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湖水域——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李倩[1](2020)在《无锡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评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湿地公园作为城市湿地保护、恢复以及合理利用的有效模式,同时也是生态层面上具有长期发展性的保护和利用类型,是湿地修复与发展的重要方式。景观设计作为湿地公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地域内涵表现及空间氛围营造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对无锡市七处湿地公园(不包含宜兴、江阴)景观资源的调查分析,对其中的景观设计特点进行评述。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分析归纳、图示分析等方法,对无锡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历程、自然及社会影响因素进行整体评析,对自然及人文类景观资源进行总结类比,得出依托植物资源、运用文化遗址典故、利用改造场地肌理的景观设计特点的结论。通过对无锡市湿地公园现有景观营造不足的分类阐述,结合相近地理区位的其他湿地公园的横向类比分析,进行景观设计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通过归纳、分类、总结及发现、分析、解决的应用逻辑,本文在深入研究的情况下,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系统性分析了无锡市湿地公园的建造基础及主导因素,得出其建造基础以湿地资源、气候植被要素及地域文化为主要优势条件;主导因素以政策引导、地理区位优势、造园思想为主。同时整理分析了无锡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历程,以时间性与空间性贯穿始终。得出在太湖水体综合治理及湿地修复保护的大背景因素下,结合七处湿地公园各自情况开展湿地公园的建设;2.系统性分析了无锡市湿地公园的现状,通过对文中七处湿地公园在分布、发展阶段、类型三方面的探讨研究,得出无锡市湿地公园的分布以太湖水系为主导因素,经济发展为影响因素;发展阶段以无锡市不同时期的城市五年规划为主要划分;类型标准以国家级别类、生境基底类、景观资源类为区别参照;3.系统较为全面的从地域性景观资源运用、设计要素及景象构成两方面展开对无锡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维度研究,并依据湿地公园中的具体体现分别进行理论性与实例性的阐述。依据前期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对现状存有的不足在微观层面进行评析,具体为植物景致及维护管理、造景形式单一及部分建筑使用率不高、游线中导视系统、基础设施欠缺等方面;4.系统性总结归纳了无锡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发展建议。主要类比分析了南京、苏州、常州、镇江四座同属于苏南地域城市范围中的湿地公园。通过对景观设计营造的横向类比,得出发展趋势的结论为:依地制宜,低维护景观进一步发展;意匠独造,地域营造加强;湿地展示形式多样化及深挖湿地生态价值有利于建构山水宜居城市。
陈瑞[2](2017)在《苏州市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苏州市东临上海,西抱太湖,北濒长江,南临浙江,水资源丰富,素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为发展水路运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随着苏州市内河港口、航道的快速发展,水运经济对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促进作用日益提升。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内河航运市场也进入新一轮调整,新常态下内河航运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水上安全监管和救助能力,确保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稳定,为经济稳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基础。地方海事部门是水上安全领域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承担了依法治国在水上领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面对水上交通发展的新形势,地方海事需要积极主动作为,加快改革以适应内河航运快速发展的需求。本文对有关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的研究做了概述,对水上交通安全等相关概念做了界定,简要介绍了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的理论基础及启示意义。同时分析了苏州辖区水上交通现状情况,对苏州内河通航水域、内河港口等基础设施情况进行了说明,着重分析了苏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情况,其中包括了2016年上半年最新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形势及最近几年的水上交通安全情况,并通过对重点领域的水上交通安全分析,总结苏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当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了苏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面临的形势,并探究苏州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的完善措施和具体建议,以期切实提升苏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水平,为苏州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沈曦[3](2015)在《东莞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安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基本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们的生存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安全的重视已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追求“人一社会一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人类社会首要的共同目标。由于水上交通具有高风险性的特点,水上交通事故给社会、经济和环境能够造成的巨大危害,使得水上交通安全成为倍受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之一。因而,对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本文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着重探讨东莞航运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东莞航运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存在问题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航道环境与航运发展相互制约;水上水下施工增加监管难度;乡镇客渡船管理力度不够;船舶大型化与航道建设不一致;旅游船舶船员流动性大;船员素质普遍较低;船员文化程度不高;违章责任不明确,部分船员责任感淡薄;渡工流动性大;海事人员总量不足;水上搜救机制不完善。鉴于此,本文提出了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泛、涵盖内容多的系统工作,不能仅依靠海事部门的监管,而应由政府牵头,紧密依靠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打造水上交通安全体系,提升水上交通管理的实效性,从而促进水上交通安全网络的完善。一方面,水上交通经济不仅是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政府为公众提供有公共服务的主要途径之一。水上交通的安全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政府工作是否得力,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要充分发挥行政管理职责,坚持依法统一管理理念,并紧密依靠海事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妥善处理水上交通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尽快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水上交通安全体系。与此同时,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要突出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一致性,充分利用水上交通运输的优势,促进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政府参与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不仅履行了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责,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实效性,使得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与地方经济建设相融合,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应基于全局规划,监管基地的选择要符合辖区内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整体需求,避免出现零散分散的检测基地,在空间上形成“点-线-面”结构,从而加强全局安全监管控制的水平。及时发现辖区内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隐患,并在第一时间做出应急动作,调集各方面力量进行救援,提升水上交通综合应急反应能力。各级水上交通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安全监管合作机制,积极搭建沟通合作平台,推进跨行政区划通航水域安全监督管理的整体联动,形成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合力,对客滚船的安全检查重要重点排查是否存在超员超载、违规携带危险品等问题,从而确保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大对从事危险货物运输的船舶的检查力度,狠抓事故隐患源头,严格监督存在安全隐患的船舶企业是否切实整改,避免监管工作陷入被动、迟缓局面。建立系统化船员培训考核制度,提升船员的从业安全素质。船员的职业安全素质包括实际操作水平、安全技能水平、责任意识和自身安全意识等,不断提升船员的综合素质,能够大幅降低水上交通事故发生几率,从而有效维护水上交通安全秩序。坚持安全发展战略,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创新安全管理举措,强化水上交通安全长效管理,海事管理机构不仅要监督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情况,还应积极发挥宣传和倡导的作用,引导社会各界主动参与到水上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中,使得安全意识能够真正贯穿于水上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强化安全隐患排查、事故预防控制理念,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将事故伤亡指标降至最低,坚决维护社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方面应建立完善的水上救援应急反应机制,强化水上安全隐患预警机制,另一方面应加大水上应急救援的各项投入,引入先进的救援技术和救援设备,建立专业化救援队伍,从而强化水上安全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应基于“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各单位加强协作配合,落实联动水上救援工作机制,从而提升应急救援综合能力。
王洪涌[4](2014)在《我国内陆水上搜寻救助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内陆水域线长面广,航道复杂,水文气象多变,渡口多,船型标准化程度低,水上险情时有发生。近年来,随着我国内陆水域水上运输、生产和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重大人员死亡事故和船舶事故时有发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甚至造成不良的政治和社会影响,由于内陆水域(包括内河、湖泊和水库)水上搜救力量还很薄弱,内陆水上搜救应急任务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但长期以来,我国水上搜寻救助工作,主要着力点在中央政府实施监管的水域(海洋、国家级主干线内河航道),对于内陆水上搜救工作关注较少。据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内陆水上险情约占全国水上险情的37%,然而,目前我国内陆水上搜救应急体系建设远远落后于海上搜救应急体系建设,这与内陆水上运输在航运中的地位不相适应。近年来,随着公共安全理论的研究的不断进展,作为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陆水上搜救工作得到了高度的关注。内陆水上搜救工作较为复杂,是涉及体制、机制、政策、技术和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站在一个较高的层面找准切入点来分析和研究如何推进其发展。本论文从公共管理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角度,通过研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我国海上搜救服务的成功经验,全面分析我国内陆水上搜救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推进内陆水上搜救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强化内陆地方政府水上搜救服务主体责任、加强内陆水上搜救“一案三制”建设、加强内陆水上搜救规划和顶层设计、加强内陆水上搜救能力建设等方面,全面提升内陆水上搜救服务能力和水平。
郑荣民[5](2013)在《厦门水域水上交通安全公共应急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之上,选取厦门水域在提供水上交通安全公共应急服务产品为研究对象,运用应急管理和公共服务理论,采用公共政策分析方法,通过纵横比较和数据分析,阐述厦门水域在水上交通安全公共应急服务的现状,剖析港口在提供搜寻救助和防治海洋环境污染等水上交通安全公共应急产品或服务取得的成绩,查找存在的不足,分析厦门水域在上交通安全应急服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和对比国内外现代化港口的公共应急服务建设经验,以及现代化安全港对水上交通安全公共应急服务产品的需求,从应急管理和公共服务角度,从水上交通安全公共应急服务在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公共应急服务软实力建设,公共应急服务硬实力建设,以及公共应急服务有效性,应急决策和措施的科学性,应急力量使用的有效性等方面,提出厦门港在提供水上交通安全公共应急服务亟待改进的方面及有针对性的对策,拓展厦门港在提供水上救助保障和防污染等公共应急服务产品的新思路,从海上交通安全应急体制机制建设、信息化建设、装备建设和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厦门水域水上交通安全公共应急服务能力,以推动厦门现代化安全港的建设进程,推进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林小松[6](2013)在《柳州海事局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交通运输是我国国民经济构成的重要基础,占据着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交通文化建设,树立交通行业形象,增强交通行业的凝聚力,提高全社会对交通行业的认识度,使得交通行业在改革发展中奋进,从崛起到壮大,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和意义。水上交通运输承载着交通行业的重要经济命脉,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养护好航道是目前水上运输最重要的基础,“敢立竿头,实干兴业”是航运发展的理论之源。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促内需、保增长的政策和措施,广西内河航运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广西自治区政府做出了“打造西江黄金水道,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决策的推行使广西航运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船舶逐步趋于大型化,船舶流量也急速增加,而航道整治却跟不上航运经济发展的步伐,导致了水上交通事故均持续攀升,水上交通安全状况目趋恶化。水上交通事故成为了影响航运经济的重要因素,引起了沿岸市、县政府及民众的关注。鉴于此,本文对柳州海事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进行了理论方面的研究,认为该问题属于公共管理范畴,通过健全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组织结构体系,理清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组建高效的协调机构,解决政出多门的问题,并对公共管理理论、安全管理理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理论进行了阐述;然后从通航环境、船舶与船公司、船员管理、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等方面介绍了柳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大致原因,并结合柳州辖区的特殊环境,提出了其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方案。,从面达到完善柳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体制的目标,从而适应柳州航运经济及社会协调发展和行业发展的需求。作者认为通过对此项目的研究,将对加强柳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提高安全生产、运输效率,遏制水路交通安全事故,保障水运行业的顺利发展以及促进国内内河的海事监管水平发展都具有现实且长远的意义。
司利[7](2012)在《跨区域水上旅游竞合机理研究 ——以长三角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加速了我国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区域旅游在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之后,已经步入了区域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新时代。在此背景下,水上旅游业迅速发展;但由于行政区经济的存在及水资源天然的流动特性,导致水上旅游竞合发展问题重重,其中关键的是竞合模式的问题。因此,本文在探究水上旅游竞合模式的基础上,以长三角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旨在将理论探讨中的模式应用到实践中。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在分析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综述的基础上,阐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同时,就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必要的说明。第二部分:水上旅游竞合的内涵出发,对跨区域水上旅游竞合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依据跨区域水上旅游竞合的影响因子,归纳出水上旅游竞合的五大动力,指出了实施竞合应注意的内容;最后对跨区域水上旅游竞合模式进行了分类,以便实证选取。第三部分:在对跨区域水上旅游竞合机理研究的基础上,以长三角为例。在分析竞合产生的条件之后,将其水上旅游竞合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始酝酿阶段、联合发展阶段及融合提升阶段。在此基础上,按照水域形态的不同,对江河旅游、湖泊旅游及海洋旅游的竞合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其竞合发展存在问题。第四部分:在分析了整个长三角水上旅游竞合现状的基础上,从区域创新的视角,选取该区域水上旅游发展较为典型的三个区域,即长江河段、太湖水域及杭州湾沿岸,配以相应的竞合模式,即长江河段的“水介质”竞合模式、太湖水域的“水载体”竞合模式及杭州湾沿岸的“水核心”竞合模式,分别从其竞合基础、现状透视及发展创新三个方面进行了剖析。
张卫中,童剑[8](2011)在《太湖水上搜救VTS、GPS与CCTV信息联动应用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太湖,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是我国东部沿海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的第3大淡水湖,面积2400多平方公里,湖内岛屿48个,峰72座。湖内航道以7级航道和等外级航道为主,主要有太湖锡杭线、太湖光福线、新江口线、太浦口线、太浦口至无锡鼋头渚线、灵山线、望江亭线等。环太湖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湖内航线与区域内的京杭苏南运河、锡澄运河、苏申内港线、苏申外港线、丹金溧漕河、锡溧漕河、申张线、杭申线、申湖线等航道,构成通江达海的内河航道网络;太湖湖面宽广,湖区风景宜人,水上旅游、度假等服务业蓬勃发展,湖区各类船舶数量和密度与日俱增,加之不断增加
王银波[9](2009)在《进一步完善环太湖联席会议制度》文中指出太湖通航安全管理涉及苏、浙两省六个海事部门,环太湖各海事部门加强沟通、相互协作,才能真正保障湖区安全,维护船舶根本利益。联席会议制度是指没有隶属关系但有工作联系的单位或部门,为了解决某一问题,由一方或多方牵头,定期或不定期以召开会议的形式,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形成具有约束力的会议意
朱婧[10](2008)在《彰显海事特色 抒写服务华章》文中认为2007年,全国海事系统积极融入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主动服务重点物资的运输、关注渔民转产、推进中西部海员发展、整治渡口渡船、继续低质量船舶专项整治、开展了“两防”专项整治活动、成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在这一年里,海事这支“保障水上交通安全,维护?
二、太湖水域——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湖水域——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无锡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概念和对象发展 |
1.4.1 研究概念界定 |
1.4.2 规划设计及发展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无锡市湿地公园概述 |
2.1 无锡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历程 |
2.2 无锡市湿地公园的建造基础 |
2.2.1 湿地资源丰富 |
2.2.2 气候植被适宜 |
2.2.3 地域人文传承 |
2.3 无锡市湿地公园的主导因素 |
2.3.1 政策引导方向 |
2.3.2 区位经济优势 |
2.3.3 园林理念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锡市湿地公园的现状调研 |
3.1 无锡市湿地公园的分布 |
3.2 无锡市湿地公园的发展阶段 |
3.3 无锡市湿地公园的类型 |
3.3.1 国家级别类 |
3.3.2 基底生境类 |
3.3.3 景观资源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锡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分析 |
4.1 地域性景观资源应用 |
4.1.1 依托丰富植物资源 |
4.1.2 运用文化遗址典故 |
4.1.3 利用改造场地肌理 |
4.2 设计要素和景象构成 |
4.2.1 建筑小品与空间组成 |
4.2.2 植物配置与空间氛围 |
4.2.3 设施设计与空间引导 |
4.3 景观空间营造问题 |
4.3.1 植物景致性及维护管理 |
4.3.2 空间造景及建筑使用率 |
4.3.3 游线系统完整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锡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发展建议 |
5.1 依地制宜,低维护景观发展 |
5.2 意匠独造,地域性营造加强 |
5.3 多元发展,湿地展示形式丰富 |
5.4 立足生态,建构山水宜居城市 |
5.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图表索引 |
附录3:江苏省及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相关条例 |
(2)苏州市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 |
(一)水上交通安全的定义 |
(二)内河水上交通事故 |
(三)水上交通安全应急处置 |
二、理论依据 |
(一)现代安全管理理论 |
(二)水上交通安全基础理论 |
第二章 苏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苏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
(一)苏州辖区水上交通概况 |
(二)2016年苏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数据分析 |
(三)苏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总体趋势 |
(四)苏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三大重点领域分析 |
二、苏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机构设置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
(二)监管组织管理体系亟待完善 |
(三)安全应急救助体系不健全 |
(四)基础设施及装备建设滞后 |
(五)人才队伍建设落后 |
第三章 提升苏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水平的建议 |
一、面临的形势及机遇挑战 |
(一)水上交通安全面临的形势 |
(二)监管部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二、强化苏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的措施 |
(一)探索推进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改革 |
(二)提升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执法水平 |
(三)提升船舶船员管理水平 |
(四)完善内河水上应急救助体系 |
(五)加强海事人才队伍建设 |
(六)健全安全监管配套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东莞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 内容框架 |
2. 主要的创新 |
二、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概述 |
(一) 概念界定 |
1. 水上交通 |
2. 水上交通安全 |
3. 水上交通安全管理 |
(二) 水上交通管理的特殊性 |
1. 水上交通事故可控性差 |
2. 水上交通安全风险性高 |
3. 水上交通安全事故社会影响大 |
4. 水上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比较大 |
(三) 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内容 |
1. 船舶管理 |
2. 船员管理 |
3. 航道管理 |
4. 应急管理 |
三、东莞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现状 |
(一) 东莞水上交通通航环境 |
1. 气候与水文 |
2. 港口与码头 |
3. 航道与航路 |
(二) 东莞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基本情况 |
1. 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政策依据 |
2. 水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3. 船舶管理和船员管理 |
4. 水上交通应急管理 |
(三) 加强东莞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
1. 水上交通安全风险要求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 |
2. 海洋强国战略要求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 |
3. “四个交通”发展要求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 |
4. 人民群众对水上交通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
四、东莞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 东莞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 |
2. 船舶状况、船员素质参差不齐 |
3. 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 |
4. 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基础设施不足 |
5. 水上应急力量不足 |
(二) 东莞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执法机构职责不清 |
2. 船公司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
3. 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
4. 财力物力缺乏 |
5. 应急救援体系不完善 |
五、提升东莞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对策措施 |
(一) 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建设 |
1. 健全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法律法规 |
2. 完善水上交通安全协调管理机制 |
(二) 强化相关人员水上交通安全意识 |
1. 树立水上交通“蓝色发展”理念 |
2. 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群众宣传教育机制 |
3. 培育水上交通安全文化 |
(三) 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监督体系建设 |
1. 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
2. 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现场监督体系 |
3. 确保“四重一关键”制度的全面落实 |
4. 狠抓源头监管,消除安全隐患 |
(四) 扩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1. 争取将水上执法监管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 |
2. 改善通航条件和安全设施 |
3. 积极引入现代化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技术 |
(五) 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
1. 强化水上安全隐患预警机制 |
2. 形成“点—线—面”的应急搜救网 |
3. 加强应急救援的信息化建设 |
4. 建立水上应急救援预案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我国内陆水上搜寻救助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小结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公共服务 |
2.1.2 服务型政府 |
2.1.3 水上搜寻救助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服务型政府理论 |
2.2.2 应急管理理论 |
2.2.3 内陆水上搜救公共服务的适用性 |
第3章 我国内陆水上搜救现状分析 |
3.1 我国内陆水上搜救概况 |
3.1.1 内陆水资源和运输概况 |
3.1.2 内陆水上搜救“一案三制”建设现状 |
3.1.3 搜救能力建设现状 |
3.2 我国内陆水上搜救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3.2.1 地方政府水上搜救服务主体责任认识不足 |
3.2.2 内陆水上搜救规划和顶层设计缺乏 |
3.2.3 内陆水上搜救一案三制建设存在不足 |
3.2.4 内陆水上搜救能力建设不足 |
3.3 小结 |
第4章 国外水上和国内海上搜救服务经验借鉴 |
4.1 国外水上搜救概况 |
4.1.1 由单一的海洋管理部门主导水上搜救 |
4.1.2 由民间力量主导水上搜救 |
4.1.3 由纯粹的协调机构主导水上搜救 |
4.1.4 由军队部门主导水上搜救 |
4.1.5 小结 |
4.2 国内海上搜救概况 |
4.2.1 体制机制情况 |
4.2.2 应急预案和规章制度情况 |
4.2.3 搜救技术情况 |
4.3 国内外水上搜救服务对我国内陆水上搜救服务的启示和借鉴 |
4.3.1 完善的搜救体制和顺畅的搜救协作关系 |
4.3.2 专业和高水平的搜救协调员 |
4.3.3 先进和高效的搜救软件 |
4.3.4 专业的搜救设备 |
4.3.5 广泛的海上搜救志愿者组织 |
4.4 小结 |
第5章 完善我国内陆水上搜救服务的对策建议 |
5.1 强化地方政府水上搜救服务主体责任 |
5.1.1 树立内陆水上搜救的公共服务理念 |
5.1.2 增强内陆水上搜救的公共服务能力 |
5.1.3 提高内陆水上搜救的公共服务水平 |
5.1.4 充分认识做好内陆水上搜救工作的重大意义 |
5.2 加强内陆水上搜救“一案三制”建设 |
5.2.1 加强预案体系建设 |
5.2.2 加强内陆水上搜救体制建设 |
5.2.3 建立快捷高效的内陆水上搜救应急反应机制 |
5.2.4 加强内陆水上搜救法制建设 |
5.3 加强搜救规划和顶层设计 |
5.3.1 开展内陆水上搜救应急平台标准研究 |
5.3.2 开展内陆水上搜救应急物资储备标准研究 |
5.3.3 开展内陆水上搜救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研究 |
5.4 加强内陆水上搜救能力建设 |
5.4.1 加强装备设施建设 |
5.4.2 加强信息化建设 |
5.4.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厦门水域水上交通安全公共应急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综述分析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水上交通安全公共应急服务 |
2.1.2 水上搜救公共应急服务 |
2.1.3 海上污染公共应急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应急管理理论 |
第3章 厦门水域水上交通公共应急服务现状 |
3.1 公共应急服务成就 |
3.1.1 应急指挥机构建设 |
3.1.2 应急制度建设 |
3.1.3 应急力量建设 |
3.1.4 台湾海峡两岸水上交通安全应急服务交流与合作 |
3.1.5 应急服务发展变化 |
3.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1 应急体制问题 |
3.2.2 应急机制问题 |
3.2.3 应急法制问题 |
3.2.4 应急服务不均衡问题 |
3.2.5 海上污染应急能力问题 |
第4章 国内外在水上交通安全公共应急服务经验借鉴 |
4.1 国内外水上交通安全公共应急服务概况 |
4.1.1 国内水上交通安全应急服务概况 |
4.1.2 国外发达国家水上交通安全应急服务概况 |
4.2 国内外水上交通安全公共应急服务经验启示 |
4.2.1 国内水上交通安全应急服务经验 |
4.2.2 发达国家内水上交通安全应急服务经验 |
4.2.3 启示与借鉴 |
第5章 厦门水域水上交通安全公共应急服务对策建议 |
5.1 厦门水域水上交通安全公共应急服务双基建设 |
5.1.1 体制建设 |
5.1.2 机制建设 |
5.1.3 法制建设 |
5.1.4 队伍建设 |
5.1.5 装备建设 |
5.2 厦门水域水上交通安全公共应急服务有效性 |
5.2.1 应急服务信息及时性 |
5.2.2 应急服务的科学性 |
5.2.3 应急力量使用的有效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柳州海事局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水上交通安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文献综述 |
1.2.2 水上交通安全风险分析 |
1.2.3 水上交通事故预测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研究的理论依据 |
2.1 公共管理 |
2.1.1 公共管理的特征 |
2.1.2 公共管理的主体及管理对象 |
2.1.3 公共管理的七大要点 |
2.2 安全管理 |
2.2.1 安全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
2.2.2 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 |
2.3 水上交通安全管理 |
2.3.1 水上交通系统 |
2.3.2 水上交通安全风险 |
2.3.3 水上交通安全系统 |
2.3.4 船舶安全管理 |
2.4 柳州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分析 |
2.4.1 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容易引起社会关注 |
2.4.2 水上交通事故对公共水源的具有高度的危害性 |
2.4.3 柳州辖区的船舶航行受到航道环境的严重制约 |
2.4.4 柳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与本地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
第3章 柳州辖区水上交通概况及管理体制现状 |
3.1 通航环境概况 |
3.1.1 通航主干河流 |
3.1.2 港口与码头 |
3.1.3 航道与航路 |
3.1.4 助航设施概况 |
3.2 船舶与航运公司概况 |
3.2.1 辖区船舶等级概况 |
3.2.2 辖区航运公司概况 |
3.3 船员管理概况 |
3.3.1 辖区机构培训 |
3.3.2 船员状况分析 |
3.4 柳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及体制现状 |
3.4.1 柳州海事局的体制现状 |
3.4.2 柳州海事静态管理现状 |
3.4.3 柳州海事动态管理现状 |
第4章 柳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存在问题分析 |
4.1 通航环境安全风险分析 |
4.1.1 航道环境与航运发展相互制约 |
4.1.2 武宣勒马航段航行条件险恶 |
4.1.3 水上水下施工增加监管难度 |
4.2 船舶管理主要问题 |
4.2.1 乡镇客渡船管理力度不够 |
4.2.2 砂石采/运监管不严 大量船舶在非法经营 |
4.2.3 船舶大型化与航道建设不一致 |
4.2.4 旅游船舶船员流动性大 |
4.3 船员管理主要问题 |
4.3.1 船员素质普遍较低 |
4.3.2 船员文化程度不高 |
4.3.3 违章责任不明确 部分船员责任感淡薄 |
4.3.4 渡工流动性大 |
4.4 海事管理主要问题 |
4.4.1 海事人员总量不足 |
4.4.2 砂石采/运船舶持证监管不足 |
4.4.3 水上搜救机制不完善 |
第5章 柳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对策研究 |
5.1 典型水上交通安全风险管理对策 |
5.1.1 环境风险控制管理对策 |
5.1.2 船舶风险管理控制对策 |
5.1.3 船员风险管理对策 |
5.1.4 海事管理对策 |
5.2 具有辖区特色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
5.2.1 勒马航段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
5.2.2 柳州辖区乡镇客渡船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
5.2.3 砂石采/运船舶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
5.2.4 加强和完善水上搜救机制 |
5.2.5 建立事故和险情的应急预警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7)跨区域水上旅游竞合机理研究 ——以长三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休闲时代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
1.1.2 区域旅游一体化深入发展的需要 |
1.1.3 水上旅游竞合发展阻力较大,其研究有待提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区域 |
2.1.2 水上旅游 |
2.1.3 区域水上旅游 |
2.2 研究综述 |
2.2.1 国外区域旅游竞合研究进展 |
2.2.2 国内区域旅游竞合研究进展 |
2.2.3 水上旅游研究进展 |
2.3 理论基础 |
2.3.1 共生理论 |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3 旅游竞合理论 |
2.3.4 区域管治理论 |
2.3.5 行政区经济理论 |
第三章 跨区域水上旅游竞合机理研究 |
3.1 跨区域水上旅游竞合内涵 |
3.1.1 跨区域水上旅游竞合涵义 |
3.1.2 跨区域水上旅游竞合特征 |
3.2 跨区域水上旅游竞合的影响因子 |
3.2.1 水资源及设施 |
3.2.2 空间联系便捷度 |
3.2.3 市场关联度 |
3.2.4 利益关联度 |
3.3 跨区域水上旅游竞合的动力 |
3.3.1 内生自然力——水上旅游资源禀赋 |
3.3.2 内生驱动力——竞合优势效应 |
3.3.3 内生牵引力——交通区位条件 |
3.3.4 外生驱动力——水上旅游制度环境 |
3.3.5 外生牵引力——市场需求水平 |
3.4 跨区域水上旅游竞合模式选择 |
3.4.1 跨区域水上旅游竞合模式的分类 |
3.4.2 跨区域水上旅游竞合模式的述评 |
3.4.3 跨区域水上旅游竞合模式选择的依据 |
第四章 长三角水上旅游竞合发展分析 |
4.1 长三角水上旅游竞合条件分析 |
4.1.1 长三角水上旅游竞合的必要条件 |
4.1.2 长三角水上旅游竞合的充分条件 |
4.2 长三角水上旅游竞合发展历程 |
4.2.1 初始酝酿阶段 |
4.2.2 联合发展阶段 |
4.2.3 融合提升阶段 |
4.3 长三角水上旅游竞合现状分析 |
4.3.1 长三角水上旅游竞合现状 |
4.3.2 长三角水上旅游竞合问题诊断 |
第五章 长三角水上旅游竞合发展创新 |
5.1 长江河段“水介质”竞合模式 |
5.1.1 河段水上旅游竞合基础分析 |
5.1.2 河段水上旅游竞合现状透视 |
5.1.3 河段水上旅游竞合发展创新 |
5.2 太湖水域“水载体”竞合模式 |
5.2.1 湖泊水上旅游竞合基础分析 |
5.2.2 湖泊水上旅游竞合现状透视 |
5.2.3 湖泊水上旅游竞合发展创新 |
5.3 杭州湾沿岸“水核心”竞合模式 |
5.3.1 海湾沿岸水上旅游竞合基础分析 |
5.3.2 海湾沿岸水上旅游发展现状透视 |
5.3.3 海湾沿岸水上旅游竞合发展创新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太湖水上搜救VTS、GPS与CCTV信息联动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太湖水上搜救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
VTS、GPS与CCTV信息联动解决方案 |
一、VTS、GPS与CCTV基本原理及特点 |
二、VTS、GPS与CCTV信息联动的技术方案 |
实现VTS、GPS与CCTV信息联动的步骤 |
一、规划建设VTS系统 |
二、推进船舶GPS终端的安装 |
三、扩大CCTV建设规模 |
四、整合VTS、GPS和CCTV三大系统 |
VTS、GPS与CCTV信息联动的意义 |
一、有效改善太湖水上通航秩序 |
二、提高太湖水域船舶污染防治工作的主动性 |
三、促进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模式的创新 |
(9)进一步完善环太湖联席会议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联席会议建立的背景 |
联席会议制度化运作的现实意义 |
扩大合作领域建立实效机制 |
四、太湖水域——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无锡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评述[D]. 李倩. 江南大学, 2020(01)
- [2]苏州市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研究[D]. 陈瑞. 苏州大学, 2017(05)
- [3]东莞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沈曦.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3)
- [4]我国内陆水上搜寻救助服务研究[D]. 王洪涌. 大连海事大学, 2014(03)
- [5]厦门水域水上交通安全公共应急服务研究[D]. 郑荣民. 大连海事大学, 2013(S1)
- [6]柳州海事局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研究[D]. 林小松. 大连海事大学, 2013(S1)
- [7]跨区域水上旅游竞合机理研究 ——以长三角为例[D]. 司利.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8]太湖水上搜救VTS、GPS与CCTV信息联动应用初探[J]. 张卫中,童剑. 中国交通信息化, 2011(S2)
- [9]进一步完善环太湖联席会议制度[J]. 王银波. 中国水运, 2009(05)
- [10]彰显海事特色 抒写服务华章[N]. 朱婧. 中国水运报,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