为,新课程提倡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应该弱化教师的作用。结果,一堂课下来,几乎都是学生的活动,教师的点拨、引导等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停留在简单的动嘴、动手层次上,真正的思维活动很少,这就造成了教学活动的低质量、低效率。
三是教学程序固定化。一些教师的上课环节固定化了,什么时候提问、什么时候让学生讨论、什么时候总结都是固定的,教学没有创造性,不能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课堂上表面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触动。
四是换汤不要药的教学方法。一些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往往用“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简单式代替深入的能诊断或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式,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和课堂的低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及建议
1.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前提。要克服教师对新课程把握不准、教学方法失当等问题,就必须做好教学设计。通过集体备课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好的集体备课主要应分为四步来进行:
一是集中备课,即同学科的教师在一起备课,先由主讲教师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想法,然后同学科教师与主讲教师讨论,最后由教研组长把大家的意见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科学的教学设计。
二是主讲教师按照集体备课后形成的方案实施教学,同学科教师观摩听课。
三是进行教学反思,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学生表现以及教学效果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四是优化教案,通过同学科教师的讨论,经过主讲教师的反思,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原有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去粗取精,形成一个相对完美的教学设计。
2.有效的教学行为是关键。如前所述,课堂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问 题。要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让学生主动发现、探究。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能发现、提出问题,这样他们的聪明才智才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讲授“鉴别食盐和纯碱”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交代了食盐与纯碱的特性之后,给学生提了一个要求:设计一个可以鉴别食盐与纯碱的实验方案。这就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经过讨论,他们给出了设计方案:(1)分别在容器中放置少许白色粉末,如果过几天后发生潮解,则为食盐,否则为纯碱。(2)口尝白色粉末,带咸味的是食盐,带涩味的是纯碱。(3)用手分辨,有滑腻感觉的是纯碱。(4)在试管中分别放置少许样品,再倒入一些稀醋酸,如果产生气泡,那就是纯碱,否则就是食盐……经过学生的探究(教师跟进启发、引导、点拨),他们获得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案。
二是让学生自主交往。要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就必须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学生集思广益,求得问题的高效解决。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肩负起引导、监控学生自主交往的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到共同提高。例如,在处理“哪里来的煤气”这一问题时,可以先用多媒体营造问题情境:(视频画面)在冬季寒冷的北方的农村。女孩:“爸爸,这天气太冷了,咱们烤火吧。”爸爸在炭火盆放入一些木炭引燃,炉火熊熊,打开门窗。女孩:“爸爸,不要开门窗呀。”爸爸:“孩子,如果门窗紧闭,会煤气中毒的。”女孩:“哪儿来的煤气呀?”教师出示问题:在密闭的容器中分别有3克C与10克O2、3克C与2gO2、3克C与6克O2,如果它们充分反应了,那么生成物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生成CO2时,m(C)∶m(O2)=3∶8;生成CO时,m(C)∶m(O2)=3∶4。让学生分组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指导、点拨。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得出了令人满意的结论。
3.面向全体学生是根本。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还要看教学活动使多少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学习目标要求。因此,教师不能仅仅盯着一部分尖子学生,更要关注多数中等生、差生。在设置问题时,要体现分层思想,如果中等生或差生有表现的欲望,就要给他们机会,必要时还要“暗助一臂之力”:提示解答思路,帮助理清表达思路,鼓励他们继续努力等等。在进行分组合作探究时,要把同一层次的学生分成一组,否则的话,差生就会沦为“看客”。对于中等生或差生的小组,教师要多加关注,及时地进行必要的讲解、引导与点拨,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论文作者:钟卫卫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7月总第24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8
标签: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纯碱论文; 食盐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有效性论文; 的是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7月总第24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