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在读研究生2016级硕士研究生中医脑病方向 福建福州 350108;
2.厦门市医药研究所 福建厦门 361009
【摘 要】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文化的多样性,致使人们饮食不以节制,嗜食肥甘、醇酒、厚味,更严重者暴饮暴食,饮食结构的改变及快餐式饮食节奏,因而损伤脾胃;加之人们劳累于工作,更懒于运动,长期的久坐少动,使得脾胃运失司;脾失健运,脾阳不运,痰湿内生,中遏脾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眩晕。有虚有实,亦或是虚实夹杂,从脾胃入手论治眩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脾胃入手阐述了眩晕的病因病机及以调脾胃为核心方向的临床常用治眩晕方药作出如下总结。
【关键词】脾胃;眩晕;治法;临床应用概况
1.眩晕病机关乎脾胃
一则脾胃虚衰,升动失常,无法运化水谷精微,气血化生和输布障碍,气虚升举无力,清阳不振,血虚无法滋养,则清窍失养,故而眩晕时作。二则脾胃之气升降失调,脾弱无法升清,浊气无以下降,则上扰头窍而发眩晕之症。三则喜食性肥甘味厚腻之品,损伤脾胃功能,痰湿内生;或是脾虚运化功能降低,尤其损于水液运化,痰饮水湿内生;由此痰湿困阻中焦,浊气上犯清窍,脾气不得上升,而发头晕等症;因而脾胃功能的正常在眩晕的发病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再者口服治疗疾病的药物进入人体必须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才能奏效,若脾胃衰败,纵有良药,也不能达到病所。
1.1关乎脾胃生化乏源
头为清阳之府,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此,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为后天之本,正如四季脾旺不受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无法滋养上部,正如《灵枢·卫气》云:“上虚则眩”,张景岳亦云“无虚不能作眩”指出眩晕与气血亏虚相关,气血生化则关乎脾胃生化功能。
1.2关乎脾胃气机失调
脾胃位居中焦,一身气机枢纽之所在,脾气升则健,胃气降则和。若脾胃损伤,脾胃之气升降失于协调,脾虚不能升清,精微物质不能上充于脑,浊气不得下降,浊气上蒙清窍,元神之府失于滋养,出现头晕头昏等症。李春红[1]同样提及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眩晕病发病的基础为气机升降不及,即脾不升清,胃不降浊。
1.3关乎脾胃虚生痰湿,或痰湿困脾
无论是脾虚生痰湿,亦或是痰湿内生,其病机可归结为痰湿阻遏中焦,脾胃无法运化津液,津聚为痰,痰湿、痰浊上扰清空,蒙蔽清窍而发眩晕之症。而脾虚不运,痰湿中阻,虚实夹杂,气虚无以运血,血行艰涩,瘀血内停,久病入络,可使眩晕反复发作。
2.治法关乎脾胃
2.1以虚为主,补益、升阳为法
正所谓“无虚不能作眩”,证以虚为主,当以补益、升阳为法。补益剂中临床常用方药有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归脾汤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升阳之法中临床上常用升阳益胃汤、升陷汤、升阳补气汤、清神益气汤、益气聪明汤等。
赵琴兰[2]采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眩晕患者145例,总有效率可达88%;焦雪蕾等人[3]将随机分组的眩晕病患者分别给予附子理中汤合苓桂术甘汤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中药组的有效率达96%,优于西药组。而杨克勤[4]诊治一眩晕患者平素畏寒,以理中汤健运脾阳,温补中焦,杜其生痰之源,配合小半夏汤燥湿化痰则诸症可除。叶佐荣[5]等同样采用归脾汤加味治疗以眩晕为主症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疗效明显。
王家胜[6]等治疗气血不足病证眩晕患者运用升阳益胃汤加减化裁,症状改善明显,有效率达93.33%。毛永康[7]则是在静脉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的基础上加予益气升阳法治疗眩晕病,有效率高达90%,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2.2以实为主,降浊、泻实为法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现代人生活规律的改变,加上饮食结构的变化,工作强度、压力过大,过度劳倦,且缺少运动,损伤脾胃,脾胃之升清降浊气机失常,而致食滞、水湿内停,痰浊中阻,故可选用降浊泻实为法,根据不同的病理因素进行泻实之法。故应临床上常用的方剂加味有保和丸、参苓白术散、半夏泻心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治疗。
李鲤教授[8]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病机为食滞胃脘、浊气上犯清窍,虚中夹实、痰瘀内生,故取保和丸升清降浊、化滞和胃、健脾渗湿之功,灵活加减效果显著。周旭东9]将湿阻型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分参苓白术散组、敏使朗组、中西医组联合使用组,结果表明中西药联用治疗VBI性眩晕疗效较好。李童生[10]在静点盐酸倍他司丁注射液的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内服治疗眩晕患者,结果得出联合参苓白术散总有效率为96.67%,可改善眩晕症状。张三强[11]等则是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可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
3.小结
从脾胃入手认识眩晕病,基于对外在表现的同中有异来辩证求因,切中病机,治疗上以健运脾胃、理畅气机为主,并依据夹杂的不同病理因素,补虚泻实,如补益,升阳,泻浊,温化痰饮,祛湿等,临证灵活辨证施治。
参考文献:
[1]李春红.从气机升降论治眩晕[J].四川中医,2015,33(3)
[2]赵琴兰.六君子汤加减治疗眩晕75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7)
[3]焦雪蕾,周艳朋,李长聪.苓桂术甘汤合附子理中汤治疗脾肾虚寒证型眩晕临床疗效观[J].四川中医,2016,34(4)
[4]杨克勤.理中汤加减治疗内科杂病举隅[J].中医临床研究,2013,5(4)
[5]叶佐荣,宋小青.归脾汤加味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120例[J].新中医,2009,4l(10)
[6]王家胜,曹祥,赵芳昭.升阳益胃汤治疗眩晕气血不足证150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5):450
[7]毛永康.运用益气升阳法治疗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1)
[8]李为民,何华,李鲤.李鲤应用保和丸化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9)
[9]周旭东.参苓白术散治疗湿阻型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3)
[10]李童生.参苓白术散辅助治疗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医中药,2010,17(34)
[11]张三强,鹿秀芹.半夏泻心汤治疗眩晕症52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6)
论文作者:李嫣嫣1,陈少玫2(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5月上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脾胃论文; 浊气论文; 白术论文; 中焦论文; 动脉论文; 半夏论文; 气血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5月上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