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立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28(2012)11-0094-004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阶级性的实践活动,立场问题重大而根本,它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属性,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当代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此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前提性的事实加以对待,少于探讨我们应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以及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等问题,以至于把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问题简单化、形式化、标签化,笔者拟就这些问题作些粗略的探讨。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截然对立的哲学立场,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也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历史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但它与历史上一切形态的旧唯物主义不同,不仅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还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的辩证思维方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哲学立场上无疑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以之作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做调查研究以主观想象断言人们的思想政治状况者有之、囿于书斋书本而决策谋划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有之、用陈见偏见框定束缚人们的新思想新观点者有之、擅于成绩优点的片面夸大而回避现实问题者也有之,惯于简单化地用想当然的数字量化评测人们思想状况者亦有之……使思想政治教育离人们的思想实际渐行渐远,以至于某些情况下实效不佳、收效甚微。出现这种情况,无疑在于背离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工作方法,但从哲学立场的角度究其根本,则是唯心主义在作祟,用主观替代客观。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要尤其注意把握其彻底性和辩证性的品格。就其彻底性来讲,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强调,不管是面对自然界,还是面对社会历史领域或人们的思维领域,都必须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从人们思想得以形成的客观实际出发,把握人们思想形成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性。对一种思想观念、理论体系进行认识和把握,对一种社会思潮和观点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批判,必须要深入社会生活,从社会生活的客观实际去加以认识和把握,不能离开其赖以产生的社会存在而空发议论、异想天开。就其辩证性来讲,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强调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事物,看待问题要客观、全面,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坚持以辩证的观点看待人们的思想,从思想认识的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中去加以分析和认识,不能把人们的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孤立、静止的东西。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还要强调不能把唯物主义哲学立场当作一个口号或者一个标签用以装点门面,时时讲、处处讲却又空洞无物。任何时候,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基于客观存在的事实认识人们的思想,而不能以主观的愿望、想象、意愿等替代事实并以之作为分析、认识和解决思想问题的出发点。1890年8月5日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曾就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出:“对德国的许多青年著作家来说,‘唯物主义’这个词大体上只是一个套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诀窍。”[1](P691-692)在这里,恩格斯批评了简单对待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做法,强调坚持唯物主义,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得出观点和结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唯物主义,也不能把唯物主义作为一个标签加以粘贴,或者是作为一个公式加以套用,而是要把它真正当作立场来对待,基于这一立场分析和解决思想问题,开展实践。
二、服务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以服务无产阶级作为其阶级立场,根本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本身就是无产阶级的理论学说,代表和维护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是对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的理论反映。恩格斯曾在《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芩》一文中深刻指出“共产主义作为理论,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种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2](P211)这非常鲜明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学说不维护任何什么特别阶级的利益,它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因为无产阶级的利益代表整个人类的利益,《共产党宣言》明确地提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人代表的是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它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可见,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它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维护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具有服务无产阶级的鲜明阶级立场。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无疑要坚持服务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站在这样的立场上去观察、思考和研究问题。现实中一些人无视、忽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和服务无产阶级的根本立场,离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阶级立场和阶级属性去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在研究中陷入纯粹的抽象和概念范畴的思辨,企图构建所谓“科学的”、“超越了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在实践中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色彩,这在本质上都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阶级性的本质属性,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偏离了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这种偏离阶级立场的现象在现实中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比如,近些年来,一些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看不到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的阶级属性,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加以批判,甚至任由其在思想理论界泛滥,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认识不够,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立场意识不强。又比如,一些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中,主张用多学科的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取消或淡化马克思主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地位,这实质上也是在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立场,抹杀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剥削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根源仍在于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立场认识不深。再比如,面对国际范围的意识形态斗争,一些人缺乏必要的阶级斗争意识,放弃从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和阶级斗争的视角加以分析和看待,主动把本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问题看作文化现象,以“国际文化交流”、“国际文化传播”、“文化的国际视野”等作为招牌和幌子,用抹杀阶级性的美妙而动听的词汇替代本属于阶级性内容的实践,这实质上是自觉放弃阶级立场。立足当代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无论是推进理论建设,还是促进实践发展,我们都需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阶级立场,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方法分析和看待问题,凸显并维护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
三、植根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
政治立场反映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集中体现在依靠谁、为了谁、以谁为主体等方面,是阶级立场的进一步发展和体现。在当代中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的工作”。[3](P95)“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等领域,也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3](P76)对人民群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通过对人民群众施加思想、观念、意识等方面的影响,促使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状况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自身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定、内容安排要坚持为了人民群众,凸显目的性。既要着眼于提升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层次与境界,构筑人民群众理想的精神家园,夯实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促进人民群众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宏观愿景设置教育目标,也要立足于解决群众的思想困惑,纠治群众的道德偏误,澄清群众的模糊观点,提升群众的精神境界,培育群众的道德素养,发展群众的整体素质要等具体要求安排教育内容。然而在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偏离党的中心工作需要,忽视群众的思想和利益要求,满足于文件精神的简单传达,习惯于常规工作的例行开展等现象却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少时候既不能有效提高群众的精神境界,也不能有效解答群众的思想困惑,往往流于搞形式、走过场,以致实效不佳。出现这些情况,归根结底在于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群众工作来开展,没有把“为了人民群众”作为根本的目标追求。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开展、方法选择要坚持贴近人民群众,突出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战线、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教育对象所处的环境、承担的任务、面临的问题、存在的困惑不同,其思想活动的特点和要求也不同,这就要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注意针对性,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毛泽东曾讲:“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4](P836)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做宣传工作的人“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4](P836-837)这即是说,对人民群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贴近人民群众,多联系人民群众身边的事例,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多运用人民群众熟悉的语言,多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教育可亲可信、深入人心。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贴近人民群众,真正做到明了群众思想困惑,把握群众的思想基础,了解群众的现实需要,对群众的实际有从历史到现实的全面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深入人心、富有实效。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新要坚持深入群众,依靠群众智慧,体现群众性。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党领导下为了人民群众的实践,也是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实践,在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智慧源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要善于从人民群众中去获取这种智慧资源和动力源泉。在理论研究中,要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基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去开展研究,要善于从理论层面研究人民群众的鲜活实践,提炼和总结人民群众的智慧思考,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理论成果。在实践建设中,要善于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挖掘典型素材,使之成为教育的重要资源;要善于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的语言,并运用人民群众的语言开展教育;要善于借鉴和总结人民群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并努力加以推广和应用;要善于汲取人民群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败教训,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还要善于激发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
四、坚持共产主义理想追求的价值立场
价值立场反映人类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表明人们追求什么、向往什么,以什么作为价值评判标准,集中体现人们的意义追求和价值尺度。坚持什么样的价值立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意味着把人们的精神和灵魂朝什么样的方向加以引领,提升到什么样的境界层次。不同阶级、不同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蕴含不同的价值立场。在当代中国,党领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立场上之所以要坚持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于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是马克思主义同其他学说的根本区别,也是人类最为高远的一个理想境界和价值追求。是否坚持共产主义理想追求,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所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追求作为根本的价值立场。对于此,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人的党,也就是教育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使它能够夺取政权并引导全体人民走向社会主义,指导并组织新制度,成为所有被剥削劳动者在不要资产阶级并反对资产阶级而建设自己社会生活的事业中的导师、领导者和领袖。反之,现在占统治地位的机会主义却把工人的党教育成为一群脱离群众而代表工资优厚的工人的人物,只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苟且偷安’,为了一碗红豆汤而出卖自己的长子权,也就是放弃那领导人民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领袖作用。”[5](P131-132)在这里,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机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人阶级政党要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消灭剥削的社会主义,并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理想追求,而机会主义则不会有这样的远大理想和终极追求,而是追求趋近于现实的庸俗的具体利益。可见,坚持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秉承的根本价值立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根本。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追求为价值立场,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一要充分凸显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也是个人奋发向上的动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尽管涉及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多方面的教育,但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然而现实中却客观存在着一些人把理想信念教育边缘化的现象和做法,比如,近年来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的背景下,就有一些教育者片面地迎合教育对象的眼前利益、世俗需要,用利益性、生活化、人情味浓郁的内容充斥教育实践,忽视和淡化理想信念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拒绝崇高”、“告别理想”的现象。这些做法无疑在根本上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求,既十分错误,也相当危险。二要着力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前不久,李源潮指出:“一个人要有信仰,否则不可能有长远的追求;一个社会要有共同理想,否则不可能有一致的行动。中国13亿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这些理想必须有共同的部分,用数学语言来讲就是要有一个交集,这个交集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这个共同理想,大家都按自己的愿望选择社会制度,怎么可能使亿万中国人齐心合力?怎么能有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现阶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既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也符合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致力于加强这一共同理想教育,引导人们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用共同理想凝聚人心、团结力量。三要正确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之间相互依存、彼此支撑、辩证统一,不存任何矛盾。“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3](P293)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要强调和突出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性,引导人们既要脚踏实地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奋斗,也要仰望星空胸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