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镇痛”研究进展及其麻醉应用论文_王彦强

“超前镇痛”研究进展及其麻醉应用论文_王彦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1医院 广西桂林 541002

摘要:手术的实施可对患者造成疼痛感觉,疼痛可能影响手术正常进展,甚至对患者手术的恢复和正常生活产生不同程度影响,故而“超前镇痛”理念即是在疼痛发生前预先对患者实施一定的干预,阻碍疼痛的传递,进而缓解疼痛的发生。而用于疼痛干预的药物则包括阿片类、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等,本次研究则针对其实施详细分析,并做出综述。

关键词:超前镇痛;麻醉;疼痛

“超前镇痛”是由Crile等学者在20世纪初期提出的一种镇痛理念,其主要是指在手术切皮等一系列可能导致疼痛产生的操作进行之前,对患者实施相应的药物进行干预,使得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受到阻断,进而使得手术中和手术的疼痛感觉均显著降低或消失。就单纯理论而言,超前镇痛相比较常规的止痛可为临床提供良好的手术辅助,利于患者在手术后及时恢复,故而本次我们针对其详细情况实施分析,并总结其麻醉应用情况,目的在于为临床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指导和借鉴,现将研究详情做出整理报道,具体内容如下。

1.手术引起疼痛发生的机制

国际疼痛学会(IASP)对于疼痛的定义为:其属于一种不愉快的情感和感觉经历,人体伴随存在实际性的组织损伤。手术相关的疼痛则包括手术中疼痛、手术后疼痛2个部分,其中手术中和手术后疼痛均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变化、周围炎症组织变化,尤其是手术后疼痛的发生会影响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并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其生活质量,故而对患者带来不良情绪和机体刺激性反应,而通过丘脑、中枢敏化和外周敏化作用,可能使得其疼痛和不良体验加剧,对患者产生严重影响。

2.超前镇痛的麻醉方案

2.1超前镇痛的靶点

自超前镇痛这一理念提出以来,临床已经展开了大量的动物研究进行证实,且证实结果均为超前镇痛能够较好的对外周和中枢敏化现象进行干预和预防;此后多数学者将超前镇痛应用于临床手术中,发现部分患者所产生的效果良好,但是仍有部分效果不佳,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则认为可能和手术的部位不同、术式不同、以及患者的机体状态不同存在关系。但是围绕疼痛发生机制,将超前镇痛应用于临床之中,的确可对神经系统受体、外周神经和离子通道的神经传递产生一定干涉,进而使得疼痛传递延迟或中断,发挥超前镇痛的效果[1]。此后YOU等学者针对靶点镇痛实施了分析,结果显示通过选择性的疼痛抑制,可使得超前镇痛的靶点准确性得到提高,进而为临床实施更加精确的镇痛提供了有效指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超前镇痛的药物及麻醉应用

常规麻醉或者超前镇痛麻醉的实施均离不开药物的配合,而临床对人体实施手术过程中可用的麻醉药物种类较多,不同麻醉药物的作用途径和效果均有不同,故而本次针对常见的阿片类药物、非甾体药物的基本情况展开刍议,具体内容如下:

2.2.1局部麻醉药

局部麻醉药在临床手术的开展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最为常用的局麻药物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等,其中利多卡因属于短效麻醉药物,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则属于中长效的麻醉药物[2]。一般在手术切皮前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浸润,科使得伤害性刺激得到有效阻断,进而使其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心血管反应得到避免。此后在手术临近结束时对患者进行伤口的局部浸润,可使得手术后伤口部位的疼痛发生比例得到显著减少。相关研究在针对局部麻醉药物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见其应用于腹腔镜妇科手术中,分别在腹腔镜操作系统植入前和套管拔出前对患者实施局部浸润(用药为1%的利多卡因),而针对对比组的画着应用生理盐水进行浸润,最终结果可明显发现应用利多卡因的患者疼痛程度较轻,且和使用生理盐水浸润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将局部浸润应用于脚趾外翻的矫正术中,选择2%的利多卡因3ml和4ml浓度为0.25%的布比卡因对患者混合浸润,对比的患者则单纯使用生理盐水对其实施浸润,最终效果则明显可见差异,即在手术后24小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对其疼痛情况实施评价,明显可见使用布比卡因和利多卡因麻醉的患者疼痛评分更低,由此显著证实了局部浸润麻醉在超前镇痛中的应用效果;但是临床在麻醉时应该结合患者情况妥善确定其麻醉药物剂量,避免用药不当而导致结果难以良好体现。

2.2.2阿片类药物

阿片类药物在麻醉维持和麻醉诱导中均具有广泛的应用,一般麻醉的实施均将阿片类药物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激活中,使得初级传入神经向高级神经中枢传递相应的信号,进而使得疼痛的刺激过程得到减轻,此时镇痛的效果随之产生[3]。将阿片类药物应用于麻醉诱导过程中,则能够使得插管反应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程度得到减轻,儿茶酚胺类药物的释放则可以随之得到减少,故而避免或降低患者出血心血管系统反应的可能。此外阿片类药物最常用的u受体激动剂芬太尼,主要是利用脊髓效应和外周反应对伤害性信息的传入进行抑制,进而发挥一定的镇痛效果,但是该类镇痛可能导致患者的骨髓抑制反应等比较显著,故而不建议对患者实施持续性给药。

2.2.3 NMDA受体抗结剂

NMDA受体抗结剂的代表药物如右美沙芬、氯胺酮等,因为人体疼痛反应的发生主要是NMDA受体被激活而导致其出现增强,故而使用NMDA受体抗结剂能够使得患者脊髓中枢敏化现象得到抑制,从而起到超前镇痛的效果;相关研究曾针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实施氯胺酮麻醉,结果显示其和对照组常规生理盐水静脉应用的患者疼痛评分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证实其有效性,但该类药物是否能够在协同作用下或特殊的手术环境下起到效果,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2.2.4非甾体药物

非甾体药物的镇痛和麻醉主要是,对外周环氧合酶和前列腺素的合成酶活性进行降低,使得内源性炎性因子对细纤维产生的损害和刺激均得到降低,进而使得外周敏化反应得到进一步降低,起到超前镇痛的效果。临床常见的非甾体药物包括酮咯酸、帕瑞昔布钠等,相关学者曾针对其实际应用效果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应用酮咯酸、帕瑞昔布钠麻醉的患者和常规使用生理盐水的患者比较,前两者组内患者的疼痛评分更低,且和常规对照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由此证实其有效性[4]。但是仍有不少学者针对非甾体药物的超前镇痛效果提出质疑,因此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对其展开详细的研究和实验分析。

2.2.5 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代表药物当属右美托咪定,其主要是通过对人体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门冬氨酸的抑制产生疼痛干预的效果[5];在临床研究过程中,选择疝气手术患者作为对象,在手术前将适量右美托咪定对患者进行静脉泵注,能够使得其在手术中和手术后疼痛评分显著降低,此时其手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可随之得到减少,进而有效避免了疼痛发生对患者产生的应激反应,为超前镇痛的实施带来了新的希望。

3、展望

超前镇痛不同方案的应用,可起到相应的镇痛预防效果,但是该镇痛模式实施时应该严密注意把握药代动力学情况和患者实际情况,确保其效果得到充分体现,进而为相关患者手术的开展提供新的干预方案,将疼痛对人体产生的影响降至最低,降低患者治疗的负担,并为医院各项有效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6]。

参考文献:

[1]刘爱华,孟庆智,尹芳,等.酮咯酸氨丁三醇超前镇痛复合喷他佐辛在外科全身麻醉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3):165-166.

[2]刘文燕.吗啡和凯纷超前镇痛在局麻下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2):68-68.

[3]田利川,刘爱华,尹芳,等.酮咯酸氨丁三醇超前镇痛复合喷他佐辛在外科全身麻醉术后镇痛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8):885-886.

[4]孙搏,林英,张晶璟,等.非甾体抗炎药在骨科手术超前镇痛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14):2655-2659.

[5]王成连,雷恩骏.超前镇痛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现状[J].基层医学论坛,2017(4):489-490.

[6]郭家辉.超前镇痛应用及进展[J].大家健康旬刊,2016,10(3):294-295.

论文作者:王彦强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  ;  ;  ;  ;  ;  ;  ;  

“超前镇痛”研究进展及其麻醉应用论文_王彦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