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介入脑部血肿在神经内科治疗效果分析论文_刘佳,李沛桐,王岩,王晓炜,车特,金鑫

微创介入脑部血肿在神经内科治疗效果分析论文_刘佳,李沛桐,王岩,王晓炜,车特,金鑫

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 158100

【摘 要】目的:通过神经内科医学实验活动,探讨在治疗脑部血肿患者时应用微创技术的实际可行性。方法:从本院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神经内科患者中选择64例,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一组的实验对象数量均为32例,分别给其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保守式治疗方法,仅提供药物治疗,而观察组的患者采用的主要是手术疗法,并将微创技术介入到手术过程中。完成阶段性的治疗活动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情况加以对比,并给出相应的评分,评分指标主要是生存质量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对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时,发现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数值低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的死亡率也更高。对最终评分对比,观察组的评分也普遍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微创技术可以帮助患者将脑部血肿有效消除,患者受到的创伤也比较小,其神经功能可获得明显改善,该技术可在神经内科治疗活动中被有效推广。

【关键词】微创介入手术;脑部血肿;神经内科;治疗效果

在神经内科系统中,脑部血肿疾病比较常见,但是其给患者带来的威胁却是极为严重的,甚至可以直接致死,该疾病的死亡率与实际发病率也始终处于相对比较高的水平上。在治疗这部分患者时,必须运用谨慎的医疗救治态度,在患者的血肿还未到严重的程度时就进行及时治疗,整体治疗疗效也可更为明显。在消除血肿时,很多医疗人员都会选择使用皮骨瓣成形技术,这种技术会给患者带来相对比较大创伤,其神经功能也会受损。本文对微创接入手术的具体应用效果展开研究,医学研究过程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本文选用的一般材料为本院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之间治疗的患者,这些患者均存有脑部血肿这种神经内科疾病,共选择了64例患者,医疗人员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组内成员均为32名,患者的具体情况如下:

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在28~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86±3.65)岁,血肿大小在10~85 mL之间,平均为(54.35±4.36) mL,血肿部位:脑干12例,基底节20例;对照组32例,给予药物保守治疗,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29~78岁不等,平均(55.32±3.53)岁,血肿大小在10~90 mL之间,平均为(56.32±4.88) mL,血肿部位:脑干13例,基底节19例。

1.2 方法

面对两组脑部血肿患者,均运用了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降颅压处理工作,同时给患者充足的营养支持,在治疗期间还注重使患者的水电解质保持平衡。两组患者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很大的差异,给对照组患者运用的是常规的药物治疗手段,这是一种具有保守特点的治疗方法,给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活动,滴注的药物主要有速尿与甘露醇;给观察组接入微创手术,运用利多卡因药物来麻醉患者,并用医疗钻头来在指定位置钻孔,根据患者的情况来选用合适的穿刺针,完成穿刺活动之后,需以血肿块的大小来展开液化处理活动,需使用尿激酶药品,利用注射器对血肿进行抽取,完成引流活动之后,需利用生理盐水对其加以冲洗,为了有效抵抗感染,需给患者使用适量的抗生素,并做好相应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工作。完成治疗工作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记录,并统计关键治疗数据,加以对比,确定不同的治疗手段呈现出的最终治疗效果。

观察项目及指标:①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痊愈:血肿完全消失,NHI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有效:血肿清除>50%,NHISS评分减少46%~90%;无效:血肿未成功清除,NHISS评分减少<45%;恶化:血肿及NHISS评分均增加。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HISS),分数越低神经功能恢复越好。③生存质量评分(QOL):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生存质量越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统计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6%,死亡率为3.1%;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2.5%,死亡率为9.4%。观察组在总有效率上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在死亡率上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在NHISS与QOL评分上较治疗前均出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对脑部血肿疾病进行研究之后,发现诱因主要是脑出血,该种疾病有着极高的死亡率和发病率,甚至还会带来致残的问题,该疾病的实际死亡率已经超过了30%,患病的患者非常危险。患者的脑组织部位如果出现了局部出血的情况,会形成一定的肿块,血液经由液化、凝固以及裂解几个环节之中,会将凝血酶这种特殊的活性物质直接释放出来,直接给患病者的脑组织部位造成极为严重的损伤,同时给患者带来脑部组织软化以及脑水肿等情况,其脑部组织还会产生坏死与受压的情况,因此必须重视治疗该种疾病时应用的治疗手段,而如果想要时脑部血肿的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必须要尽快帮助患者有效清除血肿。

本次医疗研究活动应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包括相对常见的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从药物治疗手段的应用效果来看,治疗效果并不明显,治疗过程相对简单,只需进行脱水处理与提供营养支持即可,后期还需展开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工作,尽管患者的患病痛苦被暂时环节,但是脑水肿与血肿占位效应并未被有效消除。在实施外科治疗活动时,应当尽量减少脑组织部位受到的实际创伤,应用传统式的手术治疗时,医疗人员一般会运用皮骨瓣成形技术,这种技术将会给患者带去极大的创伤,患者对该种手术的接受度也比较低。

随着现代微创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其可被直接使用到多种手术活动之中。在治疗脑部血肿的医疗活动中引进微创治疗技术手段之后,血肿课可以被快速有效清除,颅内压可以被有效降低,脑部组织受到的血肿的压迫也被有效缓解,同时原因血肿而生成的活性物质的毒性也被减轻,脑部水肿问题也可被有效减少,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恢复速度被有效加快。该疾病的实际死亡率与致残率均被有效,一般手术给脑功能带去的影响也可被减轻,患者也不会出现过于严重的脑部损伤。除了以上医疗应用优势之外,微创技术还可以使脑血管系统受益,反复冲洗工作也变得更加方便,该手术还具有良好的密闭性,感染问题也不会频繁产生。

通过应用该种手术的经验,可以了解到,接入微创技术的最佳时间为患者出现相应发病症状的6个小时之内,脑血管与脑组织损伤也可被有效减轻,同时治疗与抢救患者的时间也比较充裕。本次医疗研究实验活动已经充分展现出了微创技术在治疗脑部血肿疾病时的多种医疗应用优势。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康复状态,其整体康复效率更高,同时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水平被有效提升,在手术期间不会形成过多的创伤,患者的神经功能也可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回复正常,微创技术具有极强的安全性,可以在现代神经内科疾病治疗活动中被推广,医疗人员还需根据患者的情况来调整微创手术的开设过程,更好地应对患者的问题,切实发挥出微创手术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业凡. (2017). 微创介入脑部血肿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17), 90-91.

[2]李湛. (2017). 脑部血肿神经内科微创介入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护理分析. 母婴世界(7).

[3]任间乐. (2017). 微创介入脑部血肿在神经内科治疗中的效果探讨.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5(2), 38-39.

论文作者:刘佳,李沛桐,王岩,王晓炜,车特,金鑫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30

标签:;  ;  ;  ;  ;  ;  ;  ;  

微创介入脑部血肿在神经内科治疗效果分析论文_刘佳,李沛桐,王岩,王晓炜,车特,金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