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弘文学校 266000
摘 要: 课堂教学中要通过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 自主 思维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时代呼唤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抓起,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解放思想,大胆放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如我在教学“9加几”时,先用故事导入,故事中讲述的是动物王国正在进行数学竞赛,当小白兔提出盒子里有9个皮球,外面有2个皮球,一共有几个皮球时,骄傲的小猴一时答不上来。这时老师提出问题:“你们想帮助小猴吗?一共有几个皮球?你是怎样算出来的?(一个一个数出来的)老师这里有一种方法能很快地知道一共有几个皮球,你想学吗?”在这种情景下,学生很想探求其中的奥妙,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要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事物,创造性地提出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我在教学“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大家展开辩论,是否存在“最小公约数”和“最大公倍数”呢?有的学生脱口而出:因为书本上都没有提到最小公约数和最大公倍数,所以不存在。有的争辩说:“存在,因为不论哪个自然数最小公约数都为1,没必要求。”有的又争着说:“每一个数都没有最大的倍数,得出的两个数也没有最大的公倍数。”通过辩论,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上来了,问题越辩越明,思维的火花、创新的灵感在争辩中出现了。
二、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创造性思维
儿童天生好动,他们的智慧火花就是在活动中显现的。如果在课堂上限制学生的活动,无疑就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反之,给他们一个活动的空间,他们会创造一个奇迹。
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把学生每三个人分成一组,每组一张白纸,一个图钉,一支系着线的铅笔,让他们合作画出一个圆。有的学生在画圆时,把图钉固定在白纸上,拉紧线让铅笔围绕图钉绕一周;有的学生是把图钉、铅笔固定住,转动白纸。对于画得比较好的,特别是与别人画法不一样的学生,教师给予了很大的赞扬,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喜悦,同时通过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加强直观教学,增加学生动手操作内容,引导学生实际观察操作,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
如在教学“8加几”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圆片,通过移动圆片,学生就能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要凑成十,这样就比教师在讲台上站着枯讲要好得多,而且通过动手,能够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和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每一个学生都有好奇心、求知欲,我们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特殊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气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自己成为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主人。
如在教学“10的组成”时,为了巩固10的组成,老师和同学进行了拍手游戏。师说:我拍8,你拍几,8和几组成10。生说:你拍8,我拍2,8和2组成10。这样反复练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又让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掌握了知识。
四、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从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和乐学心理为出发点,精心设计提问,捕捉最佳时机,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6的组成”时,教师提供让学生摆小棒回答6的组成,并且板书在黑板上。这时我没有让学生去死记硬背6的组成,而是提出了问题:看到1和5组成6,2和4组成6,分别想到了什么?这种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论文作者:王培贵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8月总第24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1
标签:学生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图钉论文; 皮球论文; 公倍数论文; 公约数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8月总第24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