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市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市论文,调查报告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课程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调查表明,上海当前的职教课程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改革是必然的要求;能力本位课程基本上得到广大职教实践工作者的认可,是改革的方向。
一、问题的提出
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级各类职业技术人才的规格要求的变化,推动了上海市职教课程改革的进程。职教课程改革首先面临的问题,便是采取什么样课程模式的问题。所谓职教课程模式,便是基于一定的职教课程观,对职教课程内容和进程安排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定组合形式。我国传统的职教课程模式为以单科分段式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但是近年来,上海已有不少职校进行了突破传统职教课程模式的改革试验,取得了一些经验。从当前国际上职教的发展来看,职教课强调能力为本,课程模式多元化,这已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因此,本调查基于如下假说:
1、传统的职教课程模式存在不少问题,满意度较低,需要改革。
2、三类职校(指职业高中、技校、中专)的课程可以打破界限,但具体模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
3、能力本位的职教课程理论已为广大职教实践工作者所了解和接受,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是改革的方向。
4、推行能力本位的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仍然不少。
围绕着上述假说,我们着重调查如下的问题:
1、当前职教课程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2、三类职教的课程模式是否应有差别?
3、职教实践工作者对能力本位课程的了解与认识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4、若实施能力的本位课程会面临哪些主要困难?
本调查旨在较全面地了解上海市职教实践工作者对于课程模式有关问题的看法和意见,为上海市职教课程改革的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邮寄问卷调查法。问卷的发出日期为1996年12月18日,问卷回收的截止日期(以邮戳日期为准)为1996年12月27日。
调查对象的总体为上海市职高、技校和中专的学校领导人与普通教师。我们根据学校的类型(职高、技校或中专)、学校所在的地区(市区或郊县)的不同,并协调考虑到各种专业的代表性,抽样选取了共196所职校的学校领导人与普通教师为调查对象。学校领导人定义为各校正副校长、书记,以及教导主任;普通教师定义为除学校领导人之外的其他教师。当时共发出问卷588份。
此次调查所使用的问卷为本课题组所编制。但是,为了提高邮寄问卷的回收率,我们取得了上海市职教课改办公室的配合,问卷的前言,是以“上海市职教课改办公室”的名义撰写的,并盖有该办公室的印章。在前言中,说明了本次调查的目的和重要性,回答问卷的方法、问卷回收的日期、问卷返回的地址,并保证本问卷调查采取匿名的原则。全部问卷的题目格式,均为封闭性选择回答型。问卷的题目,是把所要调查的问题细化而产生的。
对于回收的问卷,我们借助计算机的SPSS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主要进行的是两项统计工作,一是对每道题各选择项的回答频度与百分比进行计算;二是根据被试的身份(学校领导人或普通教师)、被试所属学校的类属(职高、技校或中专),分别与每道题的回答情况作X[2]统计检验,以判定它们之间是否具有依从关系。
三、调查结果
如前所述,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88份,但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仅为350份,回收率为60%。从所回收的问卷来看,答卷人中有139位为学校领导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39.7%;答卷人为普通教师的有207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59.1%;另有4份问卷未注明身份。在全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其中147份来自职业中学,46份来自技校,150份来自中专,分别占整个调查对象的42%、13.1%、42.9%,另有7份未注明被试所属学校类型。
(一)、关于当前职教课程的现状及其问题。
对于当前上海职教课程现状的满意度的调查结果,颇有些出人意料。47.1%的被试对课程现状表示“较满意”,而另45.1%的被试则对课程现状表示“较不满意”。态度处于两极的被试较少,仅0.6%的“很满意”,2.9%的“很不满意”。我们调查前估计不满意率可能会较高些,调查否定了这一假设。另外,这组数据与被试的身份及所属学校的X[2]统计检验均无显著性关系。
关于目前职教课程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32.9%的被试认为是“实训部分所占比重太小”,32.6%的被试认为是“课程结构普教化”,28.6%的被试认为是“课程内容陈旧”。看来调查问卷所列的问题都较普遍存在。但从这组数据还看不出最主要问题之所在。把这组数据与被试所属学校联系起来作X[2]检验,如表1所示,X[2]=24.97,DF=4,P=0.0003<0.01,可见有极其显著的关系。职高认为主要问题是“课程结构普教化”和“实训部分所占比重太小”,较少选择“课程内容陈旧”这一选择项。看来职业中学作为从普通中学改制过来的新兴学校,其课程内容还是能跟得上时代的要求,只是受普教影响较深。同时由于设备和师资上的缘故,其实训课程少了一些。技校认为主要问题是“课程内容陈旧”和“课程结构普教化”,而较少选择“实训部分所占比重太少”。这也许是技校作为传统的培养技工的学校,一贯强调实践性教学的缘故。中专认为主要问题是“课程内容陈旧”和“实训部分所占比重太小”,较少选择“课程结构普教化”。这也许是因为中专作为最有实力的职校,其课程结构已具有相对稳定的自身特色,主要问题还是课程内容的更新与实训课程的加强的问题。
表1 职校类型对职教课程主要问题的认识的双向表
(二)、关于三类职校课程模式是否应有差别、模式选择可否多样
化的问题。
关于培养同类型人才的中专、技校和职高的课程模式是否应有差别的问题,从总体上看,被试回答的倾向性较明显,53.1%的被试认为“有较少差别”,另有4.9%的被试认为“无差别”,而认为“有明显差别”的仅为38%。当然,从这组数据看,也还是有相当部分被试认为有明显差别。但我们进一步把这组数据与被试所属学校联系起来作X[2]统计检验,如表2所示,X[2]=50.28,DF=4,P=0.0003<0.01,可见有极其显著性的关系。绝大多数来自职高和技校的被试都认为“有较少差别”或“无差别”。相反,绝大多数(61.1%)来自中专的被试认为:“有明显差别”。看来,中专校认为自身历史悠久,办学条件好,还不愿“屈尊”与职高和技校站在同一层次上,而认为自身与另两类职校在课程模式上应有所差别。
表2 职校类型与对三类职校课程模式差异性认识的双向表
关于各校先择什么样的课程模式的问题,无论职高、技校或中专,均普遍反对采用普教的纯学科形式,64.6%的被试认为可以采用“学科与模块结合”的结构形式。若推行能力本位的课程,5.7%的被试认为其所在学校不妨采用MES模式,31.1%的被试认为其所在学校可借鉴“双元制”课程模式,40.9%的被试认为其所在学校可采用“宽基础活模块”模式,还有人(7.4%)认为可采用其它可行的模式。这样看来,现阶段各校具体的课程模式不妨灵活多样些好。
(三)、对于能力本位课程的了解和认识的程度。
从总体上看,被试对于能力本位课程理论还是或多或少有些了解,但了解的程度是不够的。“很了解”的被试极少(占1.7%),37.1%的被试“比较了解”,但大多数被试(53.1%)对此“不太了解”,甚至“很不了解”(占6.3%)。把该组数据此被试的身份联系起来作X[2]统计检验,如表3所示,极其显著地表明,大多数职校的领导人(占52%)对于能力本位课程还是“比较了解”的,但绝大多数职校普通教师(占约60%)则表示对能力本位课程还“不太了解”。
表3 不同身份的被试与对能力本位课程了解程度的双向表
因此,对于与能力本位课程相关的一些问题,被试的认识也就有所不同,尤其是在来自于不同学校类型的被试之间。例如,关于能力本位课程的适用性问题,6.3%的“完全同意”、45.1%的“比较同意”如下观点:该课程模式适于培养操作性人员的学校,而不适合于培养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学校。这主要是来自技校的被试。而另外有45.4%的被试对此观点持反对意见,尤其是来自中专的被试。
但是在许多方面还是反映了调查对象之间较一致的认识,尽管来自不同学校的被试的认识略有差异:
1、能力观,即对于能力本位教育所指的“能力”的理解。71.4%的被试认为是指“兼顾就业和发展的综合能力”,但也有18%的被试,尤其是来自技校的被试,认为是指“针对就业岗位的具体能力”。
2、关于能力本位课程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85.1%的被试认为这种课程或“很有利”(占8%),或“较有利”(占77.1%)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仅9.4%的被试(主要来自中专)认为“不太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3、关于能力本位课程与学生未来继续学习能力的关系。62.5%的被试认为这种课程或“十分有利”(占9.4%),或“较有利”(53.1%)于学生未来进一步学习进修。仅有29.4%的被试(主要来自技校)认为这种课程“较不利”于学生的后继学习。
4、能力本位课程与学生就业能力的关系。71.7%的被试认为这种课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61.4%的被试认为企业也更欢迎这种课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仅少数被试认为这种课程相对于传统职教课程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无明显差别”(占19.7%)或“更不利”(占2.9%),或者说企业对于采用这种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对传统教学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欢迎程度“无明显差别”(占28.4%)或“更不欢迎”(占2%),持后一种观点的被试多数来自技校。
(四)、关于实施能力本位课程的困难所在。
能力本位课程是一种在课程观、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上都不同于我国传统职教课程的全新课程模式。本调查结果也表明,多数职校教师对它尚缺乏了解。因此,推行这种课程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我们的调查集中了如下几个问题。
1、推行能力本位课程可能遇到的最大阻力。从总的百分比看,38.6%的被试认为是来自于“学校教师”,17.7%的被试认为是来自于“上级主管”,7.7%的被试认为是来自于“学生家长”。从被试所属的学校来看,技校认为最大阻力来自于“上级主管”,其次是“学校教师”;职高和中专则大多数认为最大阻力仍是“学校教师”。看来技校的改革受其上级主管牵制较多,相对于另外两类职校,它的办学自主权要小一些。但从总体上看,职校教师乃是最大的阻力所在。
2、推行能力本位课程最难解决的问题。从总的百分比来看,32.6%的被试认为是“师资不能胜任”,29.1%的被试认为是“缺乏经费”,17.4%的被试认为是“教材开发难”,10%的被试认为是“企业参与不足”,4.9%的被试认为是“教学管理困难”。看来,问卷所陈述的问题都会不同程度的存在。从被试所属的学校来看,职高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师资不能胜任”,中专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经费”,技校则认为上述两个问题都同等程度的存在。
3、实施能力本位课程面临的师资问题。从总体上的百分比来看,40%的被试认为只有“小部分教师能胜任”,36.3%的被试认为“大部分教师能胜任”,13.7%的被试认为“基本都能胜任”,4%的被试认为现有教师“基本不能胜任”。但从被试的身份来看,作为学校领导人的被试大多数(53.68%)认为是只有“小部分教师能胜任”或“基本不能胜任”,而作为普通教师的被试大多数(58.42%)认为“基本都能胜任”或“大部分能胜任”。可见被试的身份与对师资问题的态度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关系,如表4所示。此外,从被试所属学校来看,尽管作X[2]统计检验无显著性关系。但从回答的频数分布看,来自中专的被试选择“基本都能胜任”或“大部分能胜任”的比重较高(占整个中专被试的61.27%),看来中专的师资力量是比较强的。
表4 不同身份的被试与对师资问题的态度的双向表
4、实行能力本位课程还需作多大投资的问题。根据调查结果,72.0%的被试认为还需要作“大量投资”,以改进原有的教学设备。仅21.1%的被试(主要来自技校)认为仅需要作“少量投资”,仅0.6%的被试认为“无需投资”。看来大家普遍认识到课程改革对经费投入的紧迫要求。
四、结论与解释
根据调查结果,检验和修正我们在调查前所形成的假说,不难获得一些结论。这些结论反映了上海市职教课程的一定现实情况和职教实践工作者的普遍看法,对上海当前进行的职教课程改革富有启示。
(一)、传统的职教课程模式尽管存在不少问题,但对于当前进行的职教课改来说,还是具有许多可取之处的,职教课程改革应是对传统职教课程的“扬弃”。
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假说1。因为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试对于职教课程现状的满意度并不是很低。由此可见,原来那种单科分段式的职教课程还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这提醒我们,进行课程改革并不是对传统职教课程模式的全面否定,而是有“扬”有“弃”。当然,传统职教课程有不少问题,不同类型的职校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有所不同,这也是与它们各自的办学基础条件有关。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因此必然要求启动和推进职教课程的改革。
(二)、可以打破三类职校课程之间的差别与界限,但各校具体课程模式的选择可富于灵活性和多样性。
调查结果基本上证实了我们的假说2。大多数被试都认为,三类中等职校(中专、技校与职高)若培养同类型的职业技术人才,则它们课程之间的差异性应是比较小的,可以打破原来三者课程之间的界限。尽管调查结果也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中专校的被试反对这一观点,这可能与他们对中专的性质定位的认识有关。过去强调中专与技校、职高在培养目标上的区别,而当前就上海地区而言,已逐渐明确,三类中等职校的培养目标都定位为培养中级技术工人。
上海的职教课改总方向是强调能力为本,解决好就业针对性和未来发展性的这对矛盾,但在贯彻这种课改思想的前提下,各校具体可采用的课程模式可以富于多样性和灵活性,诸如MES模式、CBE模式、双元制模式、宽基础活模块模式等,各校都可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加以借鉴进行改革试点。调查结果也支持了这一结论。
(三)、尽管广大的职教实践工作者对能力本位课程持着接受与欢迎的态度,但他们对这种课程理论的了解还是很不够的。
这一结论,也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假说3。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被试,尤其是职校的普通教师,对于能力本位课程还缺乏了解,这将会成为推广这一课程的一个制约因素。尽管绝大多数被试都认可能力本位课程,认为这种课程有许多优点,诸如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等。
(四)、进行能力本位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比较多。
假说4完全成立。调查结果表明,实施能力本位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将是多方面的。首先,推行课程改革将会遇到来自相关人员或机构的阻力。最主要的就是来自学校教师的阻力,因为如果进行全新的课程改革,学校教师就得放弃的他们原来已熟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新的学习或培训,这是他们所不愿意的。改革的阻力也可能来自其它方面,如技校的被试反映,改革可能会遇到来自上级主管的阻力。其次,实施能力本位课程改革会面临一系列相关的问题;第一是现有师资能否胜任的问题,第二是经费的缺乏,第三是教学开发跟不上,另外还有企业参与不足、教学管理困难等问题。当然,不同类型的职校原来的基础不同,面临的主要困难也有所不同。例如,中专原来的师资力量比较强,而职高大多数是从原普通中学改制过来的。因此,中专认为主要困难是经费而不是师资,而职高认为主要困难是师资。技校则把师资和经费列为处于同等程度的主要困难。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采取邮寄问卷调查法,因此本调查也存在着一些无法克服的缺陷。一是回收率不太高。二是所回收的问卷的比例不均衡,这主要是指所回收的问卷中,来自技校的被试所占比例太小,这有可能影响对调查总体的代表性。其次,对被试回答问卷的过程缺乏控制,因此,不排除有不诚实、敷衍的回答。在统计中也发现,所回收的问卷中,许多问卷不同程度的存在对一些题目遗漏未答的情况,这也可能影响调查数据的解释性。
*本课题为上海市教委的委托研究课题。课题负责人为钱景舫教授、钟启泉教授,课题组主要成员有石伟平、马庆发、叶肇芳、肖化移、杨武星等,执笔杨武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