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凭借语言的中介来进行的。所以,教师能否运用好语言这一工具,是能否上好课的基本条件之一。语言对于历史教师更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因为历史教材能反映的,是己经过去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它不能重演,学生感知历史主要是借助于教师的语言来进行的。在科学不断发展的今天,“再现”历史现象还可以借助于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是,任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完全取代历史教师的语言。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师语言;要求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述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便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基于上述语言表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本人经过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粗浅的认为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历史教师的语言应有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语言要有科学性。
语言的科学性是指以下四点:
(1)语言的表述要清楚明白、合乎逻辑,不能有自相矛盾和模棱两可的毛病。如,在讲世界近代史当中“殖民扩张”时,如果这样说:“殖民者在300年间,从拉丁美洲掠夺了价值以10亿美元计的金银和钻石”。这句话中的“殖民者”一词就有不妥之处,因为它可以包括西班牙、葡萄牙、英、法等许多国家在内。正确的句子应该是“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在300年间,从拉丁美洲掠夺了价值以10亿美元计的金银和钻石。”
(2)语言的表达要合乎语法,避免出现语病。如,在要求学生看课本第12页最后一行时这样说:“请同学们看书上第12页倒数最后一行。”从语法上看这句话犯了并列重复的毛病,因为“倒数第一行”和“最后一行”是同样的意思,两个放在一起,意思就反了。
(3)用词要准确。如,在讲到世界现代史中“俄国十月革命”时,这样说:“彼得格勒的工人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召唤下起义,推动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这句话中的“召唤”和“推动”应该分别改为“号召”和“推翻”。
(4)读音要准确。如“西学东渐”中的“渐”应该读作“jiān”,而不是“jiàn”。
第二、语言要生动丰富,形象。
历史本身是一幅有血有肉、生动具体的画卷,内容丰富多彩。如果要在课堂上“再现”历史,历史教师就必须选一些精要的细节,用丰富、生动的语言进行形象的描述。如,讲世界近代史“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的背景”时我对学生这样讲:“雅各宾派专政被颠覆以后,‘热月党人’于1795年l1月建立了督政府。四年来,督政府腐败软弱的统治已经使自己声名狼藉、四面楚歌。老百姓认为它们是一伙强盗、土匪,工商业资产阶级对当时的财政混乱和战争失利也十分不满。当时,国外有强敌压境,国内雅各宾派领导的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王党分子也死灰复燃,在各地掀起叛乱。在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情况下,惶恐不安的大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个霹雳闪电式的铁碗人物能举起宝剑,一面砍向还要起义的民主派和老百姓,另一面砍向企图复辟的王党分子及其外国的同盟者,以确保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而以战争起家的拿破仑,正是他们理想的‘佩剑人’”。这段讲述,以丰富的词汇、生动的比喻,具体分析了拿破仑上台的背景。
若想讲话时语言丰富、生动、形象,那就要求教师平时多看些文史书籍,多积累一些资料,这样在需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
第三、语言要通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通俗的语言易懂易记,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师所讲述的内容。
教师讲课要把书面语言口语化,深入浅出地表达教学内容。如,我在讲述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时,将其中的一段用书面语言和口语对照说明:
书面语言:《最后的晚餐》画的是耶稣和12个门徒最后一次共进晚餐的情景。席间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
口语:《最后的晚餐》画的是耶稣和他的12个学生在一起最后一次吃晚饭。吃饭的时候,耶稣对这12个人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
书面语言:这时,每个人的内心活动顿时流露出来。有的愤慨,有的悲叹,而犹大神态惊愕,手中握着钱袋,暴露出叛徒的面目。
口语:这个时候,每个人的内心活动立刻表现出来了。有的对竟敢出卖老师表示特别气愤,有的听说老师遇到危险而特别悲伤,犹太没料到自己的阴谋败露了,感到十分意外和慌张。他手里正拿着出卖耶稣得来的赏钱,这就暴露了他做叛徒的可耻嘴脸。
通过上面的对照,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口语,学生听起来生动、亲切,易于发生感情共鸣,而书面语言则比较呆板。
第四、语言要适应不同情况的要求。
这—点就是说在不同的情况下要有区别地运用语言。历史课堂语言表述大致可分为:概括介绍历史线索;具体叙述历史事件、介绍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在概括介绍历史线索时,教师的语言应以简要为原则,而且语调要慢,咬字要重。这样,学生听起来印象深刻,还便于边听边记,为以后接受具体的历史知识打下基础。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大事线索时,我把它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即:一条主线(帝国主义勾结封建主义,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二大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三大高潮(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四大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五次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在具体介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生动、形象、赋予感情。要注意语言的风采,即语气、语调、语速的正确掌握,使得声音起伏适当,抑扬顿挫,有节奏感。教师讲课要进入角色,让爱憎的感情随着讲课时的语言、表情,自然地流露出来。教师讲课时感情自然而深沉,学生就会认为你的话是可信的,就会受到感动。
在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归纳和评价时,教师的语言首先要富有逻辑性。如,世界近现代史《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一章,在分析“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时,我把它归纳以下三点:“(1)巴黎公社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制度,从此世界资本主义开始走下坡路,所以说它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革命。(2)它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全世界革命人民的宝贵财富。另外,我们在分析历史意义的时候,语调应当提高,一方面是教学内容在这时要得出结论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综上所述,历史教师如果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和语言表达的艺术,会对学生的语言产生深刻的影响,那将不仅对学生学习历史,而且为学生学习其他各科的学习,甚至于对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深刻的影响。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在《祖国语言》中指出的:“语言是最生动、最丰富而巩固的一种联系。它把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各代人民联结成为一个伟大而富有历史意义的、生气勃勃的整体,……每一个新生一代在容易而不费力地掌握祖国语言时,同时也就在掌握千万代祖先的思想和感情的果实。”
参考文献
[1]刘俊荣.历史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8):285-285. [2]昌庆钟.素质教育下历史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23(2):71-73.
论文作者:金建曼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8
标签:语言论文; 教师论文; 历史论文; 学生论文; 耶稣论文; 生动论文; 资产阶级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