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学业成绩性别差异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业论文,差异论文,语文课程论文,性别论文,成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男女生考试成绩的差异 (一)男女生在高考成绩上的差异 从某省参加2006年至2014年高考语文的考生中,每年随机抽取男生、女生各10000名作为分析样本。首先进行得分差异的检验,然后分析男女生得分的集中趋势指标(取平均分)、离散趋势指标(取标准差)及得分分布指标(取偏态度系数、峰度系数)。结果显示(见表1),历年男女生的高考得分差异均极其显著(P<0.01),并且女生的平均分高于男生;历年的标准差则是男生大于女生,说明男生之间的成绩差异较女生更大。 得分分布体现在偏态度系数上,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历年的得分分布均呈负偏态,即平均分以上的人数比例相对较高,并且男生得分的偏态程度要大于女生。体现在峰度系数上,男女生基本大于0,并且是男生的峰度系数更大;峰度系数大于0,说明男女生的得分较正态分布更为集中,而且男生的分布更为集中。 进一步分析2014年男女生得分的具体分布(见下图),如果以100分为界限,在100分以下男生比例要明显高于女生,100分以上女生比例要明显高于男生。


(二)男女生高考成绩差异的发展趋势 上述分析还只是对历年男女生得分差异显著性的判断,如果对原始得分进行等值化处理,则还可以进一步分析男女生得分差异的变化情况。按照线性等值的原理,在学生得分分布接近的情形下,学生的标准化分数基本具备可比性。因此,我们将历年高考成绩标准化,转化为总体平均分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化分数,然后分别统计男女生标准分的平均值,结果见表2。 表2显示,语文学科高考成绩一直以来都是女生高于男生,平均的标准分差为0.22。分析历年来成绩的变化,可以看出近年来的男女生差异存在拉大的趋势。另外,抽样所在省是2009年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可以看出新课改高考后的男女生差异变得更为明显。 (三)在学期间男女生考试成绩差异及变化 历年男女生高考成绩差异及变化趋势的分析,还只是一种结果性的判断。然而,在学习过程中,男女生的成绩是否同样存在差异?是否与终结性考试中的表现一致?或者是否具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这需要对男女生差异作一个动态的了解。 我们抽取相同省份代表学生学业水平较好、中等、较差的三所学校,男生和女生各1223名作为样本,并提取学生高一两次期末考试、高二两次期末考试、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两次模拟考试以及高考成绩,将各次成绩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统计男女生标准分的平均值,结果见表3。 表3显示,与历年考试结果相同,在学期间的语文学科成绩也是女生一直优于男生,并且差异较大(历年平均的标准分差为0.20)。 考试成绩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整体性评估,成绩差异分析也只是对男女生整体学业水平差异的一种评估。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对男女生在知识、能力掌握上的差异作出诊断。 二、男女生知识掌握的差异 从学科知识点和知识类型两个方面来诊断男女生知识掌握的差异。学科知识点可进一步划分为一级知识点和二级知识点;知识类型可划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类。事实性知识是学生在掌握某一学科或解决问题时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包括语词、数字、信号与图片等术语知识,事件、地点、人物、日期、信息源等具体细节和要素的知识。概念性知识是指一个整体结构中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类别与分类的知识、原理与法则的知识以及理论、模型与结构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如何做事的知识”,包括具体学科技能和算法的知识,具体学科技巧和方法的知识,确定合适应用适当程序的知识等。 笔者选择2013年和2014年高考结果,分析男女生在一、二级知识点及知识类型上的掌握率,结果见表4至下页表6。





从表4至表6可以看出,一级知识点方面,除“语言文字应用”外,两年来女生对另三类知识点的掌握率均高于男生,并且2014年的差异更为明显。二级知识点方面,“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识记”“常见修辞方法的正确运用”“文言文阅读”“古诗阅读”“写作”等均是女生高于男生,其他知识点有时女生高,有时男生高,其中差异较大的有“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识记”和“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记忆和正确书写”等。知识类型方面,在事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上女生均要好于男生,概念性知识的差异不一。 三、男女生能力掌握的差异 从学科能力和认知目标层次两个方面来分析男女生的能力掌握差异,结果见表7和表8。


表7和表8显示,在各项学科能力上,除理解能力外,其他能力均是女生好于男生。在认知目标层次上,同样除理解这个层次外,其他层次均是女生好于男生,尤其在识记层次上差异更为明显。 四、分析与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男女生语文学业成绩差异的一些特点: 在考试成绩方面,无论是终结性的高考成绩还是过程性的平时考试成绩,男女生的得分差异均极其显著,女生在平均分、高分比例上均要明显高于男生,女生的得分分布较男生更均匀,男生的得分集中程度更高,成绩之间的差异更大。近年来的男女生差异还存在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尤其是新课改高考后的差异变得更为明显。 在知识掌握方面,女生对大多数知识点的掌握率要高于男生,在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上的掌握率也优于男生。整体而言,女生的优势更多体现在语文知识的记忆以及阅读和写作上。 在能力掌握方面,女生无论在学科能力还是认知目标层次上,总体要优于男生。无论是在“高水平”的言语作业(理解困难的书面材料,领会复杂的逻辑关系),还是在“低水平”的言语流畅性测量(拼写、语法、点标点、口头表达)方面,女生均优于男生。 男女生存在的上述差异,与男女生自身(智力、非智力因素)、环境(学校、教师、家庭、社会文化等)及命题等密切相关。在智力方面,虽然一般认为男女生总体的智力水平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但表现在语言、注意、记忆、思维等具体智力方面还是各具优势。女生一般对听觉为主导的语言知觉更敏感,男生对视觉的空间知觉更敏感,因而表现出女生在语言表达等方面优于男生,男生在空间知觉、实验观察、联想与推理等方面优于女生。男生的注意力多定向于物,女生多定向于人。男生的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较强,女生在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方面优势明显。男生的思维方式更多偏向于逻辑思维,女生更多偏向于形象思维。语文在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内容较多,需要有较多的机械识记,更多使用形象思维,因而女生更易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在语文学科中具有优势也就在情理之中。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男女生在兴趣、性格、自信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例如,PISA2000和PISA2006研究发现,在阅读的兴趣上,女生的分值都比男生高。在阅读的投入上也一样,女生都比男生有更多的投入。在学习策略上,女生比男生更多地运用记忆策略,而男生比女生更多地运用解释策略;女生比男生更多地使用控制策略;女生比男生对合作学习方式有更高的适应性。男生更自信,但也因此会导致学习的动力不足;女生依赖性较强,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对成败得失比较看重,也因此在学习中会更认真更投入。女生性格比较温顺文静、遵守纪律、谨慎踏实,男生则普遍比较调皮好动、不拘小节。男生自制力和自我约束方面不如女生,但意志力较女生强。男女生在这些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异,会造成对学习心理资源的分配和投入不同,形成在语文学习上的优势和劣势。 在环境方面,教师的性别偏见、对男女生的不同期望值以及由此产生的性别化教育行为都会对男女生的差异产生影响。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至深,家庭背景、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性别观念及性别教育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文化背景对两性心理行为、性别角色的形成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一些传统观念对男女生差异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对语言学习角色分工的偏见,人们普遍认为在语言学习上女生比男生有较多的优势,这种固有的偏见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念,使男生的语文学习较为消极和被动。 在考试命题方面,偏态度、峰度的变化与试卷难度及难度的分布密切相关,难度波动过大或难度分布不合理是造成男女生得分分布变化大的重要原因。另外,新课程改革后,高考与新课改的理念衔接更紧密,试卷整体难度有所下降,考试内容与现实联系更加紧密,更加关注知识的理解和迁移应用;为突出能力立意,试题更多使用背景材料,减少对理论性、抽象性强的知识的考查,这些都更有利于女生发挥自身的优势,造成女生在传统的文科类课程上的优势更为明显。 面对男女生的差异,我们首先需要提高对性别表现差异重要性的认识。男女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育中不能简单地扩大或缩小这种差异,而是要提高对性别差异特点的认识,发现其优势和不足,找到影响性别差异的本质因素,并从解决造成差异的因素入手,促进男女生学科学习的均衡发展。 考试命题方面需保持历年来试卷难度的稳定性,给学校、教师、学生以稳定的难度预期。要考虑男女生思维的特点和差异,关注性别倾向问题,努力避免试题的功能差异。要处理好稳定与创新的关系,把握改革的力度,坚持迈小步、渐进式的命题改革,唯有这样,才能保证考试的稳步实施,对中学语文教学形成良好的正面导向。 编辑手记:“以生为本”的教学要目中有人,进行学情分析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如今不少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模糊状态,缺少精细化分析。男女生的语文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存在不小差异,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女生表现出明显的学习优势、较为积极的学习状态和较高的成就水平,而男生学习语文的低成就表现和经常遭受的挫败感则容易让他们丧失语文学习兴趣。男女生语文学习差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程度如何?原因何在?本文进行了一系列数据统计和较为详尽的分析,或许对读者朋友思考以上问题有所帮助。
标签:数学论文; 升学考试论文; 高考成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