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研究45年_哲学论文

庄子研究45年_哲学论文

庄子研究四十五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庄子论文,四十五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内庄子研究概览

建国以来,庄子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建国至1959年。这10年共发表论文10余篇,其特点,一是从整体上作概要性介绍的居多,反映出当时庄子研究刚刚起步;二是考辩注释居多;三是研究面较窄,主要是探讨其哲学思想。

(二)60年代至粉碎“四人帮”以前。这段时间共发表论文50余篇,著作一部,即关锋的《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研究内容涉及《庄子》的注释和作者问题、庄学渊源及其哲学、艺术思想等。其特点,一是突出了庄子的哲学思想,50余篇论文中有关哲学思想的约占五分之三,60年代初北京大学哲学系专门召开了一次庄子哲学讨论会;二是注重庄学的阶级属性,当时流行的观点是视庄子为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代表;三是提出了如何研究和评价庄子的问题,当时总的倾向是抑多扬少,阶级成份论的色彩很浓;四是所发50余篇文章均集中于1965年以前,文革开始后庄子研究中止了10年。

(三)1976年以来。1977-1994这18年中,共发表出版庄学论著近500篇(部)。其特点,一是注重原著的整理与诠释校正这一基础性工作;二是考察层面深而广,涉及以《庄子》的作者、时代、章句剖释校正以及庄子思想的方方面面;三是论及了庄子与道、儒、佛等传统思想及中国文学的关系;四是将庄子放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同西方诸多思想家作了比较研究;五是宏观综理与微观细究并进,学者们既讨论了庄子思想体系的骨架问题,亦进行了大量的分篇研究;六是纠正了庄子研究中的左倾倾向,对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作了充分肯定。这一时期除发表大量庄学论著外,还于1989年在庄子故里安徽蒙城召开了全国首届庄子学术研讨会,对庄子其人其书,庄子的思想与地位作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90年代还创办了专门研究道家思想及相关问题的刊物《道家文化研究》。

除大陆外,港台学术界对庄学亦有浓厚兴趣。香港学者王煜著《先秦哲学十问》(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5年第3期),对《庄子》与《老子》、《吕览》、《周易》及庄子思想与儒、法、墨各家关系作了考察。台湾学者陈鼓应、张成秋、王洁卿、陈元德等对庄子亦有深究,陈鼓应多年从事庄学研究,发表了大量论著,他一反历史上尊儒抑道之传统,提出了“道家主干说”,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

二、国外庄子研究一瞥

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对庄子越来越感兴趣。日本学者池田知久著文《〈庄子〉“道”的哲学及其展开》,对庄子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作了阐述。西方一些华人学者对庄子乃至整个道家思想兴趣尤浓。在美籍华人学者中,陈荣捷著有《中国哲学原始资料》一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1973年版),在其第八章《庄子神秘的思维方式》中,他指出了老庄之异,认为庄子超越了老子,分析了庄子的直觉思维方式对中国佛学、诗歌、绘画的巨大影响,认为它是中国人创作灵感的主要源泉。吴匡明则考察了中国历史上所有庄子研究的成果,得出结论:“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被误解”,诸如将庄子视为老子的注释者或禅宗大师或纵欲主义、虚无主义等等(见《对庄子的九种误解》,载《庄子与中国文化》);陈启云从《庄子》中挖掘了儒家材料;傅伟勋则从诠释学角度研究了老庄、郭象与禅宗的关系。在德籍华人学者中,毛高格作《从濠梁之辩看庄子的“真”观》,集中论述了庄子“真”观的超验性、与惠施之“真”观及尼采思想的同异性;费南山在《现代西方人为什么对庄子感兴趣》一文中,分析了现代西方对庄子产生浓郁兴趣的三个原因:其一,庄子强调自由,同西方崇尚自由的传统相吻合;其二,《庄子》那富于比喻和神话传说的文体在西方文学中很少见,对西方人有启发作用;其三,比较哲学研究的需要。

三、庄子研究中的若干争论

(一)关于庄子其人与《庄子》一书的关系

对这一问题,历来众说纷纭,目前仍无定论。建国以来这方面的争论可归纳为四种观点:一是以冯友兰等为代表,认为《庄子》内篇未必全为庄子所著,外杂篇亦未必全无庄子之作,且庄子对后世的影响是以整部《庄子》为基础的,研究庄子应打破内外杂篇的界限,不必对各篇作者问题作烦琐考证①;二是以任继愈等为代表,主张外杂篇代表庄子思想,内篇代表后期庄学思想②;三是张恒寿等提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杂篇主要是庄子后学之作③;四是陆永品等指出,整部《庄子》基本上都是庄子所作。④

(二)关于庄子哲学的框架、性质和阶级属性

1、庄子哲学的框架 有五种观点:郭瑞祥提出,《庄子》中的大宗师→齐物论→逍遥游所体现的有道→求道→得道,构成了庄子哲学的骨架;关锋认为这一骨架是有待→无已→无待;⑤冯友兰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一个环节,认为该骨架是有待→无已→无待→有⑥;汤一介则主张是有待→无待→无已⑦;束景南认为庄子哲学的体系是道→心→物⑧;陆钦提出这一体系是道→物→无⑨

2、庄子哲学的性质 按哲学基本问题划分,认为庄子哲学属主观唯心论;张岱年等主张属客观唯心论⑩;严北溟主张属唯物论(11);汤一介、王德裕等认为是主客观唯心论相杂(12);张建则指出是唯心唯物相杂;(13);杨向奎提出是道物二元论。按有神论与无神论划分,张松如等认为庄子是唯物主义无神论(14);李锦全指出庄学具有神学性质,但仍属哲学而不是宗教(15);郭瑞祥主张庄学是一种特殊的宗教理论(16);张季平认为庄子思想中存在着无神论与神不灭论的矛盾(17)。

3、庄子思想的阶级属性 对此大致有四种说法:关锋等认为庄子思想代表了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18);任继愈则指出庄子代表了农民小生产者的利益;(19);刘泽华主张庄子思想反映了失意士大夫和脆弱小农的共同利益(20);严北溟提出庄子是一个富于正义感且同情被压迫者的知识分子。(21)。

(三)关于庄子思想及其比较研究

关于庄子的思想一般还按“道论”,思维方式、辩证法及相对主义、人生哲学、价值观念、文学、美学思想方面来探讨,见仁见智,观点繁多,而从比较的研究来看,一般有下列方面:

1、庄子与儒家。大多数人认为两者属于不同学派;但也有少数学者持不同观点,童书业提出庄子本可能是儒家颜渊之后学,后来才改学杨朱、老子之学,自成一家的(22);徐克谦认为庄子与孟子的思想相近,只是目的与方法不同而已(23)。

2、庄子与老子。张成秋在《先秦道家思想研究》一书中,从老庄思想的渊源关系,本体论、知识论、人生论、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六个方面论述了两者的同异;王煜对《庄子》与《老子》作了比较,认为两者有七大差别(见《先秦哲学十问》)。

3、庄子与禅宗。许抗生指出禅宗与老庄思维方式基本一致,禅宗的“无念”解脱法即继承了庄子的“坐忘”、“心斋”超脱法;但禅宗属宗教,老庄属哲学,两者的明显区别是佛禅主张出世,老庄则要在现实中实现超越(24);徐小跃从老庄思想与禅学源流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两者的同异与承继关系(25)。李霞对庄禅的自由观及超越意识的同异性与理论得失作了分析比较。

4、庄子与外国思想家之比较。陈鼓应从时代背景、浪漫主义风格、人物形象的塑造、构绘人物型态与性格等方面将庄子与尼采作了比较(《尼采哲学与庄子哲学的比较研究》,《老庄论集》);刘笑敢比较了庄子与萨特的自由观;戴冠青、李向平分别对庄子与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与死亡哲学作了比较研究;刘海平比较了奥尼尔与老庄哲学;李霞从社会背景、阶级根源、思想根源等方面分析比较了庄子与西方智者学派相对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五)关于庄子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60年代以关锋为代表对庄子思想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它反映了没落阶级的思想特征,无任何可取之处;冯友兰等在基本同意这一观点的前提下,也肯定其中某些内容对后世曾发生过积极影响。近年来学术界对庄子思想作了一分为二的分析,由于考察角度不同,评价亦各异:严北溟、阎韬、冯契等针对过去过于贬低庄子的倾向,肯定了他在中国辩证法发展史、道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陆永品等从文学方面肯定了庄子对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发展的作用;董国尧等对庄的美学思想作了辩证分析和肯定;熊晓正论及了庄子养生思想对中国古代养生学的贡献。总的来说,近年来人们对庄子思想的评价越来越趋于客观化,精确化了。

标签:;  ;  ;  ;  ;  

庄子研究45年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