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新课改气息,触摸新课改律动——2005年浙江省中考社会政治的命题特点及教学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改论文,浙江省论文,命题论文,中考论文,律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综观2005年浙江省11个地市的11套中考社会政治试卷,我们明显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的气息,触摸到新课程改革的律动。各地试卷在体现新课程理念上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反映出新课程所要求的思想性、实践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也给我们今后的学科教学提供了诸多启示。
一、命题特点
1.突出考试的德育功能和价值取向,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课程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2005年浙江省各地中考命题十分重视教育价值立意,重视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试场视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课堂,将考试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体现了较强的思想性。典型的如台州卷第24题,试题以“许多社会问题是我们身边小事的‘放大’”为引子,以学生中常见的“践踏草坪”和“浪费粮食”两幅漫画为命题情境材料,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再如,嘉兴卷第27题、宁波卷第10题等试题注意创设鲜活的命题情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注重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自觉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新课程要求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强调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2005年全省各地中考卷力求体现新课程的这一要求,试题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实际,具有生活化和实践性的特点,如台州卷第24题、金华卷第24题、湖州卷第29题等。
不少地市的试题还紧密联系重大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使试题富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各地涉及的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有: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党员先进性教育、“中央一号文件”、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连战访问大陆、公共安全、13亿人口日、“红色旅游”、印度洋大海啸、《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等。此外,各地试卷均能结合本地实际,重视乡情知识考查,凸显浓郁的地方特色。所有这些,对于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关注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起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3.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也是新课改背景下中考命题者力求达成的重要目标。综观全省各地试题,命题者注意从实际中选取素材,创设命题情境,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注重过程和方法。如绍兴卷第27题、台州卷第28题、衢州卷第29题均以“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或筹备主题活动,或设计纪念活动,或布置展板,试题形式新颖活泼,融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于一体,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再如丽水卷第26题研究“和谐社会身边事”、第27题就“三农”问题交流探究,温州卷第23题介绍“红色旅游”景点、第24题浪费纸张情况调查,台州卷第27题日常小事的社会调查,舟山卷第24题确定调查对象等试题,一改过去那种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命题模式,重视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4.加强对考生的人文关怀,重视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
2005年全省各地社会政治卷继续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突出“一切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凸显新课程的人文性特点。一是努力为考生创设一个宽松、人性化的问题情境,不出繁、难、怪、偏试题,难度照顾到大部分考生。有些试卷还设计了选做题,给考生答题以更为广阔的空间,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关怀,如湖州卷第29题、第30题,台州卷第24题,衢州卷第27题等。特别是杭州卷第38题“根据背景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命一个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论文”,为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与解决问题搭建了平台。二是以试题为有效载体,重视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使试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典型的如丽水卷的第24题,以连战访问大陆期间广为流传的网络诗歌《娘,大哥他回来了》为命题切入点,其中一问要求考生就“人们期待着”这一诗句续写诗歌,试题独具匠心,兼具人文性和开放性特点。
5.注重知识跨度,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
2005年全省各地试卷系社会、政治合科考试,本身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有利于全面检测学生的知识水平,突出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根据综合的程度,综合试题又可分为学科综合和跨科综合两种类型。学科综合部分试题整合了社会或政治学科内的内容,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如湖州卷第28题涉及初二政治的“消费者权益”和初三政治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内容等。跨科综合要求考生综合运用社会、政治学科所学知识,试题的信息量更大,知识跨度更广,综合性也更强。如绍兴卷第26题,涉及初三社会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初三政治中的生活方式的选择等内容。
二、教学启示
1.讲究方法和实效,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新课程强调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无论是政治课还是社会课,都应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突出课程的育人功能,这是由其本身的课程性质所决定的。近年来,中考社会政治的命题也十分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状况。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但是思想道德教育涉及人的心灵,必须十分讲究策略,注重方法和实效。教师应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形式多样且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力求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使思想教育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应认真研究和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认知价值,挖掘教材的德育价值,努力寻找两者的融合点,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剖析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上的误区,以及时化解学生心中的疑点,切实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剖析热点,培养“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
综观近几年的浙江省社会政治中考试卷,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试题以重大时事热点或社会焦点作为载体,突出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鉴于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善于关注时政热点,及时捕捉社会焦点,把握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知识热点化”。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又能引导学生自觉关注热点,倡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复习阶段,必须注意开设热点专题课,围绕某一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问题,分析、梳理涉及的考点知识,做到“热点知识化”。同时还应设计以热点为背景材料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层面剖析热点,以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应关注本地的历史与现状,有意识地将其渗透到教学之中,体现教学的“近体原则”,以引导学生知乡爱乡,关心家乡建设,为家乡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自主探究学习是一种相对宽松的学习方式,它允许学生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学习目标、方法、过程、内容和结果。在适应中考的命题趋势、切实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时,一要注意创建人文化的课堂环境。教学实践表明,人文化的课堂环境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实现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因此,教师应坚持师生平等的原则,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人文化教学环境。教师不应以“长者”“能者”自居,而应以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建立起师生之间的民主关系,以保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可能性。教师还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积极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提倡让学生去独立思考、研究、探索、创造,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二要注意开辟多样化的学习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是保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条件。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实际,将演讲、辩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社会、政治课堂从本质上讲是开放的,教学并没有在下课铃声中结束,自主探究学习也不仅仅是课堂内45分钟的行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开展参观、访问、调查等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4.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学科的人文性
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以及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人文素养泛指人对社会观念、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方面的积累或积淀,以及人对社会和人文现象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通过长期的积淀和浸染。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一切学生的个性,以开放的、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承认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性和差异性,鼓励学生的自主发展,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给人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教师平时要注意博览群书,不断汲取人文养料,充实自己的人文知识,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要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在课堂上注意结合所教内容,适当引用人文科学知识,借以增强讲课的说服力,拓宽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促使学生全面构建人文知识体系。
5.要注重知识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
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的命题趋势。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而且始终必须建立在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之上。如果学生平时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特别是对主干知识的掌握满足于一知半解、似是而非,就会影响答题的数量与质量,最终影响考试成绩。可以说,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综合能力的提高便是空中楼阁,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把握重点、弄清难点、消除疑点,力求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复习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和知识迁移能力,要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归纳、综合,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采用归类的方法使之系统化和专题化,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脉络,使知识由“厚”变“薄”。教师还要精选综合习题,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应试训练,并对训练中的错误及时加以指正,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率。只有这样,方能使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水到渠成、瓜熟蒂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