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群众改进管理为重点 努力构建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格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建工作论文,格局论文,群众论文,区域论文,努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在探索构建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格局时,特别强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发挥社区(街道)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居民区党组织为基础,统筹协调区域内各类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力量,共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区建设、管理与服务;特别强调街道对派驻机构的督促协调,共同秉承执政为民的宗旨,提高各类行政组织服务居民群众和经济组织的效能和水平,形成以群众评价和驻区单位评议为抓手的考核评价导向;特别强调推动社区和驻区单位资源相互开放和共享,拓展服务群众、服务驻区单位、加强自身建设的渠道和资源,同时也使社区成为区域内各类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创先争优的重要舞台;特别强调党组织联建共建、合作治理,围绕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中的重点、难点,明确目标,落实具体责任,形成协调机制,及时化解各类难点和矛盾,共同建设文明和谐社区。
一、构建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格局要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区党建领导体制
探索和建立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格局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创新组织设置,建立有利于发挥街道党工委领导核心作用、协同区域内各类党组织的区域性党建组织体制和领导体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围绕建强核心,不断提升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能力,拓展其工作领域。在街道层面着眼于“做强”,从1991年起,把街道党委调整为街道党工委,明确街道党工委在本地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下放事权、财权,实施工作重心下移,配强街道党工委书记和领导班子,把优秀干部聚集到社区第一线,增长才干,有效提高了街道党政班子领导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在居民区层面着眼于“做实”,不断优化居民区党组织设置形式,在坚持推行“一居一总支”的基础上,明确每个居民区可以配备1-3名事业编制人员作为骨干力量,并根据需要聘用一些全职工作者,将近4000名原国有企业骨干力量充实到社区第一线。同时保证居民区党组织有必要的工作经费,按照不低于200平方米的标准落实办公和活动场地(目前全市居民区党组织办公活动用房平均面积210平方米),使居民区成为社区管理和社区党建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工作基础。
二是创新社区党建组织设置,推行社区党建1+3领导体制。2004年中办25号文提出建立区域化大党建格局要求后,市委研究决定在坚持和完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基础上,着眼于组织体制创新,将全市街道党工委统一调整为社区(街道)党工委,按照社区行政组织、居民区、驻区单位三条线,理顺社区党的组织设置,形成全覆盖的组织、工作体系,分别负责在社区内的行政组织、法人单位和自然人中开展党的工作。经过4年多的摸索实践,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并在迎接、举办世博会的实战中经受了检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成立的社区(街道)党工委,在成员构成上从“三条线”中增添了4-6名兼职委员(占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代表区域内的各种组织参与党工委的领导工作,使社区(街道)党工委更具广泛性和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原来通过社区党建联席会议等松散形式推进社区大党建的不足,使街道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社区其他行政组织的联系更为紧密。
“三条线”党组织的设置,分类强化了社区(街道)党工委对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形成了全覆盖的组织和工作体系。行政党组主要由街道办事处领导层和区政府条线部门派驻街道的“七站八所”党员负责人组成,重在协同、协调和整合社区内的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它的成立使街道办事处与其他行政组织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在靠面子、靠感情维系沟通的基础上,多了靠组织、靠制度协调约束的渠道和保障,有力地推动了社区行政事务一门式受理工作的推进和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的建立。居民区党委由与居民事务相关的街道部门负责人、组织部门和居民区书记代表组成,重在加强对居民群众及基层自治组织专业管理、服务和指导,逐步建立居民区工作统筹、过滤机制。强化了居民区党建工作专门管理,推动了居民区书记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了对“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领导,以及对居民区党组织领导各类基层组织的工作指导,加强了来沪人员的管理,在社会转型中掌握基层工作主动权,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和基层稳定。综合党委重在整合区域内法人单位资源,开展共驻共建,领导指导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它的普遍设立和专职工作力量的配备,进一步落实了党建工作责任,强化了上海依托社区开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网格化管理的模式,有力推动了在两新组织中扩大组织和工作覆盖面各项工作要求的落实。
三是抓住举办世博会的契机,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这些年来,在建立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共驻共建机制方面,最为普遍的问题就是“社区一头热、驻区单位一头冷”,一些驻区单位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参与面不广。今年,上海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建立了驻区单位主动联系社区党组织和双向服务制度。一是要求驻区单位党组织持市委组织部统一印制的联系单,主动与所在社区(街道)和乡镇党组织取得联系。二是要求驻区单位积极参与所在地区党组织开展的“世博先锋行动”,并从基本任务、选择性任务和特殊任务三个方面规定了驻区单位参与地区工作,服务所在区域党组织统筹协调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效果。90%以上的驻区单位党组织与所在街道、乡镇党组织建立了联系,并在社会面防控、志愿者力量支持和重要工作协同配合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扩大了原来社区党组织联系覆盖面不广、参与区域性工作要求不明的问题。三是要求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建立双向服务、双向得益的机制。要求街道社区党组织改进方法,注重关注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需求,寻找双方共同利益的交集点,探索双向服务、双向得益的工作机制,如有的社区党组织针对驻区单位开展了“你为世博忙、我为你服务”活动,为驻区单位提供社区能够开展服务的菜单供其选择。
这项制度的建立,使区域化大党建在服务保障世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工作的实效,扩大了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得到各方面的普遍认同。
二、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要以社区为平台,建立和完善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
社区党建的重点是服务群众,区域化党建的根本目的也在于通过组织设置、活动方式的创新,真正扩大党在基层社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通过密切联系和服务群众、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巩固党的社会基础和执政基础。在市场经济、社会转型和利益多元化格局条件下,党要与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最重要的是要始终能够在第一时间倾听和了解广大群众的呼声、诉求,及时回应、真心有效地服务。因此,建立党员和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毫无疑问是社区党建的重要目标,也是党建工作让群众生活更美好、得实惠的重要保证。而区域化大党建为社区内各类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服务群众、创先争优提供了最直接、最现实、最广阔的平台。近年来,在区域化党建中更加突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这一核心,在认真总结“凝聚力工程”、“三服务”和“一线工作法”等做法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走进基层、服务群众”活动,努力形成“三访”、“三个服务机制”的服务群众新机制。
一是在全市推广建立联系群众、了解反映群众诉求、协同解决问题的“三访”、“三个服务”工作体系。“三访”即走访,基层党组织要建立主动走访联系身边群众的制度。下访,机关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建立定期下访基层、联系群众、帮助解决问题的制度。接访,建立党代表、党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定点接访、联系群众制度,在全市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建立代表工作室和公布代表接待日。在建立经常性走访联系制度基础上,要求同步建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三个服务机制”。即群众自助互助服务机制、社区窗口受理服务机制、上下级党组织协调协同服务机制。通过“三访”和“三个服务机制”,以期建立起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即以城乡社区为平台,依托党员、党员干部和各级党组织构建走访联系群众——收集反映诉求——协调解决问题——群众满意度测评的完整工作回路。
二是以迎博办博为契机,普遍开展走访联系群众活动。“走进基层、服务群众”活动开展以来,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社区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的建立,尤其是在2008年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各区纷纷行动起来,把走访联系面扩大到驻区企业,帮助他们共渡难关。今年,又以迎博办博为契机,抓制度落实,要求年内各基层党组织尤其是居民区党组织要通过入户走访、发放征求意见表、电话问询等方式,普遍走访区域内的居民群众一遍。这一要求得到了各区县、街道、社区党组织积极响应。如浦东新区开展“走千个居村、听万户心声”主题活动,落实“三服务”机制;闵行区委建立“三联四会”工作体系,并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大走访”活动;虹口区在全区街道开展“千人访万户”活动,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走访,并扩大到社区党员骨干;杨浦区推行“一线工作法”,领导干部分片包干、定点联系所有的街镇、居民区;闸北区实行“党员责任区制度”,构建了“十、百、千、万”的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崇明县广泛开展“进百家门、拉家常事、知百姓情、聚万人心”活动。
三是建立市领导、党代表、人大代表联系基层制度。为了使基层群众的呼声、诉求能及时得到回应,市委着力打造领导机关、上级党组织与基层的“直通车”。市领导分工联系重点动拆迁基地;每个市委常委对口一个区县信访工作,对信访历史老案逐案研究,化解一批、缓解一批、终结一批。同时,为了更好地为街道社区党组织解决和满足群众诉求增加更多的资源支撑,充分发挥党代表、人大代表们在密切党群关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中的独特作用,按照党代表与人大代表结合、市级代表和区县代表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市、区县党代表、人大代表联系社区制度,实现每位代表都联系居委会、村委会,每个居(村)委会都有代表联系,平均每个街道、镇有7-8名市党代表和人大代表,平均每个村、居民区有2-3名市、区两级代表定点联系。俞正声同志亲自到徐汇区长桥街道居民区联系点,面对面听取基层群众意见。4月下旬,市级党代表、人大代表集中到各区县开展联系社区活动,目前已有800名市党代表到社区联系点开展了工作,经汇总统计,共收到社区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1179条。这些意见和建议正按照相关程序交有关部门和单位处理。
四是将社区作为驻区单位开展创先争优的重要平台。在全市开展以世博先锋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中,设立了“岗位行动”、“志愿行动”、“家园行动”三大载体,其中岗位行动主要引导党员立足本岗位,在单位中创先争优,其余两大行动,则主要引导广大党员走出单位,融入社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志愿服务形式在重点、难点上积聚力量,譬如在全市重要的地铁线路、公交站点等,开展“世博先锋行动”党员志愿者保畅通活动就是由社区(街道)、乡镇党(工)委统一协调安排,驻区单位党员和社区党员积极参与。市委组织部还会同世博安保指挥部等有关部门,开展轨交出入口查疑防控工作,在举办世博会的半年多时间里,来自上海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3000余名党员干部、职工骨干,按区域包片负责的原则,每天轮流值守在全市279个轨交车站的724个出入口,协助轨交出入口查疑防控工作,有效缓解了区域党组织的工作压力。各区县在创先争优活动激励表彰中,也把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纳入本区县、街道乡镇的激励表彰范围。
三、构建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格局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方法
区域化党建是一种格局,更是一种方法。近年来,上海着眼于改善社区治理结构,把引导社区党组织调整和改进工作方法作为推进区域化大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是着眼于资源整合,探索和推广党建联建的工作方法。为解决好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如何与民生问题、群众“三最”问题结合得更紧,重点聚焦城市管理和民生问题,探索区域党组织与行业党组织、单位党组织开展党建联建共建,先后推进了社区与地铁、物业管理、公共绿地管理、城管执法等行业的党建联建,积极推动社区党组织与这些行业单位党组织实现组织互联、工作互动、功能互补,有效整合政府部门、行业单位和基层社区的优势资源,共同做好群众工作,实现多方共赢。譬如,在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工作中,明确社区党组织积极参与业主委员会组建和换届工作、建立信息沟通和问题协调解决机制、推进居民区党组织与小区环境综合改造、整新工程施工方党组织联建等,这些工作的开展,有效改变了社区基层管,理和物业管理相互封闭、分割的局面,居民区物业管理在全市行业测评中开始摆脱排名垫底的状况,名次明显上升。
二是积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运用社会力量开展群众工作。重视和引导社区党组织适应社会建设要求,搭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共治的平台,以更加柔性的方式开展群众工作。针对居民区党组织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推广闸北区“三三制”经验,划小党支部,促进了楼组党建的开展;推广江川路街道在居民区党总支下建立功能型、活动团队型居民党支部的做法,使居民区党的组织设置更加适应居民群众组织、活动方式的改变,提高党组织活动对党员的吸引力。明确要求社区党组织要注重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和团结凝聚其负责人,涌现出了一批像柏万青式的社会工作领军人才;明确社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总体思路是“支部领导团队、党员融入团队、团队凝聚群众”,优化党的组织设置形式,注重在群众参与面广、影响力大的活动团队,以及群众较为聚集的社区学校、文体兴趣活动场所建立党的组织;注重通过给任务、给项目、给平台、给资助等方式,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和群众活动团队发展,全市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量为1.7个,备案的社区群众活动团队1.8万多家,参加活动群众46万人,平均每个街道超过100个;注重引导和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反映群众诉求,组织动员群众参与方面的积极作用,尤其注重在一些社区矛盾化解中,如旧区改造、宠物治理、非法练功组织“劝散”等工作中,引入专业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力量参与矛盾化解、引导群众组建社团组织进行自我管理,通过有影响力的群众团队负责人去做群众的工作等。
三是以党内民主带动促进基层民主自治建设。主要是借鉴农村“四议两公开”的做法,全面推广社区党员代表议事会制度;普遍推行居民区党组织“公推直选”(2009年全市居民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公推直选”比例为78%),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尤其是起源于卢湾,后推广到全市的决策听证会、矛盾协调会和政务评议会等三会制度,在社区开展旧房改造、“平改坡”、小区车位管理等工作中得到生动实践,使事前听证、事中协调、事后评议各展其长、互为补充,成为社区群众参与社区管理的重要载体。
四、构建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格局要有健全的工作支撑体系作为保障
社区党组织处在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的第一线,需要得到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近年来,上海立足于党建工作也要计成本,要有投入,进一步加大了对社区党建工作的投入,从区域化党建工作平台建设、规范化建设、信息化支撑和财力保障等四个方面,努力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支撑体系。
一是建立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服务网络,为社区打造综合性区域化党建服务平台。从2003年起,全面推进区县、街道(乡镇)党员服务中心建设,明确党员服务中心是“流动党员的接纳地、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孵化器、党员的温馨家园、区域内各类党组织资源交换和共享的平台、党员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经过5年多的发展,建立了遍布全市城乡社区和经济园区的200多个党员服务中心,2728个居民区建立了党员服务站点,在全市严密的党组织体系之外,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综合性、互联互通的完整服务网络,成为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并与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起,成长为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四大中心。
二是采用信息化和网络技术,为社区党建工作提供支撑。创办“上海基层党建网”,使之成为全市基层党组织信息发布、党员参与、教育学习、经验交流、形象展示的主平台,世博会期间上海组织的全市百万党员签名承诺活动就依托党建网实现的。在全市村居党总支和总支部以上基层党组织中建设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终端,成为各类党组织共享的教育资源库和“不花钱的老师”。今年,又制作了“以勤奋工作和出色表现为世博提供坚强保证”的电视专题片,通过远程教育网在全市广大党员中进行了一次世博专题全员培训。同时首次使用远程教育网视频直播的功能,对全市35000多名乡镇街道和村居党组织书记和班子成员进行了为期两天半的专题培训。
三是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较高的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配置到社区综合党委、党员服务中心和居民区党组织等从事区域性党建工作的组织和机构中。前几年,上海在全市层面公开招聘了一批从事社区“两新”党建、社区党员服务中心运作的专职党群工作者,形成了“布点划片、网格化管理”的区域化党建工作力量配备模式(即按照区域面积和管理单元数量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管理网格,配备1-2名专职党群工作者,实行党建工作网格化管理);形成了“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职业化运作”的专职党群工作者建设、管理思路,尤其是探索形成了与市场接轨的包括职业准入、薪酬体系、考评体系和职业发展阶梯等内容的专职党群工作者职业化建设办法。近两年,重点研究推进以居民区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居民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明确符合条件的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可以继续使用事业单位编制,在规模较大的居民区党组织内设置书记助理岗位,培养后备力量,试点从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中定向招录街道公务员,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或调任考试的方式,将表现优秀的社区基层干部,选拔至街镇机关担任科级领导职务。今年将试点推广到全市,构建“聘用—事业编制—录用公务员—选拔街道机关领导职位”的完整发展路径。
四是落实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不断加大对社区党建工作的资金投入。根据中央要求,上海采取行政拨款、党费支持、基层自筹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活动场地建设;进一步压减了市委职能部门使用党费的额度,努力向基层倾斜,仅2009年向城乡社区下拨的市管党费就超过2500万元。同时总结基层经验,积极推进把基层党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列支项目,目前,3681个居民区中有3620个居民区党建工作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区县以文件的形式对每个支部年度党建工作经费和每个党员的年度党建活动经费作了明确规定,确保社区党组织的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标签:党建论文; 区域化党建论文; 党员责任区论文; 社区功能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党工委论文; 时政论文; 党组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