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融深化与金融改革实践的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改革论文,意义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金融深化的理论回顾
(一)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战后初期,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加速资本积累,发展经济,纷纷实施了不同程度的金融抑制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利率管制、信贷配给管制、高储备率、金融市场人为割裂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管制等。金融深化论者对这些政策给予了猛烈抨击,认为金融抑制相当于金融业歧视性课税,其不良后果有:低利率降低了储蓄水平;信贷配给阻碍了创新,降低了投资质量;低利率引致的资金需求过剩假象易诱导扩张性货币政策;高储备率直接限制了银行信贷规模;落后的资金市场导致地下市场和高利贷活动盛行,提高了一般信贷成本和风险,阻碍了生产性投资。金融深化论者积极主张通过金融自由化改革来促进经济增长。
(二)金融深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麦金农在1973年《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一书中,对金融自由化作出了系统论证。他假定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市场极不发达,企业主体融资方式为内源融资且投资不可细分,所以货币与实质资本具有互补性。这样,随着实际利率的上升,将产生实际利率↑→实际货币需求余额↑→投资↑→产出↑的渠道效应,而金融抑制政策会导致严重的脱媒现象和金融衰退。所以,他主张取消利率管制,控制通胀,放松外汇管制,实现金融自由化,促进经济增长。肖在1973年《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一书中,从债务中介的角度阐述了金融深化理论。他认为:货币不是财富或生产要素,而是金融体系的债务中介。金融深化使金融中介机构规模扩张和完善成熟,并通过调剂流动偏好、分散风险、提高贷款的规模经济效益、降低信息成本等途径有效地配置资源,产生收入、储蓄、投资、就业四大效应。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措施包括:①通过提高名义利率、控制通胀、维持货币供给的外生性等手段推进货币深化;②通过在金融体系内提高竞争、消除行政干预、增加金融资产种类等措施推进金融体制深化;③改革财税体制,提高税收弹性,消除赤字型通货膨胀;④进行外贸改革,实行浮动汇率制、货币自由兑换和外贸自由化等。
(三)麦金农、肖学派的发展
第一代的麦金农、肖学派盛行于70年代中期到 80年代中期,其理论建立在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础上。据公式g=s/C,假定资本产出比C不变,实际利率上升会提高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他们扩大了麦金农和肖的理论框架,并建立了一些金融抑制模型,这些模型说明:很低的实际利率水平会使金融资产需求下降、银行实际负债紧缩、生产性资本积累减少、经济增长缓慢。所以他们主张取消利率管制、降低储备率、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第二代的麦金农、肖学派盛行于80年代后期以来,他们十分重视金融体系的中介作用,其理论基础是强调投资质量而非数量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主要观点包括:①完善的金融体系可以鼓励储蓄转化为生产性投资,减少投资风险,增加资本平均报酬率,提高生产性投资的数量和质量;②通过金融中介增加的投资的质与量会产生外部经济效应,提高社会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③强调金融体制改革尤其是利率改革的渐进时序。
二、金融深化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
金融深化理论及政策建议得到了世界银行和 IMF的大力赞同与推广,对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历史背景
首先,金融深化论的兴起与发展为各国金融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金融抑制政策带来了通货膨胀、投资质量与数量下降、资金市场滞后、经济增长缓慢等诸多弊端,这是自由化改革的直接诱发因素。第二,金融管制难度加大使自由化改革成为必然选择,主要表现为:高通胀率加大了利率管制难度;金融创新提高了管制成本;金融市场国际化削弱了各国政府的割裂管制权等。
(二)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实践
1、拉美三国的实例考察。70年代初,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三国进行了激进式金融自由化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取消利率管制和指导性信贷管制、国有银行私有化、降低存款准备率、取消外汇管制和资本流动限制等。三国金融改革后,实际利率急剧上扬,金融资产大幅提高(表现为M2/GNP比率的飞速提高),金融部门迅速发展。但从提高资金分配效益这一目标来看,改革无疑是失败的,即实际贷款利率超过实际资本边际生产率,企业还贷成本猛增,造成大量亏损倒闭;存贷利差拉大加剧了银行系统的垄断程度;银行为少数财团控制,风险评估能力低下,银行坏账激增;央行为救济银行和企业而采取的信贷膨胀措施演变为恶性通胀,政府管制再度强化,金融抑制卷土重来。尽管90年代以来,三国经济形势开始好转,金融体系也进入了良性循环,但激进式改革失败的后遗症使其金融体系仍很脆弱。比如:为偿还政府的坏账援助资金,智利政府与银行股东就银行利润资本化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乌拉圭的负实际利率水平显示其仍处于金融抑制状态;阿根廷更因 1995年墨西哥比索危机而引发了一系列金融危机。
2、亚洲国家的实例考察。亚洲各国采取的是渐进改革方式,这里以韩国为例说明。80年代初期,韩国开始有步骤地推行金融自由化。第一步,实行国有银行私有化,放松对银行信贷分配的监控;第二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放松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制;第三步,逐渐放宽资本流动管制和利率限制;第四步,推行商业存贷款利率自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政策性融资制度,开放资本账户,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等。改革的成效基本令人满意。从宏观经济成就来看,GNP持续增长,储蓄与投资稳步提高,通胀得到较好控制。从微观操作成果来看,实际利率逐步提高,且未引起利率狂升和金融混乱;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和规范化;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与非正式市场逐渐一体化,金融深化度提高。值得说明的是:由于这次的韩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对金融业的长期不适当干预,主要是政策性扶持贷款的大量发放降低了投资效益、长期存贷款低利率削弱了银行盈利性、央行的非独立性弱化了其稳定货币和加强监管的职能等,所以韩国市场化金融改革并不彻底。但是也不应以偏概全,否定其自由化改革的成就,更不要因噎废食,放慢金融深化的进程。
(三)几点启示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经历告诉我们:金融深化论既有合理积极的一面,又有片面消极的一面,在实践中必须慎行,否则会过犹不及。①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不应照搬发达国家的自由化措施。因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是财政透支和通胀税的主要来源,迅速金融自由化会增加财政赤字型通胀压力。同时在金融市场落后的情况下贸然实行自由化易导致垄断和道义上的危险,最终延缓金融深化进程。②金融深化的常用衡量指标M2/GNP的上升并不等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它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金融体系的规模扩展程度。③金融自由化改革必须以较低的通胀率、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为前提。④金融深化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需配合适合国情的谨慎监管制度。一方面,应建立竞争规则、会计标准等市场基础设施,以避免市场行为的扭曲和信息传递的失误;另一方面,应采取有效审慎的间接管理措施,维持金融业稳健经营。⑤金融深化应是渐进和谐的改革进程。在一个缺乏竞争经验、风险评估管理能力和有效宏观调控体制的发展中国家,银行需逐步适应新环境、掌握新业务,政府也应采取过渡性协调政策以减轻社会震荡。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的金融深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普遍存在的金融抑制有所松动,特别是金融机构的多样化、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强了储蓄转为投资的渠道效应,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仍相对滞后,金融深化程度较低,应从以下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改革的进程。
(一)确立金融体系在经济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当今世界经济金融先行发展的趋势日渐明显,事实说明适当有效的金融深化改革能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对经济体系的微观基础——企业来说,能变革其融资方式,硬化其预算约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经济体系的中介环节——市场而言,资金市场的完善能在资金商品化和融资市场化过程中推进要素市场发育、增强宏观调节的弹性;对经济调控机制而言,央行改革能转变其宏观调控方式,增强金融调控能力。所以,我们应以战略性眼光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二)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强化有效金融监管
一方面,应努力控制通胀,稳定宏观经济,为金融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在放松管制鼓励竞争的同时,应强化金融业监管,主要是完善公共金融基础设施、加强央行外部有效监管、健全金融机构内控机制、推进监管国际化等。
(三)采取渐进式的金融深化战略
具体说来,可以沿着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自由化的思路进行。首先应培育货币市场,形成富有弹性的利率机制,提高央行运用三大政策工具间接调控金融的能力;其次是大力发展股票市场、企业债券市场、产权市场等资本市场;然后才能放松金融管制,实现汇率利率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金融市场国际化。
(四)积极消除金融抑制,增强金融活力
1、在宏观金融管理方面,实施银证分业经营管理,建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央行体系,完善三大政策工具的使用,减少信贷规模控制,推行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办法等。2、在金融微观基础方面促进多元化金融组织健康发展。主要是加快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变,完善政策性银行的经营机制,稳步发展城乡合作银行,规范非银行金融机构,鼓励民间金融机构发展,引进境外金融机构,以加强竞争,提高效率。3、完善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在银行业改革的基础上拓展规范货币市场:发展债券和股票融资,加快资本市场尤其是发行市场的建设;开放外汇市场,放松外汇管制;建立竞争有序的保险市场。4、审慎渐进地推行利率市场化。首先应整顿现有的不合理的利率结构,杜绝负利率和存贷利率倒挂,保持适度利差;然后建立以央行基准利率为导向的弹性利率体制;最后在法规完善、制约机制强化的前提下实现利率市场化。
(五)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投资效益
制度转型中的中国,相对储蓄形成而言,更迫切的问题是储蓄空壳化现象严重,有效投资转化效率较低。在财政主导型投资向金融主导型投资转变过程中,在资金商品化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规范企业投资行为势在必行。这要求我们把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培育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投资效益作为金融深化改革总系统中重要的子战略之一。
标签:金融论文; 金融自由化论文; 金融改革论文; 金融体系论文; 实际利率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经济论文; 利率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