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思考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思考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审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哲学论文,体系论文,理论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科学的体系。那么,为什么说它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如何全面理解它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推动全党同志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此,本文从哲学的视角谈三点个人的理解。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在理论形态上的反映,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什么是理论体系?所谓理论体系,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无非是“概念和理论的系统”,①是概念、范畴、观点、原理内在联系而构成的逻辑系统,是客观事物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即规律在人们的逻辑思维中的反映及其理论表现。

那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是这样一种“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呢?是的。它贯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基本问题,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展开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展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范畴、观点、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而又艰巨的任务是: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那么,如何实现这种“结合”,搞好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先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两个凡是”中解放出来,从被扭曲了的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中解放出来,从一切僵化半僵化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实事求是地认识社会主义、反思我们过去搞的社会主义,实事求是地认识我们的国情、探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成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在实事求是地认识社会主义、反思我们过去搞的社会主义,实事求是地认识我们的国情、探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过程中,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发现:“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②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探索之中。于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就成为了邓小平同志及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思考的重大基本问题,成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过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论,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透过表层的社会主义模式,中层的社会主义特征,找出了深层的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对社会主义作出了双重规定。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这样,既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财富充分涌流,把社会主义建筑在雄厚的物质基础之上,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又坚持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把生产关系中的公有制,按劳分配原则实践化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划清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从而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决了一系列基本问题。首先,要创造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方式,解决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要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国情的总体性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大力发展生产力,要解决好发展动力、途径问题,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发展生产力,要采取恰当的经济手段、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要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着眼本国的力量,而且要实行和扩大对外开放,争取和利用有利的外部条件——社会主义发展条件论;发展,就要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分三步走”,基本实现我国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论;发展,要讲究发展速度,能否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经济,是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问题——社会主义发展速度论;发展,要抓住发展机遇,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盛衰成败的大事——社会主义发展机遇论;发展,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发展协调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是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生气勃勃地创造历史的伟大事业,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社会主义建设力量论。最后,实现祖国的统一,既是中国发展的条件,也是中国发展之使然。“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振兴建功立业——祖国统一战略构想论。

由上可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是个别观点、个别内容的罗列,不是散在的、孤立的、无序的,而是由系列概念、范畴、观点、原理有序构成的逻辑系统,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许多方面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个想对独立的理论体系。

一个理论的形成都不是没有思想渊源的,不可能不继承和吸取前人的思想资料。但是,这个理论如果只是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和坚持,或者在继承和坚持中有个别方面的发展,都不可能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就是说,只有当这个理论依据时代的特点,结合变化了的实际,解决了时代的新课题,在许多领域许多方面创新和发展了前人理论的时候,才可能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在解决时代新课题中,一方面继承和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赋予了时代的新内容。例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三个基本方面、活的灵魂,同样,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活的灵魂。并且,邓小平同志结合时代的需要,在“实事求是”前面加上“解放思想”四个字,要求从解放思想中去实现实事求是的原则;他把毛泽东同志确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人民利益标准通俗而又具体化为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并以此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他从总结历史经验中得出结论:“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④并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⑤他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走自己的路,终于找到一条成功之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另一方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确立了时代的新理论。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从事新事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中,突破以往人们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传统观念,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创新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例如,关于社会主义理论核心的新认识,实现了由以政治革命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到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转换的巨大飞跃;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不大清醒到比较清醒的巨大飞跃;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新论断,实现了由以阶段斗争为直接动力到以改革为直接动力的巨大飞跃;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选择,实现了由计划经济理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巨大飞跃;关于用“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的新构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实行一种社会制度的传统国家观到社会主义制度占主体和局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观的飞跃,等等。可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许多方面创新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正如邓小平同志1977年在谈到毛泽东思想是个科学体系时所指出的“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领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⑥一样,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一个体系,一个有着自己丰富内容的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它作为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集中体现在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中,同时,其系统的整理和阐述也凝结了党中央和理论界的劳动。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开始产生、提出要点、形成主题、构成轮廓、确定原则、明确要求、确立体系的发展过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就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产生。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十个“主要点”。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而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党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概括为“十二个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1990年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十二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确定了原则。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建党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领域提出了“九个必须”,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明确了基本要求。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系统概括为有内在联系的九个方面,从而确立起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上述发展过程表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上在不断丰富,先后形成了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观点、理论和方针、政策;理论上在不断突破,依次提出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本质等基本理论;体系上在不断完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十个主要点,十三大概括为十二个理论观点,江泽民同志在建党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九个必须”,到十四大概括为九个方面。并且,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的,这个理论“还有其他许多内容,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可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其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关系看,是一个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体系;从其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看,是一个既继承和坚持,又创新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从其创立、发展过程看,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经过了多次概括和系统阐述而不断丰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68页。

②③④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373、2、3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3页。

标签:;  ;  ;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思考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