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建筑行业规模不断壮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施工裂缝,会建筑工程质量产生影响,甚至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需要做好建筑施工裂缝的处理和预防措施。本文主要是对建筑施工中裂缝的类型、处理裂缝的方法及如何预防建筑施工裂缝进行分析论述,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降低或是避免建筑施工裂缝的产生。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裂缝;措施
一、建筑施工中的裂缝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物的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建筑物的裂缝是人们最关注的。建筑物产生断裂会影响人们的心情,让人们产生危机意识,甚至会影响人们的正常使用。有些裂缝降低了建筑物的质量,更会给人们造成心理上的不良影响。因此,要对人们的居住环境和建筑质量严格要求,特别是对建筑物裂缝的控制。
1.温度产生的裂缝
在一些建筑物中,顶层的屋面板与墙体断裂多数都是温度的作用。温度作用导致的断裂大都出现在建筑物的两端。因外界温度的变化过大,不同的建筑材料在温度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断裂,断裂比较强的裂缝有时候会贯穿两个楼层,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困扰。
一般的施工材料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建筑物的温度变化会引起变形。所以,在混合材料中,当温度变化时,混凝土与砖墙的伸缩不一致而产生温度应力,破坏房屋结构。
2.沉降原因产生的断裂
由于地基的不均匀,会使建筑物地基产生不均匀的沉降,造成压力过大的部分出现沉降裂缝。在地质比较好和较均匀的情况下,建筑物地基不均匀对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没有多大影响。但是当建筑物修建在土质较软的地方时,由于土的强度低,建筑物地基不均匀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建筑物设计的长度和高度比较大,而地基有没有加固措施不稳定,那么,就会出现严重的裂缝。
3.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裂缝
在施工的过程中,一些施工人员由于施工方法不当等容易导致出现裂缝,其原因是管道设施不当、楼板不够厚、混凝土土质差、钢筋不达标、施工现场缺乏有效的管理、施工的方法不对、材料质量差等。
在施工中,楼板的厚度达不到之前所设计的,造成楼板的刚度减弱产生大的变形产生裂缝。保护层过厚,会导致楼板的有效高度减小,钢筋的应力得不到发挥,使得楼板顶产生裂缝。施工单位为了赶上进度,加快了模版的周转,过早的在板上堆放过重的施工材料,是混凝土承受不了其重量,继而断裂。这些情况一旦出现都会危及到人们的安全,因此,要进行加固处理,避免事故的发生。
4.收缩作用产生的裂缝
在混凝土凝结硬化过程中,多余的水分会由表及里的蒸发出去,在混凝土构件的截面上就会出现温度差值,使得混凝土构件横截面出现不均匀的干缩。混凝土由于受到收缩作用进而在内部出现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导致裂缝的产生。混凝土塌落度的大小对裂缝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混凝土在具有较大塌落度的情况下,在进行施工振捣过程中就会出现砂浆层以及水泥浮浆层,这两层含有较多的水泥、收缩性能较强;在混凝土凝结硬化时就会有大量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导致混凝土的体积出现急剧的收缩,因混凝土早期的抗拉强度无法抵抗变形作用,因而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此外,因基层混凝土的收缩系数小于砂浆层,因而在两层交接处会出现不均匀的变形,进而导致交接面处产生裂缝。
5.设计原因
在设计时没有注意到结构的合理性及其对裂缝的检验,在楼板跨越比较大的楼层中,没有考虑到刚度因素。在建筑物纵长度超出范围而不设伸缩缝,导致薄弱环节出现长裂。
6.材料的选用及其混凝土的养护
在选择材料时,由于施工人员对施工材料的不了解,并且材料选择及其配置不合理,造成了墙体出现裂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混凝土成型之后,由于养护不当受到风吹日晒,表面的水分急速的散失,引起混凝土的表面开裂,产生体积收缩,出现干裂现象。混凝土的构件长期曝露在太阳下,表面的湿度发生变化,并逐渐呈拉张趋势,造成了混凝土裂缝现象。
二、建筑施工裂缝的处理方法
1.表面修补法
表面修补法适用于对于承载力无影响的表面,在处理时在表面涂拌环氧胶化,并且要在事先进行验证。
2.内部修理法
在修补时,要将胶结材料压进裂缝中,由于其凝结作用而起到修补和恢复结构整体性的作用,这种方法适合对整体有影响的裂缝的修补。常用的灌浆材料有水泥和化学材料,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用。
3.结构加固法
结构加固法适用于对结构整体承载力有较大影响的裂缝。在处理时要先凿除薄弱的土层,并清理干净,用钢筋加上圈套进行固定。
因裂缝直接影响工程和建筑物的质量,要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裂缝的处理。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做好对裂缝的防治工作,并与有关部门进行研讨,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三、建筑工程施工裂缝的防治措施
1.设计过程中预防裂缝的产生
第一,为了避免温度裂缝的产生,在建筑物设计时应当尽量将所有构件都处于保温层包裹中,这样就能够有效减少使用过程中温度裂缝的产生。
第二,收缩裂缝的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大,而且混凝土强度越高越容易出现收缩裂缝,因此,在建筑物设计中应尽量避免选用高强度混凝土。对于建筑物容易出现裂缝的地方,应按照构造要求配置钢筋。
第三,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非承重性裂缝的产生;对于容易出现裂缝的地方,应尽量使温度作用与收缩作用同时出现,这样有助于建筑物变形的协调性。如尽量降低建筑物的平面体量,墙体和楼面不应当支撑在刚度相差较大的支座上,避免建筑物出现局部较大的消弱现象。
2.施工过程中预防裂缝的产生
第一,在搅拌混凝土拌制时,首先要保证混凝土强度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其次,尽量降低绝对用水量以及水泥的用量。在混凝土中的水泥石凝结硬化时容易出现大量的水分蒸发,降低混凝土拌合时的用水量,就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水分蒸发量,进而降低混凝土的收缩。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拌合混凝土的用水量,条件允许时可以添加高效减水剂。
第二,利用有效的安排施工顺序,可以降低建筑物各构件之间的应力作用,进而避免混凝土早期裂缝的产生。如可以先进行建筑物墙板的施工,然后再进行底板的施工,这样可以避免因底板对墙板的约束而引起墙板出现裂缝。
第三,做好砼的养护工作。调查发现,普通砼在水中进行养护就能够可有效避免收缩裂缝的产生,因此,在砼浇注结束以后,要尽快用草帘等进行覆盖并进行浇水养护,这样就能够降低砼的收缩量,防止砼裂缝的产生,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应当不少于14d。
第四,砼浇注、养护过程中所用的模板起到支撑混凝土自重、保证混凝土形状的作用,因而在砼模板的拆除时间应当依据砼的强度发展过程、养护条件等确定,避免拆模过早而导致荷载裂缝的产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允许有一定的裂缝存在。在施工时,应尽可能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控制裂缝,使结构尽量不出裂缝,特别是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并要积极开展各种检测和审计活动,分析调查结果并对产生的问题合理处理,以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于国臣.建筑施工中裂缝的控制措施与管理浅析[J].改革与开放,2011(02).
[2] 程国起.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控制措施研究[J].门窗,2016(01).
论文作者:沈海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6
标签:裂缝论文; 混凝土论文; 建筑物论文; 温度论文; 过程中论文; 作用论文; 楼板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