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文解读_情感教育论文

情感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文解读_情感教育论文

情感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人学论文,情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以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等社会情感的培养和情感认知力、控制力、协调力等情感能力的提升为内容,以培养具有独立健全的人格特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受教育者为目标,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的一种新型教育范式。情感教育对于提升受教育者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对于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对于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人学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以现实的个人为前提,以人的本质、需要、价值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系统理论体系,它认为人除了是生物性的存在外,还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社会性的存在,关注人的情感,重视情感教育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内在诉求。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解读情感教育,为情感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根本依据,对于促进情感教育的正确有效开展,实现情感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的全面多样性存在是情感教育的存在依据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以“现实的人”为其出发点的,“现实的人”不是片面、抽象、单向度的存在,而是处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历史进程中的活生生的个人,是具有无限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整体性存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① “现实的人”是自然、社会、精神三方面有机统一的存在。

首先,人是自然的存在物。马克思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②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一方面必须依赖自然而存在,另一方面又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自然,不断创造出“人化世界”。其次,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首先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正是在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中,人才得以从自然界分化出来,才得以存在和发展。同时,人还是在社会交往中生存,在相互合作中发展的,社会交往是人和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再次,人还是精神性的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③ 作为精神性的存在,人具有特有的自我意识,它所包含的知识、情感、意志等活动构成了人的内部精神信息活动世界。总之,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是多样性、综合性的存在,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精神存在物的有机统一。

作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不仅具有客观自然属性,更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选择性和创造性;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离不开社会交往,而情感是社会交往的基础,是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前提;作为精神的存在物,情感是人的精神世界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情感和理性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由此可见,人的全面多样性存在决定了情感是人不可缺少的内部因素,人在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中,除不断接受“知识教育”外,还需接受情感教育,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感情,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团结协作的情感品质,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使自身的人格获得完备的发展。正因为人是全面多样性的存在,完整的教育体系就必须包含情感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知情意合一的原则,将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情感和理性的合力,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二、人的需要是情感教育的出发点

人的需要是主体实现与他人、社会连结的纽带,是人们对其生存的外部世界的依赖关系的反映,是以主观欲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需要对象的明确指向,是由匮乏引起的并努力消除匮乏的一种倾向性状态。④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的全部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对此,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⑤ 马克思还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⑥ 与人是全面多样性的存在相适应,人的需要也是自然、社会、精神三个方面的综合体。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人必须满足生命体生存所需的最低限度的生理需求,如吃、喝、性等方面的需要;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⑦,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人必然具有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交往、合作等方面的社会需要;作为精神的存在物,人必然具有包括求知、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精神需要,人的精神属性决定了人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积极健康情感的渴望以及对良好意志品质的追求。

情感是人对客观对象所持的态度和体验,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客观对象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情感教育是以情感为核心,实现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人对人格尊严、人身自由、真善美、健康情感、人际交往、社会归属等方面的需求会不断得到满足。需要是人的本性,情感教育的开展满足了人的需要,彰显了人的本性,人的需要尤其是人的精神需要是情感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和动力。马克思主义人学对于人的需要的合理性的充分肯定,为情感教育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为情感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开展提供了出发点。

三、人的价值是情感教育的价值追求

人的价值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对此他曾明确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⑧ 价值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同客体满足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人的价值概念是一般价值范畴在人这一特殊问题上的延伸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作为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就是这种存在物。”⑨ 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存在,他们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从事着物质生产劳动的“现实的”个人。正是在现实的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社会关系,形成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⑩ 的本质。现实生产关系中的劳动实践不仅使人成为了主体,同时又使其成为了他人的客体,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人特殊的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是作为客体的人的存在、属性、实践活动及其成果对于作为主体人的需要的满足。在这种价值关系中,人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目的与手段、奉献与索取的辩证统一。正因为人是主体,他需要从客体那里满足自身各方面需求;而人同时又是客体,他又要通过自己的存在和活动去满足主体的需要。由此可见,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为社会、他人所作的贡献,个人对社会、他人需要的满足。个人价值是指个人向社会、他人的索取,社会、他人对个人回报。马克思主义认为奉献先于索取,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的前提,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人的价值的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人对社会、他人的贡献的大小。因此,不断提升人的价值,实现人自身的最大价值,就必须坚持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对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

当代情感教育专家朱小蔓认为“情感是主体以自身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内心体验、情境评价、移情共鸣和反应选择。”可见,情感是一种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感受和体验,它的归宿在于人生价值,情感体验和人生价值是密切联系的。情感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培养人对价值的感受和体验,寻觅情感的最终归宿为目的的,情感教育的过程就是人的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缺乏对人生价值的感悟,离开对人自身价值的提升,情感教育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人的价值理论是情感教育研究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它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为情感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价值观指引。在教育过程中对人的情感实施正确的价值引导,使人在感受体验过程中自觉地接受社会核心价值观,最终形成融合统一的价值观体系是情感教育的价值追求。

四、人的实践性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人的实践性是人最基本属性,它决定着人的思想和情感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是从事实践的人,人的本质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不是通过意识活动,而是通过实践活动体现了自己的本性。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生命本身却仅仅成为生活的手段。”“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类恰恰就在对象世界的加工中才作为一个族类的存在来现实地证明自己。”(11) 由此可见,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正是在实践活动中体现了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实现着对对象和自身的超越,由必然走向自由。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主要有三基本种形式,即物质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这三种形式既具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执行着人类实践活动不同的社会职能,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地重构着人和人类社会的本质。

情感教育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全面发展所必需的。情感教育的对象是人,其目标是要使人形成良好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人不断的调整确立认知结构,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来实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知结构的确立和情感体验的获取归根结底来源于人的实践。在实践活动中,人的实践和认识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人的认知结构得到了不断的纠正和改造,人的情感得到了培养。而要使认知内化为人的情感,深深扎根于人的心灵,必须通过人自身的实践逐渐积累相应的情感体验,以实现真正的升华。可见,马克思主义人的实践理论指明了情感教育的实现途径。情感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创设各种具体的情景,让人在现实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感悟,达到教育的真正目标。

五、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情感教育的最终归宿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真正核心,也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旋律,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也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 可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最高追求和最终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必然结果。在马克思看来,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有着自己不同的个性、需求、能力的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的最高追求。因此他认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13),而“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14),“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15)。此外,他的需要丰富多样、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也是其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体力、社会关系、个体需求、自由个性、精神道德观念等各方面全方位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且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同时又是全人类和全社会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个体的全面发展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实现的,它们是内在地统一,不可分割的。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在同一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实现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只有在最高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以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为自己最高的理想和追求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除了需要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为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外,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动力因素。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必然要以培养各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和归宿。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情感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是具有健全理性的人,更是情感素质良好,人格独立健全的人,而这恰恰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条件下,人的情感发展状况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明确了情感教育的最终归宿。作为完整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必须积极地渗透于其他各种教育中,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调动人的积极情感,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发挥强有力的纽带作用以实现各种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注释:

①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16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④ 赵家祥主编;赵家祥著:《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 第1卷 历史过程论和历史动力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页。

⑤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326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7页。

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6页。

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页。

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1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13)(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0、295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页。

标签:;  ;  ;  ;  ;  

情感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文解读_情感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