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营销抄表核算自动化及智能系统的设计应用分析
郑瑜(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江门恩平供电局)
摘要: 本文分析了抄表核算自动化模式的构成要素,针对抄表核算业务智能系统的工作原理、配电SCADA模块、配电GIS模块、远程抄表与业务核算、抄表核算数据审查、故障诊断与报警模块设计思路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了智能系统在具体应用层面的优化策略,以期为电力营销与抄表核算业务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电力营销;抄表核算自动化;智能系统设计
电力营销主要由抄表、核算、收费三个环节组成,近年来智能化抄表系统已实现全面普及,为电力抄表核算业务提供了抄表路径导航、数据统计分析等多种功能支持,促使抄表工作效率与电能计量准确度得到显著提升。通过针对抄表核算智能化系统的应用进行系统优化,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电网智能化管理水平。
一、抄表核算自动化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
(一)自动化电能表
当前在电力系统中主要选用低压载波电能表进行数据通讯,可实现自动化抄表、远程控制与数据集中管理,基于主站指令要求自动定时采集、存储表计数据,实现对用户用电量数据的累计记录,提升抄表核算工作的及时性与便捷度。抄表系统可随时将系统网内的电能表底全部冻结在某一时刻,供工作人员有效获取、抄报所有电表在此时段内的用电量数据,为公变台区、配电线路的线损电量、线损率统计提供精确的计算数据。
(二)自动抄报系统
自动抄报系统基于编程方式将用户电表示数、电表号数据整合至一个大数据库中,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用电量的统计,提升抄表核算所用数据的有效性与精确度,并且减轻抄表核算人员的工作量、缩短工作时长、提升工作效率,实现电费收取、抄表、核算业务的自动化。同时,在采用自动抄报系统开展抄表核算业务时,仅需利用原电力线路即可实现数据的高速传输与稳定通讯,无需额外添加信息通道,可有效实现电能表的网络化、保障数据精度。此外,自动抄表系统数据库中涵盖的数据还具有显著的时间特性与功能特征,数据运算的便捷度较高,可有效提供精确的居民用电线损率、同时率、负荷率等数据。
8.1 防治原则 梨树主要病害有黑斑病、锈病、黑星病、轮纹病、腐烂病等;主要害虫有梨木虱、蚜虫、梨网蝽、梨茎蜂、梨星毛虫、红蜘蛛、梨大(小)食心虫等。各种病虫危害重点时期和部位各不相同,但其发生多有重叠,难以截然分开,单独防治不现实而且成本高。因此,在培养健壮树势基础上,对梨园病虫害防治应坚持“综合防治,以防为主,防病与防虫相结合,针对性与广谱性相结合,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原则。
(三)远程停送电功能
将居民停送电远程控制系统与自动抄报系统进行整合,可实现对停电、送电业务的远程控制,克服违章用电、电费欠收等问题,提高电费收缴率。同时,该系统还可实现对停送电时间的自动完整记录,为用电统计工作创设了便捷条件,进一步提升供电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二、基于抄表核算自动化的智能系统设计与应用策略探讨
(一)工作原理
配电网智能抄表系统采用智能监控管理流程,主要由配电SCADA、配电GIS、远程抄表、业务核算、馈线自动化、配电管理等模块组成,并选取GPRS系统、光纤等作为外在支撑,将各模块进行连接构成固定信息传导机制,用于采集配电输送地的用电终端数据,实现远程抄表、报送数据与远程调控。在具体工作流程设计上,利用安装在用户侧的智能插卡式电表终端采集用电数据,将其反馈至通信网络,利用通信传输网的骨干层采集通信网络数据,由配电主站层进行数据留底,并将数据反馈至信息交换系统总线处完成归纳处理,汇总至电力企业ERP管理系统与各部门系统中形成档案,进而下发至调度、营销、办公等不同系统中进行数据分析与应用。该智能系统需实现以下四项功能:首先是抄表核算与信息分析的远程化、智能化;其次是核算业务的智能化、专业化,迅速有效完成疑点排查;再次是核算业务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与故障问题的及时预警;最后是信息反馈的全面化,为上级领导制定决策、变革管理制度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3)法律法规条款内容不完善。当前社会资产的界定、管理不够规范,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专门的法律,而只是散现在各种其他法律条例或部门规章中,不仅立法层次不高,权威性不够,且存在法与法之间相“打架”、上位法与下位法相冲突等问题。如《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明确的“合理回报”,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的“不享有财产权利”,是相冲突的。又如现行《物权法》《刑法》均明确我国的资产所有权分为国有、集体和私人三种类型,但这三种类型均不适用于社会公共资产。再者,内部治理相关规定不够详细,政府监管相关规定重点不突出。
基于电力智能核算系统通过计算机操作实现远程抄表,能够有效减少电力企业的投入成本、提升抄表核算业务效率与用户满意度。在此过程中需采用智能化技术进行抄表核算数据的自动化审查,经由审查验证寻求到错误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及时修复处理,进一步提升抄表核算数据的精度与工作质量。
(二)功能模块设计
在完善抄表核算自动化智能系统设计的基础上,还需针对其具体应用成效做出进一步优化。例如电力企业需结合抄表核算收费业务的实际情况进行智能仪表、抄表核算终端位置的调整与合理布置,拓宽信息采集系统的覆盖范围,收集更加全面、详细的用户信息,并依托智能模块提升信息自动采集效率与质量;针对电费计算、数据上传等环节进行优化设计,基于审核规则进行抄表核算收费环节的严格审查,进一步扩充智能管理数据库容量,为自动化抄表核算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运用SCADA系统实现对区域内配电变压器、变电站运行状态的监控,采集相关技术参数并完成数据的记录。其中三相电压技术参数为SCADA系统的主要监控对象之一,用于实现对三相电不平衡率、电压合格率、谐波含有率等数据的统计分析。
3.远程抄表与业务核算
2.配电GIS模块
1.加强系统数据库建设
装配式结构工程仍处于探索阶段,其设计形式和施工方法各不相同,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也不同。有必要尽早改进施工过程,突出制造结构的优越性。只有在施工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实施精细化施工,完善施工管理,尤其是要通过认真细致的质量监理,对工程质量从构件进场到安装完成的各个施工环节通过实施检查、验收、巡视、跟踪和监理,并及时进行经验总结,调整策略予以应对,才能使工程的施工质量得以不断地完善和提高。
在远程抄表模块功能设置上,基于电荷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判断电荷分布的重点区域、获取用电峰值数据,采用自动抄报系统借助无线电波实现对自动化电能表数据的远程采集,并将其上传至配电主站模块中,供营销系统进行具体费用的核算。在业务核算功能模块设置上,依托计算机智能化技术围绕用户用电数据、电力企业的电费价格、电费计算方法进行用户所需缴纳电费的高效精确核算,并且用户可通过网络进行电费缴纳,实现对电力抄表核算业务流程的有效简化,提升抄表核算业务效率。
在故障诊断模块设置上,由配电主站依据固定区域排查线路计划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在各配电子站处设有远程通信、自我诊断、人机交互、远程维护、故障检测等功能模块,配电子站利用RTU模块将电力数据过滤后上传至主站,并将电力数据与惯常性数据进行对比,倘若发现数据存在显著差异后则自动启动远程维护、自我诊断系统,针对设备故障问题进行判断,并安排人力进行现场维修。
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先对六个指数收益率序列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这样有利于后文更好地分析数据之间的相依性。
3.种植耐病的玉米品种。比如之前提到的鲁单50和中玉4号等,虽然是耐病品种但也可能染上病毒,所以需要在玉米安全播种期进行播种,这样控制效果才能更加明显。
5.故障诊断与报警
4.抄表核算数据审查
图1 电力抄表核算业务智能化应用流程
(三)智能系统应用的优化建议
采用GIS系统综合采集配电地区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电网运行状态、电力设备等信息,形成集数据、图像、地形、技术资料等信息于一体的数据库系统,可实现对配电网数据的分层、分级管理,以及对电源点的定位追踪,形成配电网动态模拟系统与配电网负载率区域分布图。
1.配电SCADA模块
2.推动业务管理模式创新
针对抄表核算业务流程进行完善设计(如图1所示),由工作人员采用提前收集、分析整理数据的方法增强用户数据信息的准确性,重点加强对智能化电量初审、复核、发行、收费等环节的管理,基于自动化信息技术提升业务管理模式应用的实效性。
3.完善业务复核检验制度
针对业务复核检验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重点关注,由工作人员基于智能化抄表核算收费管理制度标准实现对各业务环节的跟踪与监督,实现对档案检查、运行状态异常检验等功能模块的充分利用,建立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既能够提升抄表核算收费工作质量,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发挥对工作人员的规范与约束作用。
三、结语
抄表核算自动化管理模式与智能系统的普及,在实现抄核收自动化管理、节约业务成本支出、规范用户用电行为、提升供电电能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还需密切结合电力营销查核收业务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抄表核算自动化及智能系统的应用性能,促进电力企业用电信息化水平与经济效益的提升。
不做虚功求实效,扎实为民办实事。城区街道人大工委针对部分老旧社区居民反映的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等问题,督促有关部门积极落实,为锦秋、兴华、宝发、东城等小区维修了主干道及健身广场,安装了太阳能路灯30盏,统一规划停车位1500余个,切实解决了居民行路难、停车难问题,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提升。唐山镇前七村文化广场修缮、后诸村闲置窑湾利用、前诸村幼儿园修缮等民生实事,都源于人大代表在一线调研时提出的意见建议,经镇人大与相关部门沟通联系,全部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李志明.自动抄表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
[2]张有顺,冯井岗.电能计量基础[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
[3]丁毓山.电子式电能表与抄表系统[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4]孙占锋.供电公司抄核收流程优化与管理创新研究[J].科技风,2019(26):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