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卢梭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逻辑关系_柏拉图论文

论卢梭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逻辑关系_柏拉图论文

论卢梭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逻辑关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卢梭论文,柏拉图论文,逻辑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虽然柏拉图(前427-前347)和卢梭(1712-1778)生活的年代相隔甚远,可是他们的思想并没有因为时空而阻隔,反之他们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共通性。众所周知,人们的思想有一种传承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卢梭教育思想主要之处在于对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继承;而是在于卢梭在吸收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根据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发展了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形成了为后人称赞和学习的教育思想。

一、卢梭教育思想对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继承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每一个时代的教育思想既有文化历史的积淀,又体现了时代性,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卢梭教育思想对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传承,体现了文化思想的历史积淀性。具体而言,这种传承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教育目的的一致性: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新人

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没落时期,当时不仅政局动荡,而且疫疠流行,整个城邦危机四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柏拉图企图通过以强力治乱。但是他的强力治乱并不是急剧式地暴力革命,而是要通过建立一个由执政者、卫国者和生产者组成的等级森严的“理想国”而实现。执政者是神用金子创造的,即哲学家,具有最高的美德——智慧,能透过变化无常的现象世界洞悉理念世界,从而掌握永恒的真理,最适合于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卫国者是神用银子造的,被赋予勇敢的美德,主要职责是防御敌人,保卫国家。而生产者是神用铜铁造出来的,具有节制的美德,适应于生产物质财富。这三个等级的划分是天生的,每个等级的人不可僭越各自的等级。无论是少数的执政者还是人数稍多的卫国者,他们的培养都必须要依靠教育。这里我们或许会误认为,柏拉图推行的是平民化教育。非也,因为他没有把人数众多的生产者和奴隶列入被教育的对象。柏拉图追求的是“理想国”的公民能够各司其职、各安其分,从而实现“理想国”的和谐发展。他说:“我们必须劝导护卫者及其辅助者,竭力尽责,做好自己的工作。也劝导其他的人,大家和他们一样。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将得到非常和谐的发展。”①柏拉图推行的这种精英式的教育最为核心的是培养哲学王。他曾经说过:“当初我对于政治雄心勃勃,但一再考虑看到政局混乱,我彷徨四顾,莫知所措,我反复思之,唯有大声疾呼,推崇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地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灾祸总是无法避免的。”②具备最高智慧兼顾公正、勇敢、节制品质的哲学王是柏拉图教育所塑造的“理想国”发展的新人。培养勇敢的武士,虽也是教育的目的,但其地位不能与前者相提并论。

18世纪的法国仍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扩张性要求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掌握政权。历史证明,任何一场革命的爆发必然伴有思想解放作为前奏。百科全书派是法国思想启蒙运动的代表,其中卢梭是百科全书派诸多代表的典型。卢梭在他的《爱弥儿》巨著中,试图在社会批判和道德批判的前提下,以感觉经验论为理论基础,以大自然和人的天然本性为良师,实施一种崭新的教育方案,以期培养出能够摆脱社会各种偏见和精神桎梏的“新人”,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正如他所说:“爱弥儿并不是一个奔逐荒野的野蛮人,他是一个要在城市中居住的野蛮人。他必须懂得怎样在城市中满足他的需要,怎样利用它的居民,怎样才能同他们一起生活,虽然他不像他们那样生活。”③

柏拉图塑造的哲学王、卢梭塑造的理性王国的新人,表面上看起来不一致,其实不然。因为他们都是针对当时动乱的社会,为了实现社会的稳定而采取的积极的对策,围绕他们的解决方案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人,即教育所培养人的归宿是一致的。换言之,哲学王和理性王国的新人在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他们都是为所设想的“新社会”的发展而培育出的“新一代”。阶级社会,每一个人都归属于相应的阶级。他们培养的哲学王和理性王国的新人,是新兴阶级的代言人。因此,从阶级属性角度而言,他们内在的精神实质是同一的。

(二)教学原则的一致性:主张对受教育者因材施教

虽然柏拉图和卢梭并没有像孔子那样,对于“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详细的阐述,但是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这突出体现在他们的分阶段教学的思想中。

柏拉图主张按照受教育者的年龄,对他们进行分阶段的教学。儿童阶段,文艺教育最为紧要。他所说的文艺教育主要是故事、诗歌和音乐教育。“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他的心灵的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④音乐教育之后,年轻人应该接受体育锻炼。“体育方面,我们的护卫者也必须从童年起就接受严格的训练以至一生。”⑤青年阶段,青年人必学“四艺”即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种自由艺术”。这些科目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实用,比如学习算术是为了“调兵列阵”,计算船只所必需。这个阶段的教育主要是为了把大多数青年培养成合格的武士。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对于年满20岁的青年,要进行一次筛选。智力平庸者要离开学校,编入军队,终生服役;少数素质高的青年继续留在学校,接受再深造,直至30岁。这十年的学习,主要是学习哲学,也学“四艺”。这时“四艺”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发展思维。这五门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为了研究“它们相互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和事物本质的关系。”⑥30岁时再进行第二次选拔,极少数被选出的优秀者继续学习五年的哲学,直到35岁,然后担任国家的重要职务。其中只有极个别人才能通过第三次选拔,他再经过15年的锻炼,50岁时才能达到智慧与道德的圆满,也即柏拉图所说的“哲学王”诞生了。从儿童阶段到中年阶段的教育,每一个阶段都体现了柏拉图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征施以不同的教育,其施教的内容、方法各异。

卢梭根据儿童身心成长的自然节律来因材施教。卢梭宣称:“生活,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要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上。”⑦他把理想中的“自然人”的教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按照年龄对受教育者进行不同的教育。第一阶段幼儿期,对两岁以前的婴儿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第二阶段儿童期,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阶段少年期,十二岁至十五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第四阶段青年期,十五岁至二十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和爱情教育。这四个时期的教育,是根据自然教育的规律而制定的。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⑧可见,对于教育问题,卢梭反对僭越的思想,主张按自然的永恒法则,遵循自然和按照自然秩序进行教育。可见,柏拉图对于“哲学王”的塑造、卢梭对于“爱弥儿”的培养,他们每一个阶段的教育,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们的因材施教原则。

(三)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对受教育者进行“德、智、体、美、劳”教育

柏拉图和卢梭在他们的代表作中都提及以下五个方面的教育,只是他们对于受教育者在这五个方面教育的顺序不一致。因为他们在受教育者学习美育与体育谁先谁后的问题上,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柏拉图认为受教育者要先接受美育的熏陶,而卢梭则认为先要锻炼强健的体魄。

柏拉图主张受教育者接受五个方面教育的顺序是:美育、体育、劳动教育、智育和德育。柏拉图主张,从小对儿童进行美学教育,即学习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乐曲能够使人精神和谐,在优美的乐曲熏陶下可以使人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体育能够增强体质,塑造良好的身体胚子。对受教育者进行劳动教育,主要是对农、工、商劳动者的培养。哲学王是智慧与道德完满的化身,他能够看见最高的“善”的理念。既然哲学王是柏拉图教育的最高目的,那么对于智育和德育的追求则是他对受教育者教育的核心内容。

而卢梭则对受教育者教育的顺序是: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智育和德育。卢梭主张从小把儿童放入大自然中去,他说:“大自然是有增强孩子身体和使之成长的办法的。”⑨他认为,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在大自然中儿童能接受最好的锻炼,也能够锻炼出健康的体格。对儿童施以美育,主要是在感官教育的阶段。但是他对受教育者实行美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熏陶他的心灵从而形成美感,而是为了锻炼他的听觉。“既然声音在发音体中能引起可以感觉出来的颤动,那么,经过训练的触觉为什么不能像它代替视觉那样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听觉呢?当我们把一只手放在小提琴上时,我们就可以无须眼睛和耳朵的帮助,单凭音箱的颤震就能分辨它发的是低音还是高音,是由高音弦发出的还是低音弦发出的还是由基音弦发出的。”⑩对于劳动教育的论述穿插在感官教育阶段。卢梭对智育和德育的论述也是重点。因为他所培养的人是为了适应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要成为适应新社会发展的人,首要的是学好知识,才能在变化的世界中有所作为;其次是踏入社会之后,要学习德育。因为它是处理人际关系,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调节的一个重要纽带。关于爱情教育卢梭虽也有论述,但主要是为了阐发他对于女子教育的看法。其目的都是围绕着爱弥儿发展的需要而展开的论述。归根结底,是为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而服务的。

通过教育顺序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他们都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反对单方面的教育,企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都把智育和德育摆在教育的核心地位。今天我们实施的教育,也是这一思想的缩影。

(四)教育主体的一致性:认为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启发而非灌输

柏拉图说:“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11)他又说:“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力。”(12)可见,柏拉图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为了启发学生灵魂中本来就存在的知识,而并非把外在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内心中去。

与柏拉图相比,卢梭对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作用作了更详细的论述。卢梭说:“你每向他们的头脑中过早地灌输一次教育,就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种下了一个罪恶的根。”(13)“不要对你的学生进行任何种类的口头训练,应该使他们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也不要对他们施加任何种类的惩罚,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他们错在什么地方;也不要叫他们请求你的宽恕,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他们冒犯了你。”(14)卢梭对学生的教育思想处处都体现了应按照自然主义原则去教育学生,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诱导、启发而非灌输。

综上,柏拉图和卢梭都反对传统教育中教师处于中心主导地位,而主张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起着一个引路人的作用。在这点上,卢梭和柏拉图不谋而合。

(五)教育对象的一致性:倡导对女性进行教育

柏拉图主张对女子进行教育,教育她们音乐、体操和军事训练。在动荡的时代,女子不应该成为一种弱势群体,也应该像英勇的男士兵那样能够参加战役。他虽然承认男女有不同的禀赋,但并不歧视女性。他说:“禀赋的同异,绝不是绝对的,无限制的,而只是关联到行业的同异。例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都有医疗的本领,就有同样的禀赋。”(15)柏拉图打破传统的教育对象,把教育对象的范围扩大到女性教育。柏拉图之所以主张对女子教育,是为了他所构建的“理想国”服务的,女子也要承担与男子一样的重担,即为了实现一个“善”的新城邦而共同努力。

虽然在卢梭的教育著作中,虚构了一位男性的受教育者——爱弥儿,但这并不是说他不重视对女子进行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论述了对女子如何进行教育。但是女子在他的眼中,似乎一切都是围绕着男子而服务的。他说:“首先要母亲的身体好,孩子的身体才能好;首先要女人关心,男子才能受到幼年时期的教育;而且,他将来有怎样的脾气、欲念、爱好,甚至幸福还是不幸福,都有赖于妇女。所以妇女们所受的种种教育,和男人都是有关系的。使男人感到喜悦,对他们有所帮助,得到他们的爱和尊重,在幼年时期抚养他们,在壮年时期关心他们,对他们进谏忠言和给予安慰,使他们的生活很有乐趣,所有这些,在任何时候都是妇女们的天职,我们应当从她们小时候起就教育她们。”(16)可见,他对女子的教育主要是围绕着男性的发展,围绕着人类种的延续而开展的。

虽然柏拉图和卢梭都主张对女性进行教育,但是通过他们对女性教育的内容可以看出,他们的这一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柏拉图那个时代正逢战乱时期,全民皆兵,女子作为“理想国”的臣民也不能拖后腿,也要具备一些军事本领。卢梭正赶上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但他对女子进行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战争的需要,而是为了把她们培养成适合男子发展的需要。“按照自然的秩序来看,妇女也是应当服从男子的。”(17)综上所述,以上五个方面体现了卢梭教育思想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一致性或共通点,换个角度而言,这五个方面体现了卢梭教育思想对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传承。二、卢梭教育思想对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个伟大思想的闪光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以往思想的继承,而在于它能够顺应时代要求,创造出比以往思想更突出的地方。这也是这个新思想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卢梭教育思想与柏拉图教育思想相比,其发展具体表现在下述四个方面:

(一)卢梭扬弃了柏拉图教育方法的抽象思辨性,主张具体直观的自然主义教育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于他所设想的城邦公民进行教育,不仅阐明了应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进行分类教学,而且对于课程的设置也有一个大体的论述。诸如,他认为青年必须学习五门功课:算术和算学、几何学、立体几何学、天文学及哲学。这五门学科中,通过哲学的学习,人们能够弄清楚前四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亲缘关系。即便如此,柏拉图对于教育的阐述仍带有很大的抽象思辨性。因为他采取的教育方法——回忆说,带有很大的抽象思辨性。“灵魂对理念的回忆,分为突发与渐进两种形式。突发形式表现为疯狂,那是一种忘我的直观状态,当灵魂看到尘世的美,便回忆起真正的美,它感到翅膀正在生长并且急欲展翅高飞,把下方的一切置之度外,全然不顾,于是被世人认作疯狂。其实这是最高级的最佳状态,爱美的人才有这种疯狂,便被叫做钟爱者,渐近形式表现为理性的进展。它的步骤是这样的:从显而易见的美开始,继而为了最高的美而上升,就像在梯子的阶上一样,从一进到二,从二进到所有美的形体,从美的身体到美的制度,从美的制度到美的学问,最后从学问到那只研究美自身的科学,最终知道美的本质。”(18)

而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方法则更易被我们所接受。“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19)卢梭认为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师,我们的心灵是一块“白板”,我们在上面所绘制的一切图案都在自然界中有其原型或“模特儿”。我们只能照着房子画房子,照着树木画树木,照着人画人。通过对外界物体的反复观察,我们就能够把所感觉到物体的形象真实地印在心中,从而形成对它的正确认识。卢梭认为,人的教育主要来源于三方面,自然、人和事物。这三个方面的教育配合一致,才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自然教育,主要是担当发展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任务;人的教育,主要是引导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事物的教育,主要是我们从影响我们身边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

自然主义教育方法与回忆说相比,前者更具体、直观。因为他所说的“自然”指向人的现实生活,受教育者都能够直观感受得到。并且卢梭在引导爱弥儿接受知识的时候,更多地是侧重在举例中使他明白道理,设置具体的可以感知的情境学习知识。并不像柏拉图那样把人类的知识指向人的灵魂,即指向人都不能证明其是否存在的精神。

(二)卢梭发展了对女子进行教育的思想

柏拉图主张女子与男子一样接受平等教育,因为在能力上女子并不低于男子,凡是男子能做的事情女子都可以做,只是女子体质弱一点而已。换言之,他主张男女接受教育的内容是相同的。在这点上,卢梭则与柏拉图的观点相左。卢梭认为:“男人和女人所受的教育必须有所不同。因为男人和女人在体格和性情上不是而且也不应当是完全相同的。”(20)虽然卢梭只是从生理方面分析出应对男女进行不同的教育,他并没有在实践上实现男女不同的教育。但是这一思想对西方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后来,在西方世界出现了专门的女子学校。卢梭主张对女子进行教育,也体现了他对当时那个时代,女子没有受到尊重,没有充分发挥妇女作用的有力控诉。他说:“可惜在现今这个时代,妇女们有力的影响已经丧失,她们的话男人已不再听从,这是多么可悲的时代!这真是堕落到了极点。”(21)

(三)卢梭丰富和发展了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途径

卢梭认为,“教育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22)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卢梭认为知识的来源有三,一是自然,二是人(教师),三是经验。而柏拉图认为知识的来源在于回忆灵魂里已经存在的知识,他认为,我们的灵魂是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那时它追随神,无视我们现在称作存在的东西,只昂首于真正的存在,所以它对理念领域有所关照,具备一切知识。但是后来灵魂附着于躯体之后,由于受到躯体的干扰和污染,因此而遗忘了一切。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灵魂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东西。因此,他指出:回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

柏拉图把知识的来源归结于对灵魂内在知识的回忆,这种认识方法实际是苏格拉底“知识助产术”的发展,虽然它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也有很大的消极作用,容易误导人们走向神秘主义。而卢梭的知识来源的三个方面则可以克服这种局限性,因为他把人们对知识的来源从天国拉回了人间,指向了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现实经验世界即自然、教师和周围的事物。

(四)卢梭在教学方法和教师要求方面发展了柏拉图的相关思想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思辨性的对话中,在他的著作中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方面的论述较分散。他在教学方法方面,最突出的方法就是回忆说和启发式的诱导法。关于教学艺术方面,分散地体现在他的思辨性的对话中。而卢梭则不同,在爱弥儿的教育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他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教学方法众多,譬如:磨炼的方法、直观教育法、自由主义训练方法和实践教育方法。卢梭认为,在儿童时期,不可急急忙忙灌输书本知识,而是使儿童离开折磨他的书本,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度过童年,即实践的教育方法。因为这个时期最适合于儿童学习的不是书本,而是他的周围事物。为了远离城市的不良风俗,儿童应到乡村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接受自然的教育。这体现了卢梭对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磨炼的方法。“我们只主张我们的学生从实践中去学习,我们宁可让他们为人忠厚而不愿他们有一肚子的学问。”(23)这体现了他实践的教育方法。

在《爱弥儿》中,卢梭对于教师的要求的论述也很多。要成为一位好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方面的要求。首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这是成为一位好教师的基础。其次,教师必须具备耐心谨慎的品质。因为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告诉他真理是什么,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为了更好地教育他,就不能匆匆忙忙地纠正他的错误。再次,教师必须谨言慎行。“大自然把这个世界造成了人类的第三天堂,你在这个世界上要当心,不要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就充当了引诱的魔鬼。你既然不能防止一个孩子在外面学别人的样了,所以就必须集中精力把那些样子按适合于孩子的形象印在他的心中。”(24)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且要爱你的学生。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可以避免传统教学中把受教育者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卢梭说:“你不要光是布施,而必须同时以仁爱之心待人。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够解除别人的痛苦:你爱别人,别人就会爱你。”(25)这一思想为后人处理好师生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的确,他与爱弥儿的关系为我们树立了师生关系的典范。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正如他所说:“你待他情同手足,他对你就会亲如父子。”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也是建立在相互关爱的基础之上的。

卢梭教育思想是集柏拉图教育思想之大成,既有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共通性,又能够超越柏拉图的局限性,发展并创造性地形成新颖的教育思想。这也是本文所要揭示的卢梭教育思想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逻辑关联。

注释:

①④⑤⑥(12)(15)(17)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8月版,134页、108页、111页、305页、277页、185页、614页、23页.

②转引自柏拉图:《书札》(第七卷).

③⑦⑧⑨⑩(11)(13)(14)(19)(22)(23)(24)(25)卢梭:《爱弥儿》(上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1月版279页、13页、91页、83页、171页、91页、93页、94页、7页、111页、19页、99页.

(16)(20)(21) 卢梭:《爱弥儿》(下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1月版539页、536页、583页.

(18) 参见《古希腊哲学》,第270-280页.

标签:;  ;  ;  ;  ;  

论卢梭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逻辑关系_柏拉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