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物价暴涨的成因及其治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现阶段论文,物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现阶段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历史遗留下来的诸如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价格体系不合理等因素的作用,也有超量发行货币、工资等产品成本推动等因素的影响,还有产业发展、商品供求结构不平衡,以及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由国外市场产生的影响。
物价波动还与我国经济不发达的国情密切相关。我国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地区行业发展不平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抗经济波动的物质、技术能力弱小,目前又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物价就更不易于稳定。但是避免物价大起大落是可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市场封闭、不合理的产品价格体系等问题,目前一时难以解决。而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在治理它们的过程中某些上游和基础商品物价上涨,也诱发物价的轮番上涨效应。
1.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有国家统一定价,实行稳定物价(30年一贯制)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价值规律开始发挥其基础性作用,商品的价格随价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波动。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存在,长期使得农产品价格偏低。80年代,大幅度调整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部分品种放开收购价格,和93年提高基础工业、原材料价格形成了近20年来两次最大幅度的涨价高潮。
2.由于经济规律的作用,社会商品价格构成趋于成本化。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产品成本偏低。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自然资源、基础设施(水、电、煤)以占用费、资源税、环境保护税等形式实行有偿使用;商品成本中的工资支出增加了住房、医疗、托儿、失业、养老保险等内容,这一方面促进了商品价格成本合理化,另一方面又加大了产品的成本,导致物价上涨。
3.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金融、税收、外贸体制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要求。近几年来,国家大力进行这些方面的体制改革和调整,改革措施的实施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生产成本的增加,导致了商品物价的上涨。
历史的原因和改革的要求,促使商品的成本构成趋于合理,物价趋于成本化,这无疑是我国物价上涨的成本推动性因素。
4.长期以来,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这也是引起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瓶劲型”的产业模式中加工工业发展迅速,而基础产业如农业、原材料、能源以及一些基础设施的发展滞后。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原材料,但落后的基础产业无法满足,从而形成了供求结构失衡的状况,求大于供,致使上游原料产品价格上涨,引起下游产品价格上涨,这样就推动了物价总水平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农业发展滞后的问题。1985年,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了农业生产高潮;1990年—1992年大丰收出现了农产品供求形势的巨变,使得政府和农民忽视了农业的再投入和基础建设,导致93年农产品的短缺。因此,引发了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波及其他的行业,涨价风潮便随之而来。这种由生产结构发展失衡引发的物价上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长期存在。
其次,由于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经济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投资及消费需求的膨胀也拉动了物价上涨。首先,投资需求急剧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各地为了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加深了对外开放的程度,纷纷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资金的投入。由于多数投资者抱着少投入早见效的目的,致使一些“短、平、快”的加工工业部门迅速的发展,投资过度膨胀;而那些投资大、周期长的基础产业绝少有人问津。92年以来,各地出现开发区热、房地产热、股票热、期货热。一些地区自筹资金,非法拆借资金现象颇为严重,这就造成建设规模大大突破国家控制额度。10多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高达30%以上。92—95年,平均增长36.2%。大规模投资引起投资品价格上涨;93—95年,工业品出厂价、生产资料均上涨22%左右。过大的投资规模,诱发了信贷规模过大,迫使央行超量发行货币,造成通货膨胀,进一步引起物价上涨。还有,消费需求膨胀。其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固定资产投资中约有45—50%变为消费基金;其二,社会集团消费膨胀,党政、企事业单位“吃喝风”、“购车风”、“旅游风”、“挥霍风”屡禁不止,有越演越烈之势;其三公务员、国企职工、个体、私营从业人员灰色收入增加,而个人所得税征收失控,部分国家收入转为消费基金;其四高消费、超前消费、攀比风等不良消费心理,推动消费品价格上涨。
再次,不法商人乘机谋利,主要表现在一些集体、私营企业和国企承包单位中。由于政府市场约束机制尚不健全,企业价格行为不规范,以次充好,漫天要价,哄抬物价的行为屡见不鲜。如生产资料市场秩序混乱,环节过多;消费品市场管理松懈;经营者随意定价、乱涨价,甚至趁机实行垄断价格。
此外,物价之所以暴涨还与我国的储备能力弱有关。当粮、棉、油、糖、禽、菜等主要农产品缺乏时,国库无力及时有效地抛售足够商品,因而无法抑制农产品引发的物价上涨。
总之,我国现阶段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多样和复杂的。既要治标,又要治本。对政府和物价部门来说,目标就是防止物价的再次大涨大落,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为此,在总结平抑物价和借鉴外国政府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价格宏观调控体系的建设是根本对策之一。调控的重点是农产品及原材料产品的供应不足,定价不合理,农业及基础产业发展滞后以及投资、消费需求膨胀等方面。具体说来,就是完善五大系统的建设。
1.完善价格形成引导系统的建设。首先,加快制定我国价格定价、调节原则,适当核定合理的成本毛利率标准。各级政府部门运用各种手段宣传物价政策,引导各行各业科学、合理的定价,形成市场良性竞争的局面,增加市场透明度。特别要重视农副产品和重要工业原材料的定价,制定合理的农副产品收购价、最低保护价。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价格咨询服务,运用先进的通讯、核算手段,完善价格信息网络的建设。
2.完善价格运行监测系统的建设。过去,虽然许多地方建立了一系列的价格报告、重要商品物价水平分析、季度预测制度,但监测的目标仅放在价格指数的高低上,实行物价指数控制目标责任制,忽略了一些地方出现的暴利现象,故应加大对各产业部门合理利润水平的监测,特别是一些公用事业、药品、保健品行业、书刊发行部门的暴利行为。除对城市批发市场价格运行监测之外,应加强集镇、乡村的价格监测力度,管好农用生产资料、农村日用品的价格。
3.完善价格调节系统的建设。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充分发挥特殊商品的价格调节基金,主要商品的储备制度等经济手段调节作用,特别要注意农副产品、工业原料产品的储备制度的建立。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大力发展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投资收益率。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问题的决定》。政府对已放开的商品,价格出现波动时,可视不同情况,实行适度干预。严格执行和实施反暴利,反不正当竞争法制止乱收费、乱涨价、走私、假冒商品冲击市场。
4.完善价格约束系统的建设。尽快制定对物价部门自身工作质量、评价和考核标准,强化物价纪律约束机制。加快对垄断行业如邮电、交通、医疗、电力、水力、铁路、教育等行业的价格和收费进行检查和监测,严控公用事业、服务项目调价范围和幅度。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物价知识,让老百姓都来关心、监督物价问题并鼓励积极举报乱收费、乱涨价现象。
5.完善价格管理保障系统的建设。将价格管制机构的设置、决策程序、定价原则、价格构成要素等,明确记入有关管理法规、法律文件之中,对违法行为依法惩处。组织上、制度上层层落实、实行物价部门责任制,地方领导责任制。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由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对物价实行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