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保真与喷墨打印机(论文文献综述)
洪亮,杨宇航,张子旭[1](2021)在《EFI和CGS数码打样系统的应用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码打样是通过数字化工作流程对印刷工艺流程进行模拟与高保真展示的关键,在整个数码打样过程中,打印机校准和匹配目标是最重要的两个过程。简单地说,数码打样就是通过复杂的色彩管理软件,使输出样张能够模拟印刷样张,为印刷提供标准。
王昊轩[2](2020)在《立体光刻生物3D打印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3D打印,作为一种新兴的组织工程手段,已经在细胞三维体外培养、器官芯片制造、药物筛选、组织再生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细胞的体外三维组装,有两个目的:其一是制造更好的类器官结构,服务于更高效的药物评价及测试;第二个更为长远的目标是实现组织/器官的体外再造。为了让细胞更好的在水凝胶模型中伸展、增殖,从制造角度需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1)选择同时具有优异的生物兼容性和打印性能的生物墨水。(2)寻找一种适合该墨水的3D打印方式并探究其相应的打印工艺。GelMA作为一种改性明胶,已经在生物制造和组织工程领域取得了诸多的应用,被验证为是兼具生物兼容性和打印性的优异光敏材料。对于传统的挤出式生物3D打印而言,现有的主流打印方法需要对GelMA混合其他材料或者改性后才能进行打印。本文提出一种光固化打印方式,可以直接打印低取代率、低浓度的GelMA水凝胶。本文通过对光固化过程的详细研究,探究了一种适合光敏水凝胶的精准成型打印方法,并对具体的打印工艺进行了系统的定量研究。本文制造了这些传统传统生物3D打印方式难以实现的复杂结构,为更具生物兼容性的体外细胞生长环境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论文具体的工作如下:1、搭建了正置式光固化3D打印平台,使用高精度减速模组,选用200m W的蓝光激光发生器,搭建水凝胶控温平台。通过上位机的控制,可以实现二维模型及三维模型两种水凝胶模型的制造。2、系统研究了光固化成型机理。首先,探讨了高分子光聚合过程中双键断裂、自由基团产生、高分子长链连接等过程。其次,使用流变仪对光固化过程进行了一个定量的直观认识。最后,通过自建的光固化生物3D打印机,系统性的研究了光固化3D成型过程,定义、提取了于打印相关的重要特征值,总结了光照时间、GelMA浓度等参数对打印的影响。3、根据不同的生物学意义将较难打印的结构进行了水凝胶光固化重建。通过不同的“打印窗口”选择,实现不同孔隙率网格、内建营养流道、薄壁体、大倾角结构的制造,这些结构对于细胞和生物制造有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生物3D打印方法难以实现。最后通过模拟肝单元结构的打印证明光固化生物3D打印的通用性。4、研究了光固化生物3D打印的生物兼容性。为了证明细胞可以在本文所制造的水凝胶中良好生长,使用上述制造的包含细胞的水凝胶三维实体,使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 BMSCs)进行了体外细胞培养实验。通过细胞活死、骨架、迁移等表征,对水凝胶上及水凝胶内的细胞生长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由于GelMA良好的生物兼容性以及合理的水凝胶结构,细胞受到损伤较小,生长环境优良,因而具有较高的增殖速率、细胞活性及良好的生长状态。
潘俊杰[3](2020)在《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处理及软件设计》文中提出玻璃喷墨打印是一种以玻璃为介质的喷墨打印技术,其生产制品具有抗酸碱、色泽稳定、艺术感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玻璃幕墙、车窗玻璃、办公室隔断等场合。目前,玻璃喷墨打印的厂商主要以国外的以色列Dip-Tech公司为代表,其制作精美但生产造价过高,在国内没有得到广泛普及。为了降低玻璃喷墨打印的生产成本,使该技术进一步得到推广和运用,本文依托实验室项目对其中的图像处理关键技术展开了相关研究。总的来说,本文的研究工作和主要贡献如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位矢结合的图像编辑方法,旨在增强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质量。该方法结合了两种图像类型的优势,通过对原有图像进行位图编辑、位矢转换、矢量图编辑、矢量渲染处理,使得最终编辑图像的效果既有位图丰富的色彩表现能力,又兼有矢量图缩放不失真、图像清晰、存储空间小的优点。二、针对计算机处理图像和玻璃喷墨打印图像普遍存在的色差问题,本文基于传统的ICC色彩管理研究,提出了一套应用于玻璃喷墨打印的色彩管理方案。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有:显示器设备校准、打印机ICC Profile制作、正向以及反向ICC处理。通过对ICC Profile中特征化信息的处理,可以使设备间的图像色彩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使打印色彩得到充分表现,提高玻璃制品出品的工作效率。三、针对现有玻璃喷墨打印分色算法中色差大、层次感单调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玻璃喷墨打印的多级灰度分色算法。该算法主要有四个关键步骤:准备基础色、确定打印灰度等级、像素点映射以及误差的传递。通过该算法,可以驱动喷嘴产生多种油墨量状态的墨滴。仿真结果表明,对比常用的二值分色算法,该算法的打印图像整体输出色差小,图像色彩表现力、层次感得到提升。四、本文设计开发了一款Windows平台下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处理软件,旨在整合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处理功能。整合的功能主要包括位矢编辑、色彩管理以及分色处理等图像处理模块。同时,软件基于MFC和Open CV类库,采用C++语言进行编写,具有图像处理速度快、界面设计友好、易于维护和拓展等优点。
马倩云[4](2017)在《基于数码印花的光谱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码印花技术是移动互联时代纺织工业应对和解决个性化定制和小批量纺织品制造需求的关键技术。而将基于光谱的色彩高保真技术与数码印花技术融合,通过建立光谱预测模型来解决不同承印物,染料呈色机理以及生产工艺中的颜色预测难题,是数码印花技术中确保数码印花颜色一致性的关键。本文以数码印花图像的光谱反射特性作为研究对象,以色料减色法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结合活性染料的呈色特性与喷墨打印的加网方式,建立基于数码印花的光谱预测模型,实现数码印花设备输出颜色与目标颜色的光谱匹配,完成正向预测与反向预测的双向光谱预测,构建完整的数码印花光谱预测系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数码印花的光谱预测模型其正向预测的光谱精度和色度精度均优于YNSN模型和CYNSN模型,且该模型消除了YNSN模型和CYNSN模型预测时,因基色数量过多而导致的空间复杂度激增的缺陷,其反向预测的分色精度和网点预测误差均优于基于色度的多项式回归模型,RBF神经网络模型以及纽介堡反向模型。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将高保真颜色复制技术与数码印花技术进行跨领域的技术融合,将光谱预测原理与数码印花的设备、材料与工艺等特点相结合,采用光谱分析、多项式回归分析、特征光谱提取等多种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法与手段,建立起基于数码印花的光谱预测模型,为数码印花高保真颜色复制技术的探索与研究做出一定贡献。
朱欢[5](2017)在《CTP连线多分色及落大版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颜色复制领域,传统四色加专色的印刷方式已经很难满足人们对于色彩高精度再现的要求,迫切需要改进印刷工艺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这也就推动了色彩复制理论与技术方法的创新。近年来,多色分色印刷复制技术成为了印刷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多色分色印刷复制技术是指在传统青、品、黄、黑四色基础上增加如橙色、绿色、蓝色等其他不同数量的分色基色,以扩大印刷色彩再现的色域、提高颜色的再现精度,达到提升印刷色彩表现力的目的。本文基于ICISS(交互式颜色独立分色模型)研究了印刷原稿按照特定基色完成多分色印刷复制的方法,建立了基于“科海油墨”的青、品、黄、黑、橙、绿、蓝油墨的多基色分色模型。结合CTP直接制版工艺流程,研究了 RIP后落大版的工艺技术,完成了彩色原稿多分色印刷复制连线CTP及RIP后落大版工艺技术的研究。探讨了彩色图像质量的主客观评价方法,对比分析了传统四色印刷样张与多基色分色印刷样张的色彩表现能力以及特定样张按照不同基色组合油墨的印刷质量,找寻合适的油墨组合并研究了 RIP后落大版工艺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价值。多基色分色印刷相较于传统印刷而言,基色油墨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增加,除黑墨以外的其它基色油墨都参与了原稿彩色成分的匹配,因此印刷颜色的表现空间更大,色彩更加丰富、明亮和鲜艳。印品与实际的真实景物更加接近,层次感、立体感更强,印品更加真实。采用不同油墨组合对同一印刷样张分色,应根据原稿主色调的颜色类型选择基色油墨组合,并非基色油墨数量越多,复制质量越佳。其次,多基色分色印刷工艺减少了传统四色加专色印刷方式中过多清洗供墨装置过程,保证了在印刷机供墨装置有限的情况下,少用或者不用专色仍能获得专色印刷的效果。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实际生产效率。因此多基色分色印刷在生产中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陈晨[6](2016)在《油画的三维数字化及3D打印复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幅油画复制品主要具有装饰美化、推广传播以及作为学习研究范本的作用,有着很大的市场需求及价值。特别是世界名画的高仿真复制,由于名画原稿一般消费者及美术学习者很难获得,所以其复制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目前油画高仿真复制主要有手工临摹和印刷复制两种方法。手工临摹由于是使用油画颜料作画,具有真实的立体观感,触感,但作画时间长,成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作画人员水平的限制。印刷复制方法中主要又包括胶印、数字印刷、丝网印刷等。然而,胶印及数字印刷技术虽可以从视觉上实现油画高保真复制,但不能从触觉上实现;丝网印刷无法实现与原画一致的颜料凹凸高度复制;颜料厚度补偿法也无法实现与原画一致的笔触厚度,且过程繁琐。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油画高保真立体复制技术,可以将油画表面凹凸起伏的笔触三维信息与色彩同时进行复制,以弥补目前在油画印刷复制领域无法实现立体复制的不足。研究采用数字摄影测量的方式对油画原稿进行三维重建,经过对三维模型分层处理后,选用UV固化喷墨打印机作为3D打印设备打印立体油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摄影测量三维重建。对于油画的三维重建与数字化表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油画表面的几何三维信息的恢复,以及油画色彩的还原。摄影测量既可以获得油画的三维几何表面数字模型,也可以通过正射影像的形式,恢复油画的色彩影像和平面几何位置,实现油画彩色三维数字表达。2.三维模型分层处理。利用油画三维模型的三角形格网点的Z内插出格网边上的等值线点,并将这些等值线点按顺序排列(即等值线的跟踪)。根据不同等值线进行模型分层设色渲染。依据分层设色渲染图及等值线图,做基于阈值的图像分割处理,提取分层截面图像,并转化为矢量格式。3.油画的3D打印及质量控制。首先对UV打印机喷头、油墨色域等一系列打印参数进行质量控制研究,根据研究结论,在二维打印机上用UV油墨进行逐层叠加打印,堆积成高低起伏的油画三维表面,最后将获取的正射油画影像打印到油画三维表面,完成油画的复制。文章对油画的三维复制进行了实验论证。采用数字摄影测量方法进行油画三维建模。建模结果表明,数字摄影测量方法可以有效地生成油画彩色三维模型。从原理上说,油画表面三维模型与数字高程模型DEM是一样的,所以能够方便地进行等高线及分层设色图生成,这样一来,就可以将三维模型离散化成二维图片,进而通过二维打印机层层叠加打印还原成三维模型。这种油画立体复制的方法弥补了当前油画复制技术的不足,同时扩展了3D打印的应用范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建模精度、油画的色彩还原以及打印结果的评价,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王敬[7](2015)在《基于数字喷墨印刷的信息隐藏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半色调信息防伪技术是利用印刷网点实现信息防伪的一种新的方法。该方法采用一种特殊的加网算法对连续调图像进行调制,将图像、文字或符号等信息嵌入到半色调图像中,实现了信息的防伪和信息的隐藏。这种印刷防伪技术对油墨和印刷设备没有特殊要求。本文主要针对数字喷墨印刷方式,开发了半色调加网算法和输出打印算法,解决基于数字印刷方式下的防伪印刷问题。首先,采用该方法打印图像能够保证半色调网点的高保真输出,解决了数字印刷方式下半色调信息隐藏技术的实现问题,其次,将该项技术与二维码技术结合起来,将二维码信息作为密文信息嵌入到载体图像中,实现信息的隐藏,解决了普通二维码编码不具有的防伪功能这一缺陷问题,实现了防伪二维码,避免了二维码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该方法生成的二维码不仅信息容量大,编码范围广,而且其信息隐藏的鲁棒性和易碎性也可以达到了很好的兼顾和平衡。本文研究的这种新的半色调防伪技术具有低成本、绿色无污染等突出优点,存在很好地应用与推广价值,并且这种防伪二维码既可以采用印刷输出也可以使用数字喷墨打印机进行输出,为这种新型二维码的广泛推广提供可能。
韩长鸣[8](2014)在《大幅面喷墨打印机客户端程序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最近几年,由于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广告行业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大幅面喷墨打印机凭借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强大的表现力以及相对于其它媒介更加方便、更加快捷的制作程序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广告行业的喜爱。本论文结合大幅面喷墨打印机的研制项目,设计了一款简单易用的大幅面喷墨打印机客户端系统。该系统集成打印机的调试、作业打印、图片预览、打印控制于一体。通过集成的打印机调试窗口程序完成对打印机的调试工作。利用RIP文件转换程序将打印文件转换为BMP图片并显示。作业打印程序完成对作业的打印操作。打印控制程序完成对作业的打印、暂停、继续等控制操作。作业打印时控制程序完成对步进和双向的实时调整。数据通信程序完成与打印机之间的温度和电压曲线的通信。系统与打印机之间通过USB接口进行数据传输。在RIP文件转换程序中,实现逆半调是关键环节。本文分析了现有的常见逆半调算法的特点,最后结合项目的实际需求给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实现逆半调的方法。在实际的项目测试中,该算法能够很好的满足项目对于转换速度和转换后图片的精度的需求,在速度和精度方面实现了良好的平衡。经过在实践中的检验,该系统很好的完成了项目的需求,包括作业打印、图片预览、作业控制、数据接收以及数据通信等任务。同时,该系统具有优秀的稳定性、可操作性、可扩展性,实现了与打印机之间的完美的互操作性。
陈琳琳[9](2014)在《基于YNSN模型的喷墨打印机颜色特性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光谱的颜色复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小同色异谱现象、实现颜色的高保真再现,近年来打印机的光谱特性化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光谱式Yule-Nielsen修正的Murray-Davies模型及YNSN模型对Epson Stylus Pro7880C喷墨打印机进行了特性化研究。首先,利用光谱式Yule-Nielsen修正的Murray-Davies模型对打印的CMYK单色梯尺进行特性化分析,确定了不同光源下使测量值和预测值之间的平均色差及平均光谱均方差达到最小的最优化n值,采用最小二乘拟合法建立了四色梯尺理论网点面积率和有效网点面积率间的一维查找表(LUTs)。在此基础上,设计CMYK四色叠印训练样本,建立正向YNSN模型,测试不同n值情况下正向模型的预测精度,最终最优化n值同样被找到。设计CMYK四色叠印测试样本,对优化了的正向YNSN模型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CMYK四色梯尺的色差及光谱差的平均值达到最小时的最优化n值在1.0-1.1之间;四色叠印测试图各色块不同光源下色差及光谱差的平均值都在n=0.9时达到最小,此时A、D50、D65三种光源下的平均色差值基本都在3-4之间,平均光谱均方差sRMS为0.018,正向YNSN模型已经达到相当高的预测精度。由于YNSN模型不能直接求逆获得反向模型,本文采用线性回归迭代法LRI、约束条件的非线性优化命令CMR、Neugebauer基元比重法WI三种最优化方法获得反向YNSN模型,通过Macbeth ColorChecker24色标图及设计的CMYK四色叠印测试图对反向模型的精度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对四色叠印的测试图而言,LRI、CMR、WI三种反向方法都达到了比较高的精度:光谱均方差的平均值分别为0.005,0.002和0.004;A、D50、D65三种光源下的色差平均值也都小于3。对MacBeth ColorChecker24色标图而言,约束条件的非线性优化命令CMR的精度是最高的,其次是线性回归迭代法LRI,最后是Neugebauer基元比重法WI。最后,对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展望。
王焕美,陈广学[10](2013)在《UV喷墨打印机色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用Mimaki UV喷墨打印机及UV油墨进行了试验,以不同墨量输出和承印材料为变量,通过制作ICC文件并比较色域图,讨论了不同墨量输出对各阶调范围的色彩再现性的影响,并分析了承印材料的偏色对色域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Mimaki UV喷墨打印机,可通过在纸张上打印UV白墨的方式来进行避免承印材料影响的色彩再现;可根据图像的阶调主要分布情况来选择输出墨量值。
二、高保真与喷墨打印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保真与喷墨打印机(论文提纲范文)
(1)EFI和CGS数码打样系统的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码打样的关键技术 |
二、实验 |
1. Profilemaker制作印刷机特性文件 |
2. EFI Fiery XF 6.0数码打样 |
3. CGS ORIS Color Tunerweb 3.1数码打样 |
三、结果与讨论 |
1. 色域比较 |
2. 转换后色块色差的比较 |
四、结束语 |
(2)立体光刻生物3D打印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生物3D打印概述 |
1.1.2 生物打印特点与难题 |
1.2 针对GelMA的生物打印工艺研究现状 |
1.2.1 喷墨打印 |
1.2.2 挤出打印 |
1.2.3 光固化打印 |
1.2.4 制造方法优缺点总结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3.1 研究课题提出 |
1.3.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3.3 论文框架 |
第2章 立体光刻生物3D打印平台搭建 |
2.1 立体光刻生物3D打印平台系统架构 |
2.2 机械系统 |
2.2.1 打印机三位运动平台 |
2.2.2 光源与温控料槽系统 |
2.2.3 元器件清单 |
2.3 控制系统 |
2.3.1 打印机控制电路 |
2.3.2 上位机控制软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GelMA光固化机理及可打印性研究 |
3.1 GelMA光固化机理 |
3.1.1 光交联反应 |
3.1.2 GelMA水凝胶光固化反应 |
3.1.3 激光在水凝胶墨水中的衰减和散射 |
3.2 GelMA可打印性研究 |
3.2.1 可打印性及打印窗口概念 |
3.2.2 线成型过程可打印性探究 |
3.2.3 面成型过程可打印性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GelMA三维结构打印工艺研究 |
4.1 通用网格结构打印 |
4.2 复杂几何结构打印 |
4.2.1 薄壁体结构打印 |
4.2.2 大倾角结构打印 |
4.3 仿生组织结构打印 |
4.3.1 营养流道打印 |
4.3.2 肝单元打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立体光刻法生物兼容性研究 |
5.1 支架体外生物相容性实验方法 |
5.1.1 细胞打印仪器及试剂 |
5.1.2 细胞表征相关实验 |
5.2 水凝胶支架三维培养实验结果 |
5.2.1 细胞活死表征 |
5.2.2 细胞形态表征 |
5.3 本章小节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3)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处理及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玻璃喷墨打印技术 |
1.2.1 彩釉玻璃 |
1.2.2 喷墨打印技术 |
1.2.3 玻璃印刷技术 |
1.2.4 玻璃喷墨打印的国内外现状 |
1.3 玻璃喷墨打印控制系统 |
1.3.1 总体框架 |
1.3.2 硬件系统 |
1.3.3 软件系统 |
1.4 玻璃喷墨打印图像处理的关键技术 |
1.4.1 图像编辑处理 |
1.4.2 色彩管理技术 |
1.4.3 彩色图像分色技术 |
1.5 研究内容 |
1.5.1 本文的组织结构 |
1.5.2 具体内容 |
第2章 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编辑处理 |
2.1 引言 |
2.2 位图和矢量图 |
2.2.1 位图简介 |
2.2.2 矢量图简介 |
2.2.3 图像格式 |
2.2.4 编辑处理软件 |
2.3 位矢编辑 |
2.3.1 位图矢量化 |
2.3.2 矢量编辑 |
2.3.3 矢量图渲染 |
2.4 图层管理技术 |
2.4.1 图层技术 |
2.4.2 图层的分类 |
2.4.3 图层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玻璃喷墨打印的色彩一致性管理 |
3.1 引言 |
3.2 常见的色彩模型和颜色空间 |
3.2.1 RGB和 CMYK色彩模型 |
3.2.2 HSV颜色空间 |
3.2.3 XYZ颜色空间 |
3.2.4 Lab颜色空间 |
3.3 色彩管理技术 |
3.3.1 色彩管理简介 |
3.3.2 ICC Profile |
3.3.3 渲染意图 |
3.4 玻璃喷墨打印的色彩管理 |
3.4.1 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转换 |
3.4.2 显示器校准 |
3.4.3 打印机ICC Profile制备 |
3.4.4 正向和反向ICC处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玻璃喷墨打印的多级灰度分色算法 |
4.1 引言 |
4.2 星光1024/M-C喷头及其驱动控制 |
4.2.1 喷头简介 |
4.2.2 喷头电子接口面板 |
4.2.3 喷头的驱动控制 |
4.3 数字加网技术 |
4.3.1 加网技术 |
4.3.2 调幅加网 |
4.3.3 调频加网 |
4.4 多级灰度分色算法设计 |
4.4.1 准备基础色 |
4.4.2 确定打印灰度等级 |
4.4.3 像素点映射 |
4.4.4 误差传递 |
4.4.5 多级灰度分色算法流程图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软件的设计和应用 |
5.1 引言 |
5.2 玻璃喷墨打印图像处理软件简介 |
5.3 图像处理软件主页 |
5.4 分色处理模块 |
5.5 色彩管理模块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4)基于数码印花的光谱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2 数码印花理论与技术基础 |
2.1 数码印花原理 |
2.1.1 活性染料呈色原理 |
2.1.2 半色调呈色原理 |
2.1.3 颜色测量原理及颜色再现评价方法 |
2.1.4 光谱预测原理 |
2.2 数码印花技术 |
2.2.1 印染技术 |
2.2.2 色彩管理技术 |
2.2.3 光谱预测技术 |
2.3 数码印花工艺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3 数码喷墨印花颜色特性分析 |
3.1 数码喷墨印花材料光学特性分析 |
3.1.1 纤维的光学特性分析 |
3.1.2 承印物纹理结构对光学特性的影响分析 |
3.2 数码喷墨印花呈色特性分析 |
3.2.1 数码喷墨印花活性染料发色条件分析 |
3.2.2 数码喷墨印花色域分析 |
3.2.3 数码喷墨印花基色光谱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数码喷墨印花光谱预测模型实验方案设计 |
4.1 实验承印材料选择 |
4.2 实验设备参数确定 |
4.2.1 数码喷墨印花设备稳定性分析 |
4.2.2 数码喷墨印花设备参数确定 |
4.3 实验颜色测量方案确定 |
4.3.1 颜色测量方法确定 |
4.3.2 颜色测量误差分析与修正 |
4.4 实验样本设计与数据采集 |
4.4.1 实验样本设计 |
4.4.2 实验样本色靶的喷印与数据采集 |
4.5 本章小结 |
5 数码喷墨印花光谱预测模型构建 |
5.1 光谱预测模型的实验步骤 |
5.2 基于减色法的正向光谱预测模型构建 |
5.2.1 数码喷墨印花基色光谱预测 |
5.2.2 叠印次数对正向光谱预测模型的影响 |
5.2.3 正向光谱预测模型建立 |
5.2.4 正向光谱预测模型优化 |
5.2.5 与经典光谱预测模型的对比与评价 |
5.3 基于特征光谱的反向光谱预测模型构建 |
5.3.1 基于特征光谱的颜色分解 |
5.3.2 基于特征光谱的网点预测 |
5.3.3 预测结果与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成果与创新点 |
6.2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 |
(5)CTP连线多分色及落大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和方案 |
2 四色印刷分色理论 |
2.1 分色的基本原理 |
2.2 分色方法的分类 |
2.2.1 基于密度数据的分色方法 |
2.2.2 基于色度数据的分色方法 |
2.2.3 基于光谱颜色的分色方法 |
2.3 四色分色的理论 |
2.3.1 Neugebauer方程 |
2.3.2 图像阶调复制 |
2.3.3 彩色图像灰平衡控制 |
3 多基色分色印刷 |
3.1 多基色混合原理 |
3.2 多基色分色 |
3.2.1 六基色分色模型的构建 |
3.2.2 原稿特定油墨分色 |
3.3 RIP后落大版 |
3.3.1 数字化流程的落大版后RIP技术 |
3.3.2 RIP后落大版技术 |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1 印刷图像质量评价 |
4.1.1 主观评价 |
4.1.2 客观评价 |
4.1.3 基于结构相似度的客观评价 |
4.2 结果讨论 |
4.2.1 模型分析 |
4.2.2 特定原稿模型选择 |
5 研究总结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6)油画的三维数字化及3D打印复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油画复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三维数据获取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色彩高保真复制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三维打印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5 本章小结 |
1.3 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基础研究 |
2.1 摄影测量技术 |
2.1.1 摄影测量常用坐标系 |
2.1.2 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 |
2.1.3 共线条件方程式 |
2.2 色彩高保真复制技术 |
2.2.1 色彩高保真复制理论 |
2.2.2 色彩高保真复制技术 |
2.2.3 色彩高保真分色方法 |
2.3 三维打印技术 |
2.3.1 其他快速成型技术的原理 |
2.3.2 三维打印成型原理 |
2.3.3 三维打印系统组成及设备介绍 |
2.3.4 三维打印成型成型材料 |
2.3.5 三维打印技术应用范围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油画摄影测量三维数字化研究 |
3.1 摄影测量实验材料 |
3.2 数码相机检校 |
3.2.1 径向畸变 |
3.2.2 偏心畸变 |
3.2.3 空间后方交会检校 |
3.3 油画数字影像采集 |
3.3.1 多基线摄影测量 |
3.3.2 数字影像采集 |
3.4 影像匹配及三维重建 |
3.4.1 影像的匀色预处理 |
3.4.2 油画影像匹配及三维重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油画三维模型分层处理研究 |
4.1 UV打印机垂直打印精度测量及分层厚度设定 |
4.1.1 UV油墨的特性 |
4.1.2 UV打印机油墨层厚度研究 |
4.2 模型等值线及分层设色渲染图生成 |
4.2.1 数字高程模型及TIN |
4.2.2 模型的等值线追踪及分层设色 |
4.3 基于彩色图像分割的截面提取 |
4.3.1 几种常用的彩色图像分割方法 |
4.3.2 RGB向量空间中的阈值分割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油画的 3D打印及质量控制研究 |
5.1 不同喷墨距离的UV喷墨打印质量检测 |
5.1.1 Mimaki UJF-3042型UV喷墨打印机 |
5.1.2 线条宽度检测 |
5.1.3 线条粗糙度检测 |
5.1.4 线条模糊度检测 |
5.1.5 线条对比度检测 |
5.1.6 实验结论 |
5.2 打印机色彩再现性能研究 |
5.2.1 承印材料光学性能分析 |
5.2.2 UV油墨色域分析 |
5.2.3 UV喷墨打印机墨量对色域的影响分析 |
5.2.4 白色UV油墨对色彩再现性能的影响分析 |
5.2.5 实验结论 |
5.3 UV油墨叠加打印对色彩再现性能研究 |
5.3.1 打印层数与油墨密度相关性分析 |
5.3.2 打印层数对颜色再现性能分析 |
5.3.3 实验结论 |
5.4 基于UV油墨 3D打印的“梯田现象”改进研究 |
5.4.1 一般 3D打印模型的“梯田现象”处理方法 |
5.4.2 UV油墨的性能指标 |
5.4.3 UV油墨 3D打印“梯田现象”的改进 |
5.5 油画的 3D打印复制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 |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主要创新点 |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7)基于数字喷墨印刷的信息隐藏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研究领域及发展状况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
1.4 小结 |
第二章 二维码 |
2.1 二维码 |
2.2 二维码种类及常见二维码 |
2.3 二维码的应用 |
2.4 二维码应用中的安全隐患 |
2.5 小结 |
第三章 半色调加网及信息隐藏技术 |
3.1 半色调加网及信息隐藏技术基本理论 |
3.2 半色调加网及信息隐藏算法模型 |
3.3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数字喷墨印刷的信息隐藏技术 |
4.1 半色调调幅加网的信息隐藏技术 |
4.2 半色调调幅加网图像的信息提取 |
4.3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
(8)大幅面喷墨打印机客户端程序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喷墨打印机概述 |
1.1.1 打印机分类 |
1.1.2 大幅喷墨打印机的发展现状 |
1.2 论文选题来源和意义 |
1.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系统概述和架构设计 |
2.1 概述 |
2.2 系统硬件架构 |
2.3 系统软件架构和整体框架设计 |
2.4 系统功能描述和整体功能设计 |
2.5 系统运行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的整体框架概述 |
3.2 预览模块 |
3.2.1 RIP文件简介 |
3.2.2 逆半调 |
3.2.3 预览详细实现 |
3.3 作业打印模块 |
3.3.1 生产者——消费者模型 |
3.3.2 作业打印详细实现 |
3.4 作业控制模块 |
3.4.1 内核对象 |
3.4.2 作业控制详细实现 |
3.5 作业打印时调整模块 |
3.6 数据接收模块 |
3.6.1 网络套接字 |
3.6.2 数据接收详细实现 |
3.7 状态监控模块 |
3.7.1 数据通信状态模块 |
3.7.2 打印状态模块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功能测试 |
4.1 软件配置环境 |
4.2 功能性测试 |
4.2.1 图片显示的测试 |
4.2.2 打印任务测试 |
4.2.3 打印控制测试 |
4.2.4 作业打印时调整测试 |
4.2.5 网络接.打印测试 |
4.2.6 数据通信状态测试 |
4.3 系统特点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YNSN模型的喷墨打印机颜色特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打印机颜色特性化的理论基础 |
2.1 色度学基础 |
2.1.1 颜色形成 |
2.1.2 CIE1931 XYZ 标准色度系统 |
2.1.3 CIE1964 XYZ 标准色度系统 |
2.1.4 CIE1976 Lab 均匀颜色空间 |
2.1.5 同色异谱现象 |
2.1.6 光谱均方差与色差 |
2.2 光谱印刷模型 |
2.2.1 光谱式 Murray-Davies 模型 |
2.2.2 网点扩大 |
2.2.3 Yule-Nielsen 修正的光谱式 Murray-Davies 模型 |
2.2.4 Demichel 模型 |
2.2.5 光谱式 Neugebauer 模型 |
2.2.6 Yule-Nielsen 修正的光谱式 Neugebauer 模型 |
2.3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 Yule-Nielsen 修正的光谱式 Murray-Davies 模型的打印机特性化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光谱式 Murray-Davies 模型 |
3.3.2 Yule-Nielsen 修正的光谱式 Murray-Davies 模型 |
3.4 小结 |
第四章 打印机 YNSN 正向模型的建立及预测精度评价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 正向 YNSN 模型验证 |
4.5 小结 |
第五章 打印机 YNSN 反向模型的建立及预测精度评价 |
5.1 前言 |
5.2 光谱式 Neugebauer 模型的反向 |
5.2.1 基于线性回归迭代(LRI)的反向方法 |
5.2.2 基于约束条件的非线性优化命令的的反向方法 (CMR) |
5.2.3 基于 Neugebauer 基元比重的反向方法 (WI) |
5.3 三种反向方法的比较 |
5.3.1 实验设计 |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小结 |
结论、建议与展望 |
结论和创新之处 |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UV喷墨打印机色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器材 |
1.2 标版 |
1.3 步骤 |
1.3.1 承印材料Lab的测量 |
1.3.2 标版输出 |
1.3.3 ICC文件的生成 |
1.3.4 色域图的生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承印材料的亮度和偏色分析 |
2.2 UV油墨色域分析 |
2.3 UV油墨墨量对色域影响 |
2.4 白墨对色域影响 |
3 结语 |
四、高保真与喷墨打印机(论文参考文献)
- [1]EFI和CGS数码打样系统的应用比较[J]. 洪亮,杨宇航,张子旭. 广东印刷, 2021(03)
- [2]立体光刻生物3D打印工艺研究[D]. 王昊轩. 浙江大学, 2020(02)
- [3]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处理及软件设计[D]. 潘俊杰. 浙江大学, 2020(05)
- [4]基于数码印花的光谱预测模型研究[D]. 马倩云.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 [5]CTP连线多分色及落大版技术研究[D]. 朱欢. 天津科技大学, 2017(01)
- [6]油画的三维数字化及3D打印复制研究[D]. 陈晨.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1)
- [7]基于数字喷墨印刷的信息隐藏算法研究[D]. 王敬. 北京印刷学院, 2015(06)
- [8]大幅面喷墨打印机客户端程序的设计与实现[D]. 韩长鸣.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9]基于YNSN模型的喷墨打印机颜色特性化研究[D]. 陈琳琳.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2)
- [10]UV喷墨打印机色域的研究[J]. 王焕美,陈广学. 包装工程, 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