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_素质教育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_素质教育论文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价值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62(2000)01-0077-03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任务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政治信仰、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它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其价值性可以分为精神的价值和经济的价值。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主要体现在其精神价值方面。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其价值性愈显重要,同时也表现出一些新的时代特点。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两课”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四有”新人的方向性保证

我国高等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确保高等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性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培养的青年学生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面对着以科技、教育和人才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挑战,面对着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的思想渗透的加剧,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利益分配格局变化,师生的思想及心理肯定会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如何从思想上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任务。所以培养什么样的人及如何培养是我们的教育事业尤其是高校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既以独立的形式又以联系的形式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和灌输,培养学生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同时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使学生得到锻炼,使其健康成长。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培养“四有”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向性保证。

多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继承和发扬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虽历经坎坷曲折,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效果。但目前仍有部分人在认识上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特点,在强调智育的同时,淡化德育的主导地位,片面倡导素质教育从而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等。殊不知,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不能得以保证,人才的培养就会缺乏正确的方向性。育什么人,为谁育人的问题就不能得到解决。也许有人会问,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学为何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呢?这委实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认识。西方有些国家的大学未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决不等于在大学里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大多数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开设有这方面的课程,只不过名称不一而已。例如,英国设有政治课、宗教课;法国设有道德公民课、哲学课;德国设有伦理课、社会课;美国设有社会研究课、职业道德课;澳大利亚没有价值观课等。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其它隐形教育、心理咨询、社会服务、宗教活动等多种德育形式(注: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3页。)。可见资本主义国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我们国家来一点也不逊色。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形势,针对我国教育现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的目标和任务,并明确提出:“实现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看来,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它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创新精神和能力、身体、心理、审美等方面,共同构成完整的素质体系。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和进步,是培养跨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是我们面对的一个新问题。有人借口强调素质教育,冷淡和弱化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正确对待思想政治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认为,素质教育体系的各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因为各自是独立的,所以在人的成长和发展中,才表现出有弱有强的现象。从它们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看,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素质等是人才成长和素质发展的基础,创新能力是人才素质的外在表现,而思想政治素质则是人的素质的灵魂。首先,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从社会和人生的角度,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其次,它又与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创新、审美等素质密切联系,对它们发挥着主导作用。人的素质的一个根本特征是它的内在性。有人说,素质是人的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动态的、递进的,随着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丰富而不同,随着人的生理、心理的变化而变化;有人说,素质是人承担社会责任所具备的内在条件;还有人说,素质就是素养加品质,或者说经过学习、培养的内在素养和品质,等等,总之,素质是经过内化、锻炼形成的。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崇高理想信念,缺乏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会是一个学习刻苦、知识丰富的人;同样,如果一个人富有理想和抱负,富有奋斗和奉献精神,拥有宽广无私的集体主义胸怀,他就不会因生活、工作中的点滴事情而想不开,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前苏联著名教育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形象地说,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时它又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因此,知识和能力并不能完全包括人的素质。素质教育正是着眼于提高人的知识能力素养和思想品质的教育,它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发展,强调的是人的身心和谐而全面的发展。第三,高校培养的人不仅是精通某种专门知识、技能、能力的专家,而且他们首先应当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高才低德”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清华大学1998年曾在学生中举行过“世纪呼唤——全面素质大讨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所有素质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思想道德素质,它决定了一个人的成长和努力的方向,必须着力加强培养和引导。很多学生提出,仅仅停留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是不够的,“没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保证,其它素质会被严重削

弱甚至会得到一个绝对值更大的负值。”一位一年级新生在德育课考试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大学生应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这种素质,应包括政治态度、观点、立场、信念和方向等方面,这在当前改革开放、社会变革、新思想大量涌入的环境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具有较高知识文化水平的大学生没有较高思想政治修养,政治立场不坚定,那么将是社会安定的隐患”(注:王雯姝:《坚持大学德育的意识形态方向》,《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这段话发人深省。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动力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即将来临的新世纪,将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生命和源泉在于创新。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创新活动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离开创新,就很难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创新是我们抢占科技和知识经济的制高点,是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保证。因此,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之不竭动力。”“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现在我们更要十分重视创新。”

江泽民同志在会见两院院士时进一步指出:“要加速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年轻的人才脱颖而出。”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法》明确制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改革,都在朝着创造教育的目标趋近。早在70年代,美国教育界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80年代以来,日本把发展创造能力视为国策,提出了“创造性科技立国”的口号,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作为日本通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主张一个人的开拓创新能力,是面向未来的“三张教育通行证”之一。《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任务的规定,就是对这一国际教育趋势的自觉认同和明确肯定。因此我国高校要尽快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把创新素质的培养放在高校素质教育的突出地位。

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一种追求科学、勇于探索、刻苦钻研、永无止境的科学精神,它是人是否有创造力的前提。创新能力是创新精神在创造实践中的集中体现。创新精神的培养,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自主、自强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产生对知识创造的内驱力和精神需求。而学生对知识创造的内驱力源自于他们对于探索未知、寻求真理的强烈兴趣和不懈追求,源自于他们对于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不仅要重视其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且必须首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精粹以及我国的国情和世界形势的发展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和规律性的掌握,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超越于现实功利的人生理想和信仰,从而将“为何而生”的思考与“何以为生”的学习结合起来,将“为稻粱谋”与“为天下忧”恰当结合起来,发挥主体作用,培养探索未知、寻求真理、不懈追求的创新精神,为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四、思想政治教育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离不开对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扬。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更重要的是要培养高素质的、有民族文化之根的、具有中国人的道德和精神的现代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靠“有中国特色的人”特别是跨世纪的当代青年人去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青年不仅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格,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时,在他们身上还应显现出更为深沉的东西,即“传统特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民族精神、思维方式、道德习惯等方面发挥的强大的辐射力和塑造力。这种巨大的影响和塑造作用,使当代青年重新滋生出对民族文化的温情与敬意,产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等精华内容深刻地影响着绝大多数青年的人品、性格、心理和行为取向,形成当代中国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促进青年学生理想人格的完善和身心的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对青年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义务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起着巨大的激励、鞭策和引导作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炮轰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以后,中国青年学生爆发出的爱国激情就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使广大青年学生认识到国弱必被欺的道理。国家强盛,发展才是硬道理。青年学生的爱国就是学习知识、钻研科学,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因此,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抛开对民族文化和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弘扬。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集中起来,教育我们的青年学生,使他们了解我们伟大的民族,了解我们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使他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使他们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经过青年一代的吸取、消化,融于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体系之中,在青年一代身上得到继承、发展,并形成中华儿女应有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最终实现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素质的目的。

当然,我们在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时,要采取“扬弃”的态度,必须对一切传统文化进行鉴别和选择,采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抛弃其保守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糟粕,吸取其为时代需要的精华,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凡是有益于对加强青年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有益于创造出人类更高精神文明的,有益于新时代人才思想素质的提高的,应该认真地加以宣传和弘扬,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弘扬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上所特有的优势。

五、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价值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与学校有密切关系。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式,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无论是思想道德建设,还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都贯穿始终,并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仅仅停留在校园内,更重要的是它对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辐射作用。这种辐射作用最根本的是通过学校培养的学生在社会各行各业发生影响,得到反映。学校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走出校门以后,会以自己高尚的品德修养,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等去影响周围的人,发挥示范和榜样作用。同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作用还会通过教师与社会各行各业的交往反应出来。所以,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辐射源,它的特殊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收稿日期:1999-07-06

标签:;  ;  ;  ;  ;  ;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