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解题别忽视了生活常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活常识论文,数学论文,忽视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甲、乙、丙三人合乘一辆出租车,讲好大家合理分配车资。甲在全程的处下车,到处乙也下车了,最后丙一人坐到终点,共付车资90元。问丙应付多少元?
这是欧阳春辉老师在《小学教学参考》2007年第3期发表的题为《哪种方法更合理》一文中的一个例题。王志南老师在《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7年第6期刊文,指出欧阳老师提供的解法3虽然答案正确,但说理不清,不能让人信服。同时王老师采用“分段计费,分段分摊”的解题思路轻松给出了这道题的一个简捷算法。如下:
乍一看,王老师的解法思路清晰,说理透彻,不存在任何问题。可细一想,这个解答还是存有不足的。事实上,王老师解题的立足点是默认所需车费和乘车的里程成正比。我想好多读者也是这么认为的。而有这个观点的读者恰恰忽视了一个简单的生活小常识,即几乎所有的出租车收费是有起步价的。通常是3公里以内收费相同(如7元),而不是按每公里计费的。简单地说,乘客乘坐一公里,二公里,三公里花的钱都是相同的。由此可知,王老师的方法存在着和实际生活部分脱节的情况,需要加以修正。
这时,有的读者可能会认为这道题条件不足,是道没法做的“病”题。这个观点的确有一定道理,我们通常认为,数学题条件该是完备的,结论该是唯一的,我们平时接触的也多是这类题型。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大量条件不完备,结论不唯一的数学开放题走进了数学课堂,并越来越受到任课老师的重视。巧得很,几天前到小学听课,有位数学老师告诉我,她也曾经把这道开放题选为学生的课外思考题。她简短分析该题条件不完备后,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城市的出租车收费规定,学生可以走访出租车司机或交通管理部门,也可以到网上或其他资料中查找。学生参与热情很高,第二天就有几十个学生提供了十多个城市出租车收费标准。获得各种不同的出租车收费标准后,该老师接着引导学生探求费用分配问题。由于该题目条件的完备凝聚着学生们的汗水,所以他们探求答案的热情都很高。由于不同地区出租车收费标准存在差异,因此他们求得的答案也就各种各样。
以下是学生从高中数学课本中找到的两个城市的出租车收费规定:
A市出租车收费标准如下:在3千米以内(含3千米)路程按起步价7元收费,超过3千米以外的路程按2.4元/千米收费。(见苏教版新课标高中数学第一册(必修)第33页)
B市出租车按如下方法收费:起步价10元,可行3千米(不含3千米);3千米到7千米(不含7千米)按1.6元/千米计价。(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算);7千米以后都按2.4元/千米计价(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算)。(见部编高中数学教材第一册(必修)第56页)
若是在A市乘车,学生小M求得丙该付费用52.55元,比王老师的答案多0.05元。其理由如下:
由于3公里以内都收7元,而一共付费90元,因此甲乘车里程一定超过3千米,否则,丙乘完全程最多6千米,三人共付车费最多只有3+3×2.4=10.2(元),和已知条件矛盾。这样3千米以后的路程共花费90-7=83(元),又题中告诉我们,3公里以后每公里收费2.4元,因此,出租车行驶总路程为:(千米)。
从上面的计算结果看,学生小M的结果是丙该付52.55元,王老师的结果是丙该付52.5元,二者只存在5分钱的差距。在生活中,谁对这区区的5分钱都不会在乎。但从数学角度寻求最合理的分法看,又必须“斤斤计较”。
学生小N的结果和小M的结果相同,但方法更为简单,介绍如下:
若在B市乘车,丙该付费的计算更为复杂,限于篇幅,就不作介绍了,感兴趣的读者自己完成。
由上可知,该老师对该题的处理很符合新课改倡导的理念,显然比简单认为该题是“病”题并弃之不用的教师要高明得多。
有的老师可能觉得这样思考超出了小学生的能力。其实,这种分段付费问题,在小学数学中也多次出现过,如在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6页的思考题中就有这种类型的题目,如下:
某停车场规定:1.1小时内收2.5元;2.超过1小时,每0.5小时收2.5元。李叔叔在这个停车场交了12.5元,李叔叔停车几小时?
学生做这道题目,最常见的是列出如下算式:12.5-2.5=10,10÷2.5=4,4×0.5=2,2+1=3(小时),即李叔叔停车3小时。表面看解答完全正确,但如联系生活经验细一想,就会发现这个答案不准确。正确答案应该是李叔叔停车时间应在2.5到3小时之间,且超过2.5小时,但不超过3小时。
由上几例可以看出,我们在做数学题时,不仅仅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还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样,在做题时才不会犯“理论脱离实际”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