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开发与资源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资源开发与资源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资源开发与资源省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开发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省份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各省区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条块分割、重复建设日益严重,造成了资源浪费、效益低下,地区差距不断拉大。尤其是资源省份的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其经济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贫困面较大,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如何加速实现我国资源省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探索出一条资源省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优势产业的路子,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为此,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要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各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仅具有必然性、普遍性、而且具有特殊性

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产业结构组合和生产要素配置的基本方式。它是经济增长手段和经济增长目标的统一,又是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运行机制的有机结合。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有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两种类型。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规模与经济活动效益状况,是衡量经济增长质和量的客观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高效率地配置和使用生产要素,有效地避免和减少生产要素的闲置和浪费,促进经济、社会、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科学地选择符合本国或本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济增长方式。同时,还必须根据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不断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简言之就是使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具体说,就是经济增长要从主要依靠上新项目、铺新摊子转向依靠利用现有基础,充分挖掘现有潜力;从主要依靠产值的增加转向依靠附加产值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从横向数量扩张转向纵向的产品结构升级换代;从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转向依靠科技创新和要素组合效率的提高。可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容多、涉及面广,其目的是要减少投入,增加产出,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客观必然性。当一个国家或地区选择某种经济增长方式后,则可使其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性。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资源、市场、产业结构等经济条件的变化,就必须适时、适度、适量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粗放型、数量扩张型、资源消耗型为特征的,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其弊端日渐显露,并且已威胁到我国经济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性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加快,国际竞争不断加剧,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生活中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等一系列问题,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它不仅具有全局意义,对于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的资源省份,更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具有必然性、普遍性,而且具有特殊性。就是说,不同的地区或国家,由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基础条件、经济运行机制以及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形式、阶段性等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看不到这一点,用“一刀切”的办法对付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难以达到“转变”的目的,尤其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各地区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更是应该“因地制宜”,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对于资源省份来说,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殊性;一是由于经济增长方式更为粗放以及与发达省区差距的拉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紧迫性和艰巨性;二是由于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人口多、增长速度慢,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还要着力解决起步增长、扩大经济总量的问题;三是由于产业结构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必须把调整与优化经济结构结合起来,并以调整为主,把资金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发展原材料的精深加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资源省份的优势。

二、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把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是资源省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先决条件

这里说的资源即经济资源,是指在人类经济生活中,一切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所需要并构成生产要素的资财来源。自然资源作为经济资源的重要部分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各种物质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作为自然景观的那部分旅游资源等。通常说资源省份具有资源优势,主要是说其自然资源丰富。

从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来看,其自然资源分布差异悬殊。西部地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占全国的90%以上,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占全国的50%,草原资源占全国的94%,森林资源占全国的51%,西南地区水资源极为丰富,开发潜力极大。西部有的省份资源十分丰富,被公认为“资源大省”。例如贵州就具有矿产、能源、生物、旅游四大资源优势。其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有28种居全国第1~5位,已探明矿产保有储量的潜在经济价值达29622亿元,列全国第8位。其能源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分布集中,组合态势良好,具有水火互济的优势。贵州还具有丰富多彩、开发价值极高的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

中部地区也具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其原煤产量、原油产量以及水力发电量目前均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或接近一半。而东部地区则不同,它除了耕地面积较大以外,其他自然资源均严重缺乏,储量不足全国的3~8%,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当然,优势总是相对来说的。西部资源省份在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又处于不利地位,而东部地区则在这些方面又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

作为西部资源省份优势的自然资源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自然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其他各类资源形成的终极来源和物质基础,没有自然资源,没有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及能量的供给,人类就不能生存。我国目前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都来自矿产资源。可以说,自然资源是经济资源的基础部分,它可以直接决定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发展。因此,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对中西部的资源开发基本上是采取中央企业直接垄断开发经营、资源产品东运加工的方式,资源省份是作为东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支持系统而存在。这种原料型生产模式给资源省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一是产品以原材料为主,不仅档次低、品种少,而且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形不成主导产品和拳头产品,竞争力弱,难以适应市场变化更新换代。二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商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与加工产品之间存在着又一个明显的“剪刀差”,能源、原材料工业创造的部分价值通过价格这个“漏斗”外流,资源省份低价卖出能源、原材料后,再以高出十倍甚至十几倍的价格买回加工产品,从而使其在市场交换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同时,由于原材料价格与其价值严重背离,资源难以自由进入市场并实现有效配置。三是由于产品的精深加工受限制,难以形成技术进步机制,相反,经济机体中却隐含着很多保守机制,如企业根据计划生产初级产品,缺乏技术开发的动力和平等竞争的压力,难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较低。四是由于在低技术水平下生产原材料,其经营方式更为粗放,小而散、低水平重复建设较为突出,产业结构劣化,产业链短、关联度低,缺乏牵引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小,传统冶金、化工等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却在长期存在的投资拉动下不断扩张,成为事实上的支柱产业。即使有了一部分机电企业,也因配套条件差,难以上规模。整个经济难以摆脱高投入、低产出的劣质循环。五是受旧体制下形成的分工格局的制约,难以克服计划经济的弊端,从而走出一条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利用资源的路子。六是大量初级产品的外运,加剧了交通“瓶颈”的制约。如贵州外销产品以原矿石、贱金属、磨料、耐火材料、化工原料、农副产品为主,仅磷矿石每年就有二、三百万吨外运,占用了大量运力,很多企业被迫以运定产。同时,结构单一的原材料生产使资源省份优越的配套工业条件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如贵州水火互济的能源优势十分突出,但开发利用率不高。七是难以推动资源的节约使用。我省的能源利用率只有30%,矿产资源回采率只有3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资源浪费惊人。同时,难以解决经济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的恶化。八是随着大量自然资源外流、资源省份有限的资金、人才资源也不断流往发达地区。资源省份有资源而无优势,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

因此,对于希望借十五大东风,抓住机遇,借助自己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的资源省份来说,必然非常注重于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并视之为实现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首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质上就是经济的发展。而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必须根据自己的优势培植和壮大支柱产业,或在对外经济联系中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经济规律。其次,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是资源省份运用科技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只有通过运用科技加大资源开发的深度,培植更多的新经济增长点,使之发挥更大的产业带动作用,才能加快资源省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三,资源省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依赖度在不断提高。例如,近十几年来,贵州的矿业发展较快,原矿产值已达5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1%。在全省86个县(市、区)中,原矿产值在工业产值中比重大于10%的县已超过60个,大于30%以上的有37个,大于50%以上的有14个。贵州省“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的八个支柱产业中,煤及煤化工、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建材、电力工业等产业均与矿产、能源资源直接相关。这说明,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优势的发挥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较为落后的省份所产生的影响更大。

三、资源省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思路: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精深加工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项涉及立足自身优势,同时结合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培植新经济增长点,发展规模经济,对传统产业更新改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的复杂系统工程。因此,我们认为,资源省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路应是:依托资源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培植新经济增长点,走高科技开发资源的发展经济的路子,发展资源产品的精深加工,壮大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提出这一思路的主要依据是:

1.符合资源省份的优势和根本利益。资源省份通过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改变原有的分工格局,积极发展资源产品的精深加工,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根据贸易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与要素的禀赋(以及它们的流动性)是一个地区生产结构的重要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相对滞后,处于绝对劣势的地区必然会利用各种方法限制其各种资源的流失,并力图改变原有的区际利益分配格局。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资源省份为了摆脱落后的状态,必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把发展资源产品的精深加工提上议事日程并付诸实践,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资源省区的根本利益所在,舍此则没有其他更好的路子可以使之甩掉落后,走向富裕。如果中西部与东部地区旧的分工格局不改变,“回波效应”(表现为地区差距扩大)就总是会超过“扩散效应”(表现为发达地区把繁荣引向欠发达地区)。

2.符合选择新经济增长点的评价标准。新经济增长点是相对于现阶段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增长份额的产业部门而言的。对于过去以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为主的资源省份来说,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注重选择新经济增长点是极为重要的。

选择新经济增长点的评价标准一般有以下几方面:(1 )市场需求量大,不仅能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且能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2)符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向。 从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来看,它大体上是按照以下四个层次梯度推进的,即:劳动密集型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资金密集型产业结构(其主导产业主要是重化工业,如冶金、化工、建材等)——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体的资金密集型产业结构(其主导产业主要是机电工业,如电子、汽车、机械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其主导产业是高科技产业)。根据产业结构梯度升级的这四个阶段,我国中西部资源省份的产业结构基本上处于第二阶段,即以原材料工业为主,它必然要向第三阶段即加工组装型工业转化,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3)产业关联度高,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大, 能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4)投资效益好,资金收回快。 用上述四条标准来判断,资源省份把资源的精深加工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植并使之成为支柱产业,是完全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

3.符合工业化的一般进程。世界各国或地区加速实现工业化的成功道路大体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资源贫乏国家或地区走过的成功之路,大体的发展过程是:在国内优先发展轻纺工业并通过出口贸易获得外汇——积累资本、引进资本——加强对国内基础产业及职工素质的投资——进一步振兴出口产业,发展出口导向工业品——发展重化工业,实现整个工业的高度化——逐步发展高技术产业。如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另一种是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走过的成功之路,大体的发展过程是:优先发展农林水产业、矿业、开发资源,并通过出口农林产品、天然资源、原材料等的出口贸易以获得外汇——积累资本、引进资本——加强对基础产业和一般轻工业并发展上述工业产品的出口贸易——推进工业的高级化。如东南亚一些国家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看来,我国资源省份也正在或必须走这样的发展路子,最终才能实现工业化和产业的高度化。

4.符合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对中西部地区倾斜的战略性转移。随着“倾斜战略”的实施,国家出台的政策越来越具体,其力度也越来越大。从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来看,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将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原则”、“地区倾斜政策向产业倾斜的原则”、“区域联动开发原则”的指导下,制定区域经济政策。

首先,国家鼓励地区发展战略的多样化。总结自解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前30年均衡发展和近十多年非均衡发展的历史经验,我国在保证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的前提下采取了加强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部署。在此背景下,中西部地区将获得跳出梯度理论的框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发展战略的更广阔的空间,比较优势的定位将进一步突破矿产资源的概念,而且将充分利用矿产、土地、气候、生物、旅游、区位、劳动力、中心城市的工业基础、技术以及人才等综合资源优势,实现业已进行的发展战略调整,国家对于这种调整给予了支持。因此,随着多样化的地区发展战略的实施,若干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正在加速发展并将形成规模,特别是一些资源富集地区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或增长带。

其次,以产业政策配合区域政策,统筹规划并建立地区合理分工体系。中西部作为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地,已形成了一批能源、原材料基地。从国家的整体利益考虑,中西部地区在地区分工体系中将继续维持其作为国家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地位。特别是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为克服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对工业化进程的制约,适应市场需求,以及由以轻工业为主的消费结构向以重工业为基础的消费结构为转移的要求,我国经济增长的重心将再次向重化工业转移,特别是重型基础产业将成为发展重点。因此,中西部作为矿产资源富集地和老能源、原材料基地,将由于能成为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最佳结合点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但考虑到资源性产业对当地经济带动作用较弱,且在资源产品价格尚未完全理顺的情况下,其比较利益较低的实际情况,国家将适当延长其产业链,增加产品加工深度,提高分工层次,减少中西部地区的利益外流,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5.符合我国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首先,为使我国东部地区发展高科技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高度化,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国家将通过政策和投资诱导东部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并鼓励中西部地区利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实施东西联合,使中西部地区得以构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成长机制。其次,鉴于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国家将在实施扶贫攻坚计划中坚持开发式扶贫,把有助于直接解决群众温饱的种植业、养殖业和以当地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同时还将在集中连片的重点贫困地区安排大型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并组织东部发达省市开展对口帮扶。这将对资源省份的结构调整产生很大的影响作用。可见,资源省份发展资源产品的精深加工,既符合自身产业结构的升级,也符合东部地区产业的高度化,这是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优势互补、加强合作的前景和共同利益所在。

6.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市场配置资源的要求。市场经济要求必须由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发生基础性作用。国家为保证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而适当通过计划手段配置一部分资源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继续用行政方式大量调配使用资源省份的资源,这无疑是用牺牲一部分地区的利益来保证另一些地区的发展,这对资源省份的发展和缩小地区差距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省份的资源,使资源省份从中获得加快发展的活力。事实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加强,中西部与东部原有的垂直分工体系受到了极大冲击,以市场为主导的区域分工格局正在形成,市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日益明显,资源的跨省区流动也正在按市场规律有序地进行。这为资源省份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提供了极好的市场条件。

总之,改变过去纯原材料输出型的发展模式,以资源产品精深加工为导向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新经济增长点的培植,是资源省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选择,不仅具有必然性,而且具有现实可能性。

资源省份加快这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着诸多有利条件。例如,十多年来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国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正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资源省份急于依托资源优势摆脱经济滞后状况,获得跳跃式发展的强烈愿望,并在发展战略选择上开始重视对资源产品进行就地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等等。但是,还必须看到,资源省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面临着一系列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更为粗放,“三高”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与“三低”即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状况比较突出;技术落后,人才缺乏,人的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经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市场发育迟缓;以原材料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刚性对结构调整的刺激缺乏反应机制;基础薄弱,资金匮乏;基础设施滞后,投资环境较差,加上区位条件的影响,吸引外资的能力不强,等等。可见,资源省份要实现结构上的战略调整,立足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困难不少,任务十分艰巨。但是,只要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并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资源省份就一定能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四、资源省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取向

围绕以资源优势为依托,通过发展资源产品的精深加工培植新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一基本思路,资源省份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1.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资源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是要确立新的资源价值观,树立资源资产观念。资源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所有的自然资源包括未经人类劳动参与、尚未进入交易的自然资源都是有价值的,在人类开发利用之前,它们就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存在,就具备了创造社会财富的价值。这种资源价值观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资源无价的观念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还根深蒂固。因此,必须确立新的资源价值观,树立资源资产观念,建立资源产权制度,将资源转换与补偿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二是要按照《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资源管理制度,包括资源产权有偿取得和依法转让制度、矿业权流转制度、资源开发利用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的执法监督制度,从而把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利益分配关系纳入规范管理的轨道。

三是按照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要求,积极培育和完善资源市场,建立矿产等资源资产化经营管理机制,通过强化管理,处理好资源的所有权与开发权之间的关系,把资源的所有权与发展当地经济统一起来,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全面提高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深化价格改革,推进资源价格合理化。

我国长期实行的“原料低价,资源无价”,造成价格严重扭曲,给资源省份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危害性。经济增长若以资源过度耗损为代价,各产业或企业的成本就会远远小于含有其应付出资源代价的成本即社会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生产中对节约资源的设施和技术投资往往要大于原材料或能源的成本投入,企业节约使用资源的动力就不足。这是资源产品生产长期处于困境的重要原因。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逐步放开,但由于控制物价的需要以及资源供给系统和资源加工系统之间的旧分工格局的惯性作用,资源产品价格一直处于低位状态。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推进资源产品价格的合理化,才能维护资源产品生产者的正当利益,有力地促进资源的节约开发和利用,促进资源省份吸引国内外资金加快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改革资源产品价格,一是要真正形成市场配置资源,资源的供求及其市场竞争形成资源产品价格的机制;二是必然按照有关法规,保证资源的有偿使用,依法征收资源补偿费;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逐步提高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使之与发达地区生产的产品等价交换,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激发起中西部广大地区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这是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地区均衡发展的重要政策举措。

由于原材料价格弹性小和物价管制的需要,资源价格改革对资源省份经济振兴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解决资源问题的关键在于走资源集约化经营道路。就是说,价格的改变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资源利用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如果单纯利用价格杠杆则可能刺激矿业规模的扩大,推动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以低水平的资源开发利用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资源省份决不能只寄希望于提高资源产品的价格以增加其相对利益,而必须在如何开发利用资源上去调整发展战略,发展资源产品的精深加工,才能使自己成为资源优势的受益者。

3.以拓展资源产品深加工为导向,加大资源省份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促进其经济结构的优化。

如前所述,资源省份是发展潜力很大的待开发地区,区域内资源丰富,各具特色。但是,现阶段资源省份的经济结构层次低,其能源、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产值之比,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为了加快这些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资源产品精深加工工业,走“开发——加工——贸易”一条龙的路子,以增强整体经济实力。

一是建议国家对资源省份的资源开发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在投资和政策上给予倾斜,改变过去资源东运加工的方式,而实行就地加工转化增值,促进优势产业群体的形成。一方面应改变中央企业对矿产等资源直接管理、垄断开发和经营的方式,实行国家所有,统一管理,中央和地方共同开发和经营,提高资源产地开发、经营的参与程度。另一方面,国家应避免过去只重视在资源产地搞开发的倾向,在资源开发地配套安排一些加工项目,提高资源产地产品加工深度。

二是资源省份自己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围绕“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开展基建和技改,即在基建上多上一些精深加工项目,少上一点原材料项目;技改上应围绕现有的加工工业进行,同时根据发展精深加工的需要,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政府应把着力点放在这些方面,从导向上突出精深加工的推进和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形成有规模、上档次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培养和发展资源开发型的以优势产品为龙头的大型企业集团。

三是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鉴于资源省份资金少、技术落后,完全靠自身力量难以尽快发展精深加工项目,因此,必须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多成份、多形式地发展一批资源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同时,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促使东部地区的加工企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东部及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4.在资源省份建立重点资源和产业开发区。

近十几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并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得益于“特区效应”和一系列优惠发展政策。应该说,这种成功的经验也可运用于中西部地区。因此,采取一些超常规的政策措施来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建议国家根据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相结合的原则,在资源省份选择几个资源富集、工业配套条件好、有可能成为当地经济增长中心或新增长点,并能带动周围地区发展的区域,建立重点资源和产业开发区,实行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诸如:在资源开发型项目上,给予这类开发区以更大的审批权限;在投资上,除国家加大投资力度外,对资源开发型项目所需资金允许开发区在国家规定的额度范围内发行债券或股票;在利用外资上,扩大其自主权,允许采取多种方式扩大利用外资的范围和规模;在税收上,减免对资源精深加工所需进口设备的关税。同时,鼓励其建立更加灵活的投资受益机制,鼓励各方联合开发资源、兴办基础设施,鼓励建立和发展资源开发型的以优势产品为龙头的大型企业集团,等等。这样的重点资源和产业开发区一定能对资源省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的加快发展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5.加大力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当前正在推进的“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即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资源省份的改革相对滞后,市场发育缓慢,市场机制尚未在资源配置中发生基础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市场机制,这是资源省份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资源产品精深加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

6.加强管理,运用科学技术节约使用资源,保护环境。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加上能源、原材料生产价低利薄,一些企业、一些地区对矿产等资源采富弃贫,甚至乱采滥挖,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对我们这样的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来说,这种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而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通过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治理环境污染,使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此外,资源省份要通过开发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必须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才能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再变成商品优势,最后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不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标签:;  ;  ;  ;  ;  ;  ;  

资源开发与资源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