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中学政治课的价值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再谈论文,价值论文,中学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学政治学科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课程功能,其中,有两方面的课程功能尤为重要,需要在教学中深入研究并凸显:一是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与价值认同之间的关联,二是帮助学生创建实现这种关联的认知能力的路径。这是有效学习与有效教学的两个不同研究维度。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现实的政治学科的教学与课程目标产生一定的偏差,不少教师既没有从学生学习的要素关联上作有效研究,也缺少深入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学科教学规律,这种既不研究教又不研究学的状态导致了不少教学无法实现课程的真正功能。“深入浅出”一直被认为是政治课教学的原则,亟须探讨的是,当前我们需要的课程“产出”是什么,而由此需要探究的“深入”又有哪些?
中学政治课的课程功能本质是通过有效的课程实施过程达到育人目标,需要研究什么是当前课程功能的表现形式,这就涉及三个关于学科的基本问题:第一,如何界定政治课所需学习的知识?第二,这些学科知识与课程价值存在怎样的关系?第三,教学中应该如何实现这样的联系?这三个问题构成了中学政治课领域的教学逻辑,它以下列的程序呈现其教学关联:首先,政治课需要设计有效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让学习者知道,哪些内容与要素是需要他们学习与掌握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学习者,不仅指学生,也包括教师)。其次,学习者是否能各自建立与这些内容与要素之间的关联?这样的关联是否有依据?然后,教学是否可以帮助学习者验证这些关联的真伪(这里的真伪,是指是否符合主体的认知规律和实践能力),如有不一致性,如何解释并调整主体的实践?这是基于学习者主体认知表现的深入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最终的呈现应该是学习者主体对知识的结构化描述和整体性建构,能对知识作综合、整体的运用,并在价值上形成一致性的认同。由此,“深入浅出”不仅包括知识的结构,还要从教学角度,找到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价值认同的依据。
课程所需学习的知识
这是一个需要被澄清的概念,课程所需学习的知识不是仅指教材知识,更不是指某个作为考点的“知识点”。课程中的知识是指有逻辑结构的各类要素,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不断完善的认知能力,对所获得的某些认识规律的解释性的结论。因此,知识体系一定包含人的认知过程和方法。作为课程,其所呈现的知识体系,无法涵盖该领域的全部内容,只是包括基础的、部分的知识结构和与之相关的个体认知体系。学科知识体系不仅包括部分本体性内容,更包括该体系的逻辑与结构;而认知体系,则是学习和建构这些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支持系统,是学习者建立如何有效学习、如何理解学科体系的应用体系。而教材则是学科知识体系的表达载体和工具,它是对学科本体知识的再度结构化设计与内容呈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编写者对学科的理解和思维模式。学习者在学习中,借助教材的内容结构,建构起对课程的理解。在政治课程中,教材首先要有高度的政治性和正确的方向性,其次要有内容的逻辑合理性,还要有对象的针对适应性等多重特征。由此,教材是一种基于课程标准的,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对该领域的知识体系所作的重新整合与结构化,是学习者的重要学习资源。在课程标准框架中,不同的教材因编写者的不同认知结构而呈现不同的内容体系和结构体系,因此,不能把教材等同于全部的课程内容,更不能人为地把教材中的内容脱离结构化环境,使知识失去体系性,变成断点的、零碎的“点”,并作为教学的目标和评价依据。因此,需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重新界定课程知识,要把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作为知识学习的重要构成。所谓课程学习的“深入”是指个体对本领域的知识体系内在结构最大限度的学习,“浅出”是指学习者能建立属于个人的,基于重新建构的局部知识体系。如何实现这样的“深入”与“浅出”?这需要研究各自要素的区别和联系,而这里的要素不仅指本体知识内在的独立结构,还包括学习者个体认知过程中的表现结构。
个体认知结构与政治课课程价值的关系
很多教学,往往在设定目标时就陷入了误区。教师把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视为教学目标,把知识结构化演变为简单的、教条的、机械的“教材要点”,认为用一些方法和手段呈现这些“点”,便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所谓的“知识点”的落实。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也会有内容上的关联,但这是非真正结构化的联系,它们是基于某种对应需要的“文字点”与“记忆点”的连线,是一种被程式与固化的模式标准,而非基于学习者认知基础的,关注过程性认知变化的结构重建。这样的勾连技巧,用一般的通用训练工具便能获得,与学习者是否能对课程作深度的参与和理解关系不大。因此,教学很难涉及对学习者在课程中的态度情感维度的引导,不仅会影响他们对课程价值的正确判断,而且会导致价值观培养的偏差。在政治课中,学生有一定的起点认知,政治课教学不能无视这些教学起点,需要寻找与分析不同认知起点的来源,从中剥离出与目标结构相吻合的有效教学要素,在此基础上,提供给学生有效的,能够帮助他们重新建构新的、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学习环境,让他们逐步修复、矫正原有的认识,建立有结构的认知能力。在政治课教学中,有效教学要素并不只是教材中的知识概念、原理这类本体知识类的要素,更重要的是那些能对学生的认知过程起支持作用的资源要素,比如相关的文献资料、适切的案例以及学生实践活动的场所等。当然,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思考这些基本要素由谁提供,或者由谁提炼、作怎样的提供与提炼,这才是当前教学需要研究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作为要素提供者的身份出现,更不能用自己的认知过程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政治课的价值不是为了追求某个具体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要让学生在有意义的环境下,学会用有效的课程要素,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而这个过程,正是课程的主要目标。在政治课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反映出的主动、投入、合作、积极,不仅是一种课程态度,更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当然,如何建立并评价这样的联系,是需要再深入研究的。
课程价值的实施问题
政治课的课程价值问题归根结底是课程的有效实施问题,需要从学生起点、能力梯度、增量评价三个维度作深入探讨。
第一,学生起点是学习者进入课程的初始状态,教学的重要责任是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了解这些初始状态的来源,并对这些不同起点作有效的鉴别和分析,从中提炼合乎逻辑的问题链,提出基本假设,寻求有效的证据,提升认知能力,调整、修正原有的认知,以此体现课程价值的过程实现。学生起点是政治课教学中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通过有效渠道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状况,知道他们的思维逻辑和依据,这是课程实施的基础要素。
第二,能力梯度是对学习者设定的不同层级的目标,这里的能力主要指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如何设计由低到高的能力层级,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做的基础教学研究,学生不能在课堂中反复进行低层级的能力训练,要对不同的能力做不同对象响应的设计。要对中高层级的能力作有意义的界定,这里的有意义,是指能力预设与学习者的实际起点的吻合度。政治课中,要多设计在理解能力之上的更高层级的能力目标,对分析、综合、评价等认知水平能作具体的、合乎学习者特征的描述,能对学习过程的差异性有不同方式的呈现,能形成相对科学、具有逻辑的结构化能力。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教学实施范畴的能力要求,更是课程价值所要依赖的基础,是一种重要的课程目标。当前确实有不少教学忽视了基础的学科能力要求,这是课程价值弱化的主要原因。
第三,增量评价是一个涉及课程发展性评价的重要维度,既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增长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行为价值增长的评价。这里的学习能力,主要是指个体认知结构提高的外化表现,是一种比较宽泛的综合与迁移能力。要让学生在能力梯度设计与实施中得到认知能力的增长,这会直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而这样的能力增长和兴趣提升,最终又影响个体价值取向的形成。因此,政治课中,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就是一个价值逐步形成与修正的过程,而其价值又会进一步指导行为,这就是政治课的教学逻辑。
政治课的“深入浅出”,归根结底,是一个课程的逻辑问题。不能从简单意义上定义教学内容的深浅问题,既不能根据教师的能力决定教学内容,也不能以是否“落实教材知识点”的标准衡量教学实效,这是一个综合知识结构与认知能力的问题,是反映逻辑的进深性与结构的投射性的关系问题。在教学内容维度上,“深入”是需要建立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个体认知与学科逻辑之间的紧密结构,但在更高的课程维度上,“深入”是基于主体结构的知识再造,是对知识重新结构化的过程,“深入”是为了更有效地“浅出”。这里的“浅出”,实则是指一种有意义的“输出”,是不同学习者在各种过程中所建立的,基于各自生活实践的体验与先验结构的关联,重要的是,他们能把这些关联作具体的、符合规律的描述。因此,“深入”与“浅出”,是指思维的过程与方法,其中,教师与学生的体验是过程中不可替代的课程资源,只有在教学中关注真实的实践过程,政治课才有“深入”的基础。今天的政治课的课程价值,是关乎学习者需要形成怎样的世界观的课程,在某种意义上,让学习者知道如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该建立怎样的世界观同样重要。反观今天的课堂教学,我们亟须改善和突破的是那些脱离人的发展规律的,只抓“点”而不见人的教学状态。政治课教学需要呈现基于符合学习者实际的教学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能够让学习者共同深入学习并找到各类要素的联系,用各类科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形成对不同主体的内在逻辑重构,在逻辑和结构中,坚定我们的理想和信念,这是政治课教学的任务,也是课程所必须承载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