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伦理建构研究综述_市场经济论文

现代伦理建构研究综述_市场经济论文

现代伦理建设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伦理道德价值系统的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运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是整个现代化过程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市场经济建设与伦理道德的矛盾冲突,或者,一种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于新的伦理道德系统的迫切要求,使建设新的精神文明特别是新的伦理道德系统的任务更加紧迫。近期以来,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社会转型与伦理重建方面的理论课题已成为社科理论界的最大热点,在诸多问题上已有相当深入细致的探讨。本文拟综述近两年有关现代伦理建设的主要观点。

一、社会转型与伦理转型

社会转型与伦理转型。 近期,人们的视点集中于市场经济的逐步实施所引起的伦理危机及伦理的建设。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固然是当前伦理建设问题的主要内容,但毕竟不是全部内容,我们尚须从整体社会、普遍文化的角度来考察当前的伦理转型与伦理建设。万俊人的《现代社会道德合理性基础论证》一文是此方面为数不多的论著。

万文认为,理解现代社会现代公民的概念,是确证现代社会道德合理性基础的理论前提。与传统社会不同,现代社会不再是一个建立于自然关系基础之上的生存共同体,而是一种在自由平等的个人人格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性化合作共同体。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一个基本差异就在于它的高度理性化和制度化;而现代个人与传统个人的身份差别就在于他或她具有平等自由的人格身份和作为现代社会成员的公民身份,而不是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中的臣民身份。个体公民概念和社会秩序概念是现代社会现代伦理两个基本前提。

有学者把当今的文化转型概括为由伦理型文化向经济型文化的转型。具体表现为,由伦理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变,由结构性的人伦关系转向单元性的人际、人群关系。由伦理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此,现代中国社会伦理关系的要素、运行原理、内在逻辑都发生了变化,即由血缘伦理转向经济伦理,家族伦理转向公民伦理,情感伦理转向理性伦理。

江畅认为,现代社会日益个体化、多元化、自由化、科技化、复杂化,与此相应,传统道德向现代道德的转化有几个明显趋势:一是由传统的一元转向多元,不仅国家社会是道德主体,群体与个人也是道德主体。二是道德评价由绝对转向相对,对不同的道德主体有不同的道德评价和道德标准。三是道德标准由严厉转向宽容。四是道德价值由传统的两极(善恶)转向多极(正当、合法、守约等)。五是由他律到自律。现代社会允许在法律的范围(应包括普遍的社会公德)内,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许启贤认为,我国当前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革只是经济运行方式的变革,而不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把它混淆成为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认为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的一整套道德观念统统都应该根本变革转型,完全是一种误解。这种改变在道德上,决不是要改变道德的社会主义性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即五爱道德标准和集体主义原则。

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 关于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前期的讨论主要是围绕着“滑坡”“爬坡”、“内引”“外连”等几个中心论点,而近期,则主要是围绕着“划界论”(又称互斥论、二律背反论)和“一致论”来展开的。这场争论,使人们对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划界论”主要是由何中华在《试谈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一文中提出的。何文认为,道德的本质特征是自律的超功利的,而市场经济是他律的,功利性的。市场经济与道德是两回事,市场经济行为是非道德行为,不能作道德评介。何中华强调,不应扩大道德的外延,敬业、守信、互利、文明经营等只是市场行为中的交往规则,不能纳入道德范畴。伦理道德在市场中的介入,要么使道德沦为一种伪善或者完全失效;要么使市场经济因道德对它的限制而走向萎缩直至取消。结论是市场经济与道德在本性上是互斥的,因而在操作层面上应当给予“划界”。

“划界论”遭到广泛的批评,批评者一致认为利益关系的调整正是伦理道德的功能。鲁鹏认为,利益始终是道德关系的焦点,道德的主要任务是调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及社会利益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容纳“功利性道德”。敬业、守信、公平、互利、遵守市场规则等都是市场经济功利性道德的内涵,它们虽然不那么“高级”,却是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急需的道德规范。

汪丁丁则从市场交换与守信伦理的关系来说明市场经济的伦理属性,它认为,市场概念的核心就是交换,市场经济是一个通过交换关系把个体经济联接在一起的经济组织方式。现代市场经济把分工从家庭范围拓广到村庄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市场秩序的道德基础就是分工的人们对相互产权的尊重,它使人们之间建立起最基本的信任关系。缺乏这种信任,合作的秩序就会遭受破坏。尊重别人产权,守诺守信,因此也成为经济人的起码的伦理准则。

另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道德经济。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它的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目的是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道德性质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由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所决定的。

可以说,对于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的内在关联人们已基本达成共识,至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伦理及个人伦理究竟有什么关系,人们还有不同的看法,这些分歧与各自对何谓市场经济、何谓道德、伦理的不同看法有关。我们期待着更加周密、更有针对性的观点。

二、我国现代伦理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结构

集体主义的道德体系。罗国杰认为,集体主义是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的主导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涵就是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整体、地方服从中央、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要坚持集体主义伦理原则,不存在什么重建、重构。不过,有必要对集体主义作进一步的分层要求,一是无私奉献。这是一个崇高的理想目标。二是先公后私,这是对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要求,要求自觉考虑集体利益。三是顾全大局、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劳动,遵守社会主义的公共生活规则、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这是对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所应有的基本道德要求。罗认为,必须明确反对个人主义的道德观,个人主义的思想只能使人们离开社会的利益去追求个人的利益,追求个人享乐和向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制度。

类似的看法认为,集体主义的价值体系不是简单地用一种道德标准要求人,而必须允许集体主义原则在多种层次上实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集体主义价值体系中,其价值标准是应具有层次性的,应形成一个由低而高的递进系统。

有人认为,“重振”集体主义价值观是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的中心环节。不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的内涵不可避免地发生某些变化,过去那种片面强调个人奉献的集体主义就应融入互利互惠的合作内涵。这样才能使集体主义价值观真正贴近现实的社会生活,更为广大人民群众乐于接受。

集体—个人的二元道德体系。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应是集体一个人的双向作用模式。它既不是单纯的集体本位,也不是以个人为本位,而是互惠互利,协调统一。有人称之为个人与集体的“价值同位与双向原则”。此观点认为,个人与集体在本源意义上,不存在价值优劣先后,它们是相互的、统一的、平等的。

刘放桐认为,市场经济与个人主义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如果笼统肯定市场经济,却又笼统否定个人主义,在理论上必会产生矛盾。

有学者则十分强调个性独立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我们强调的集体主义无疑是集体与个人关系的辩证统一,但是由于人们没有经过商品经济的锤炼而缺乏独立意识,这种集体主义就难以同以前的“人群依赖关系”划清界限。

多元多层的综合体系。这种观点认为,单一的道德原则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复杂化和道德主体的多样化,对应于不同的道德领域、不同的道德主体,又有不同的道德层次和不同的道德原则。多元多层互容并存的有机结合,是现代伦理最重要的特点。如善的、正当的、可允许的多种伦理评价的共存;如契约伦理(守则)与利他伦理,社会公正伦理与个人伦理,道德理想与社会公共道德的互补等。

三、现代伦理建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理论与方法。万俊人认为,中国现代伦理建设的理论论证应是三个步骤相结合的“整合性系统”。第一是运用“实践理性”或“实践推理”的方法,即通过对“普遍的社会道德经验事实”的逻辑分析或推理,来建立一套广泛可行的最起码的社会道德规范系统,它是社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二是以哲学人学或道德形上学的方法确证社会道德理想,即社会信念系统。三是在社会公共理性和共同理想的前提下,以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方法确证健全、合理而有效的社会道德运行的操作系统和程序。

肖平认为,我们的伦理学面对现实的解释力极为贫乏,就是因为伦理学界缺乏对现实的道德状况和社会道德心理的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缺乏对公众道德经验的实证研究。在当前的现实,更为迫切的课题应是开展扎实的道德经验研究。伦理学应引入以调查、实证、统计分析等的社会学方法,为理论研究获得可靠的客观依据。

有人则强调道德理想与道德信念对于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道德不能从经验中引出,不能从幸福和功利中引出,只能从原则出发,从理性出发。道德的建设仰赖于超越的道德信念的建构,道德信念的建立又需要道德形上学。

类似的观点认为,伦理秩序与伦理价值体系的维系,最终还要借助信仰的力量,文化的延续总是以某些基本的信仰为基础。信仰可以赋予人们以向上的文化力,给予经济发展注入巨大的动力。可以从传统中寻找一些合理的伦理信仰,作为维护社会伦理基本价值的力量。如果没有这些力量,人们就会到其它文化如宗教中去寻找。另有人强调,以为共产主义信仰即是空洞,这是错误的,任何道德理想总是大大高于现有道德水平的,道德理想看起来虚,实际上实得很。少了它就缺少了判断善恶的尺度。

法制建设与体制建设。陈根法认为,法制是新道德的生长点。在道德危机时期,如果不采取一些强制手段保证基本行为规则得以进行,整个社会的合作体系将面临崩溃,道德建设也无从谈起。这种观点认为,社会管理的一些软规则必须转化成强制性规则才能起作用,单靠教育无法确立,必须依赖法制的强制力和威慑力。而且,法制包涵的基本准则与最根本的道德准则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法律不仅为道德体系的确立提供了制度化的基础,而且能维护某些价值观念的神圣性。

另有观点强调社会机制、经济体制的完善对于伦理建设的意义。有人认为,目前的道德腐败现象并不简单的就是群众受物质利益的诱惑和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结果,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种种社会问题所引起的。诸如双轨制、行政干预、分配不公、行业垄断、企业内部利益关系扭曲等等,尤其是行政权力资本化和分配不公。有人指出,政策的伦理属性对社会伦理有很大的调控作用。领导者本身是否廉洁自律,比一千本道德教科书更具有价值导向与价值调控的能力。

步骤与机制。万俊人认为,现代道德的操作程序建设是我国现行道德实践与道德理论建设的薄弱环节。对于中国现阶段的道德建设来说,当务之急应该是着手进行以下三个步骤的工作。第一,社会道德规范的重新制定和完善。其二,在强化社会法制建设和法制教育的同时,改造和健全社会道德教育系统,创造一种把法制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整合贯通、协调互补的新机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必须防止把道德教育泛化为政治教育,防止形式主义的道德灌输,防止以社会性政治性的宣传代替多层面多方式的道德教育本身。三是注意引导社会公民的个人美德和品格的培养,树立高尚完整的道德人格形象。

吴灿新认为,道德建设应有一系统的道德建设机制,它应有管理机制、教育机制、监督机制和赏罚机制四个方面。管理机制又包括领导机制、决策机制和协调机制。教育机制又包括理论建设、教育组织和教育实施。监督机制包括自我监督、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赏罚机制包括行政赏罚、舆论赏罚、组织赏罚和法律赏罚。

韩东屏认为,当前的道德建设应建立一个有效的大众行为调控系统。一是规则系统,制定明晰、清楚、可行、周密的行为规范。二是传释系统,向大众解释与宣传。三是监督系统,有大众监督、组织监督和舆论监督。四保障系统,建立有效的奖罚。系统之间应有完整合理的配置。此系统的失灵或涣散是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

应用伦理学与具体行为规范。应用伦理学是对具体领域中伦理问题的专门研究,具体领域的伦理问题研究及其具体伦理规范的确立,只能依靠各门具体的应用伦理学。诸如经济伦理、企业伦理、生命伦理、生态环境伦理、政治伦理、家庭伦理、科技伦理等等。现代伦理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各种应用伦理学的建立和完善,对伦理问题细致的研究与掌握也只能依赖应用伦理学。应用伦理学的展开,在我国还是刚刚开始。

(《哲学动态》1997年第4期)

标签:;  ;  ;  ;  ;  ;  ;  

现代伦理建构研究综述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