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建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81)
【摘要】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活性和动脉硬化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于我院诊疗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血小板活性指标及动脉硬化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各项血小板活性指标、各项动脉硬化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采取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能够提升治疗效果,值得应用。
【关键词】脑梗死;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0-0126-01
脑梗死也称为缺血性卒中,是临床中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此症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而其病理基础往往在于高黏血症、血小板增多症以及动脉硬化等[1],此症发生后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了研究此症有效的治疗方法,此次研究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于我院诊疗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疗效进行研究,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于我院诊疗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57~74岁,均龄(63.82±2.74)岁。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59~75岁,均龄(63.87±2.76)岁。两组于一般资料对比未形成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主要包括吸氧、改善微循环、预防脑水肿以及扩容等。观察组以此为基础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国药准字H20123115,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75mg/d,1次/d;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44021505,汕头金石制药总厂有限公司生产),100mg/d,1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
此次研究选择的观察指标为临床疗效、血小板活性指标、各项动脉硬化指标。临床疗效包括显效、有效和无效,总体有效率为显效例数与有效例数之和除以总例数[2];血小板活性指标包括全血黏度、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抑制率以及红细胞沉降率;动脉硬化指标主要包括磷脂酸、脂联素、IMT以及斑块数量。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在数据统计方面使用的软件版本为SPSS20.0,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显性差异出现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的总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脑梗死患者发病后会导致其血小板活性升高,特别是并发动脉硬化患者,血小板活性会更高,这一点已在临床研究中得以证实,所以在临床治疗脑梗死多通过血小板拮抗剂治疗,且通过抗血小板拮抗剂还能够对动脉硬化发挥抑制作用[3]。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均属于临床中抗血小板聚集的药品,其中,氯吡格雷属于噻氯匹啶的衍生物,能选择对血小板P2Y12受体和ADP之间的结合进行作用,使结合中断,在对血小板聚集发挥抑制作用方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阿司匹林则能够使血小板之中包含的血栓素A2的总含量得到降低[4],从而使血小板的活化得到抑制,两种药物联合使用能够发挥良好的疗效。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通过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其总体有效率、血小板活性各指标、动脉硬化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能够有效治疗脑梗死,有效抑制血小板活性,使患者的动脉硬化得到有效改善。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采取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能够提升治疗效果,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绵富,叶晓菲,陈忠武.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脑梗死伴脑血管狭窄患者血小板活性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163-165.
[2]亓慧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聚集状态的研究[J].河北医学,2017,23(3):374-377.
[3]刘素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7(20):3768-3769.
[4]姚淅浦.脑梗死急性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9):179-180.
论文作者:马健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6
标签:血小板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格雷论文; 动脉硬化论文; 活性论文; 脑梗死论文; 疗效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