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建设如何集约利用土地的研究论文_吕永权

生态城市建设如何集约利用土地的研究论文_吕永权

石家庄市鹿泉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河北石家庄 050200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一些粗放、掠夺性质的土地利用方式不断产生。此类土地利用方式不仅容易破坏生态环境,还将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用地紧张、土地利用率低下的问题,严重影响城市功能的发挥。如今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开始实施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举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生态城市建设两者本身是辨证统一的存在,其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核心内容。为此,本文基于生态建设视角,探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举措,进行简要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建设;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引言

土地资源非常重要,是全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类资源,如今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增长对于土地资源的重视程度持续攀升。因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非常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社会经济促使城市化不断推进,相应的城市人口规模持续壮大,城市内的产业类型趋于密集化,因此城市的用地需求不断增长。然而,在城市化迅猛推进的背后,因为有效的城市土地管理政策明显匮乏,直接致使绝大多数土地资源呈现出粗放式利用的状态,由此导致城市生态发展趋于恶化。为此,生态建设理念开始推行,这就必须处理好生态城市建设和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关系,才能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

一、当前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农业用地的生态影响

在当前的农业用地所造成的的生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农用地转用,通常农用地转用将直接减少土地植被覆盖率,影响生物发展多样性及土地利用结构,最终致使土地生态机能下降。(2)草地、森林用地的生态影响,草地、森林的作用非常明显,能够有效改善水质与空气质量水平,也是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象征。因此草地森林用地的破坏和不良应用,将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的影响。(3)土地开发整治的生态影响,通常土地开发整治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改善土壤,防治水土流失及风沙情况。然而如果不考虑生态环境的土地开发,将直接产生上述的恶劣环境问题。

(二)建设用地的生态影响

建设用地的生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基础设施的生态影响,主要是指像水利工程、道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当,容易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甚至破坏生物多样性平衡。(2)城市建设的生态影响,城市建设的生态影响重大体现在水、大气及声环境方面。(3)工矿用地的生态影响,具体指矿产资源用地,一般划分为露天开采和低下开采两种。其中露天开采容易破坏生物栖息地,甚至占用土地。而地下开采则主要容易引发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支撑缺空,进而由此引发塌陷变形及土地破坏的问题。

(三)重大生态建设的生态影响

一般重大生态建筑具体是指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及退耕还林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等。此类项目建设将很容易提高生态环境的品质与质量水平,从而由此创造出优美健康得环境。而如果此类重大生态建设项目规划不足,未结合客观规律实施,将由此引发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防护林建设只种不养,将导致林地最终无法形成,甚至因挖坑破土引发水土流失。整体而言,即是要求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应当尊重生态规律,尽可能的避免生态破坏,由此才能切实保障生态平衡。

二、生态建设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分析

(一)建设用地布局松散粗放

近几年,我国部分地区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明星粗放,使用效率较为底下,一些面积土地投入强度明显偏低。因而由此导致城市建设的居民点分散,布局一篇混乱,不但直接造成土地的浪费,同时在此基础上增大了基础设施投资成本。也有一些旧城区内的工业企业开始老化,城市郊区农村开始逐渐并入城区当中,并由此形成“城中村”用地模式,最终导致城镇部分用地趋于粗放松散化。甚至有些地区存在开发项目长期闲置,产生征而不建、征而不管、征而不拆的情况。同时一些违法用地行为将对良田造成严重破坏,甚至直接改变土地本身用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土地观念滞后激励约束机制缺失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深度贯彻落实土地法律相关政策,要求应当在此基础上强化相应的土地管理举措,积极开展土地集约利用方法与手段。然而多数地区本身由于激励及约束机制的缺失,最终导致各级领导在维持当地经济稳健增长上面临巨大压力,难以正确和有效处理经济用地和土地资源集约利用间的关系。只有采取片面的理解和认识才是实际发展的硬道理,部分地区在财政压力及政绩驱动之下,衍生出以地生财的观念,直接将土地资源当作改善城市形象的经济来源,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大量出让,最终由此引发土地规划的盲目扩张。目前主要是一些基层干部及群众在土地集约利用方面明显不足,耕地保护不强,存在普遍的乱用、乱建和乱占的情况。

(三)土地市场机制欠完善

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无序扩展,直接致使土地的粗放化使用,相应的市场机制并未有效发挥出土地资源配置的应有作用,其中土地取得成本过低是导致此类情况的主要原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较低的征地补偿标准,结合国家土地管理法规定,征地的补偿标准需严格依照倍数法加以界定,由此才能有效反映真实价值。但在实际操作当中,通常容易由此引发诸多矛盾,最终导致受征地农民切身利益难以获得保障,尤其在不同价格的基础设施项目征地当中体现得尤其明显。(2)供地机制与财税体制欠完善,以往供地政策的更多实施价格多轨机制,像一些经营类的用地大都实施招标拍卖挂牌的形式进行竞价处理。而实施分税制改革后,土地直接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源头,土地收益更是给城市扩张带来大量的间接收益。然而这种模式容易对土地的利用价值产生浪费,呈现出一系列违法违规使用及重复建设的一系列情况。

三、生态建设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策略

(一)充分发挥土地资源配置有效性

近年来。我国各地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针对旧城区的改造直接从某种程度提升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因此针对城市文化保护、生态建设与土地集约利用成为城市建设发展所需协调的主要内容。就以当前大多数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市中心空心化”为例,为了预防空心化问题,就需要由此采取市场调控和居民回撤的全新运作机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同时需要高度重视拆迁补偿衍生的问题,要求应当制定出真正利于城市居民拆迁安置政策的推行和实施举措。具体可在城中引入企业管理制度,以组建股份公司的形式来将集体资产股份量化至个人,以此保障城中居民合法权益,同时可对一些失地居民展开专业技术职业培训,对其自主创业实施引导,也可将其失业、医疗、养老保险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以此保证城市建设与改造工作的推进。

(二)高度重视土地开发与整理

重点集中在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方面,主要是为了保障耕地的有效补充,应在此基础上稳定相应的耕地面积,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水平,从而实现耕地质量改善当地农业基础设施配置。这本身是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不断促进国土整治,切实维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而对于未开发利用的土地整理,需注意以下方面内容:(1)针对零散分布的荒草地实施综合开发整理,将其转变为耕地形式;(2)针对新修河堤工程的堤外滩涂地与灾毁耕地的开发利用需将其转变为优质高产耕地;(3)需要将其中部分荒草地逐渐发展演变为林地。

(三)促进城市生态规划规范土地市场

重点在于对城市的生态规划,要求通过生态适宜性分析,来寻求与自然生态相协调、资源潜力相适应的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路径。当前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主要是可持续的城市空间规划,同时寻求可持续城市生态关系调控。其中可持续空间规划也即是指土地生态规划,而城市的土地生态规划是基于生态适宜度分析来实现,具体要求结合相应政策、法规及技术、经济可行性等进行用地范围、位置及面积的划分。然后需结合产业内容进行方案的调整与选定,优化产业布局,在此基础上实施科学合理有效的产业布局,尽可能避免因土地利用不适宜或布局不合理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具体需要做好对城市社会、经济及环境的调查,采用模拟、评价方式,由此找出其中关键因子,进而不断调整其中系统结构关系。

参考文献

[1]高艳丽,强君.山西省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J].华北国土资源,2018(06):78-82.

[2]耿冰瑾,郑建乐,付志鹏,葛伟.中小城镇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研究——以工业用地集约节约化利用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9):276-277.

[3]朱永明,李葛,张慧,赵丽.生态宜居视角下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土壤通报,2018,49(03):525-530.

论文作者:吕永权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4

标签:;  ;  ;  ;  ;  ;  ;  ;  

生态城市建设如何集约利用土地的研究论文_吕永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