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萍 刘宠妮
(咸阳市中心医院血液透析室 陕西 咸阳 712000)
【摘 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模式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3年2月到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2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护理干预(干预组)和常规护理(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血压情况、生活质量。结果:干预组63例,显效32(50.79%),有效28(44.44%),无效3(4.76%),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63例,显效19(30.16%),有效27(42.86%),无效17(26.98%),总有效率为73.0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血压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17.29±4.67)mmHg、(76.53±5.26)mmHg;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34.65±5.24)mmHg、(86.79±7.23)mmHg。两组血压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GQOLI-74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GQOLI-74总分及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老年高血压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模式;高血压;疗效;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311-0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到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理干预(干预组)和常规护理(对照组)。干预组63例,男34例,女29例,年龄62~78岁,平均(68.3±5.4)岁,病程1~13年,平均(7.3±2.1)年;对照组63例,男36例,女27例,年龄61~79岁,平均(67.9±5.1)岁,病程2~13年,平均(7.8±1.9)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的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①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1],即血压≥140/90 mmHg;②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病例排除:①继发性高血压;②心、肝、肾功能严重障碍;③患有其他严重并发症。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具体包括:①患者入院时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高血压相关知识,包括高血压定义、诱因、危害、治疗方法、预后等,提高患者依从性;②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及时掌握患者心理变化,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③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适当调整用药,并告知患者遵医嘱服药,避免用药不当、未按时服药。
1.3疗效评定与观察指标
疗效评定标准[2]:显效——血压恢复正常,舒张压降低20 mmHg以上;有效——血压基本恢复,舒张压降低10~20 mmHg;无效——血压无明显变化或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病例数]×100%。记录两组干预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分别于患者入院时、干预结束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评估患者生活质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结果用X2检验,计量结果用t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高血压指收缩压、舒张压异常升高,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影响高血压产生的主要因素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肥胖等,其作用机制包括:①先天性心脏问题导致循环系统疾病,易引发高血压;②空气负离子缺乏,导致血液形态及理化特征发生变化,诱发高血压;③老年人血管功能减退,发生硬化,动脉血管弹性降低,导致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④肥胖者脂肪过多,对血管具有一定压迫力,导致管道压力增加,形成高血压。研究证明,单纯使用降压药物效果不佳,部分患者出现心理障碍、用药错误等。
研究数据显示,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73.02%)。提示护理干预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血压变化,避免持续性血压升高,造成不良后果。我们认为,护理干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饮食、运动干预,能够有效排除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用药,包括药物种类、剂量等,能够达到良好的降压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行饮食控制、运动指导等,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肥胖、疾病等因素导致复发[3]。
本研究证实,护理干预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老年高血压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护理干预模式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注重护患交流,为患者创造了一个温馨、安全的治疗环境,舒适度明显升高。
参考文献:
[1]朱伟芬.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需求及用药依从性调查与分析[J].中国药业,2014,5(11):50-50,51
[2]邹小梅.IKAP护理模式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9):56-57
[3]殷本洋.老年高血压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相关性及辛伐他汀的干预研究[J].安徽医药,2012,16(4):517-519
论文作者:刘俊萍,刘宠妮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5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5
标签:患者论文; 高血压论文; 两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血压论文; 对照组论文; 收缩压论文; 《河南中医》2015年5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