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的缓解效果分析论文_吕桂容

湖南省衡阳常宁市中医院 421500

【摘 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的缓解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9月~2016年9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将74例患者计算机随机分为2组,37例/组。其中,一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另一组在此基础上加强护理干预(观察组)。对比两组四肢骨折患者的肢体肿胀情况、肿胀消除时间和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四肢骨折患者的肢体肿胀情况、疼痛程度均比对照组患者更优(P<0.05)。结论:对四肢骨折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其肢体肿胀程度和减轻疼痛。

【关键词】四肢骨折;肢体肿胀;护理干预;缓解

四肢骨折由外力破坏所致[1],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术后患者由于静脉回流受阻、淋巴回流受阻等情况会出现肢体肿胀[2],导致患者出现肢体疼痛以及血液循环不畅,影响术后恢复和患者的生活质量[3],因此应加强四肢骨折患者在治疗及康复期间的护理干预。我院将四肢骨折患者74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以下是详细报告:

1资料和护理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74例四肢骨折患者(属于2015年9月~2016年9月期间)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有37例患者。

对照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范围18~74(45.78±4.27)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0例,高空坠落伤10例,其他7例。肿胀程度:9例Ⅰ级,21例Ⅱ级,7例Ⅲ级。

观察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范围19~73(45.83±4.30)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8例,高空坠落伤11例,其他8例。肿胀程度:11例Ⅰ级,20例Ⅱ级,6例Ⅲ级。

对照组和观察组四肢骨折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P值大于0.05。

1.2护理方法

为四肢骨折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抬高患者的患肢20-30°,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进行常规知识宣教,给予消肿止痛、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药物治疗,并观察其用药后的反应,及时处理不良现象。

在上述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加强对四肢骨折患者护理干预(观察组),具体操作如下:

(1)健康教育:在术后将患肢发生肿胀的原因、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使患者重视对术后肿胀的治疗及肿胀对康复的影响,进行饮食指导,通过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提高患者参与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配合度。

(2)创面及疼痛干预:术后对伤口部位的渗液、渗血等情况进行观察,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异常情况。术后对切口部位进行加压包扎和持续冰敷,同时进行红外线照射治疗,一次半个小时,一天2-3次,使患者的骨折部位恢复血供。针对疼痛感较轻的患者,通过听觉分散法和视觉分散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缓解患者的疼痛,对于疼痛严重的患者,应适当给予止痛药物,减轻患者的疼痛。

(3)功能锻炼:根据术后患者患肢的恢复情况指导患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如小幅度的四肢运动、患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等,在手术14天后,指导患者进行远端、近端未固定关节的被动运动,逐渐向主动运动转化,避免降低邻近关节活动度,术后一个半月,指导患者进行关节的屈伸运动,在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期间进行持续性按摩,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肌肉萎缩的发生。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四肢骨折患者的肢体肿胀情况和疼痛程度。

1.3.2判定标准

①肿胀程度:未出现肿胀情况且恢复较好--正常;与正常皮肤相比较,患肢皮肤存在皮纹以及较为紧张--Ⅰ级;患肢皮肤的皮纹消失且皮肤相对紧张,皮肤温度升高,并无无张力性水泡出现--Ⅱ级;在Ⅱ级肿胀的基础上存在无张力性水泡--Ⅲ级。

②肢体疼痛程度:使用自拟的疼痛评分法进行评估,十分制,无痛感--0分,疼痛轻度为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9分,剧烈疼痛为10分。

1.4统计学处理

将本文数据录入到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用%表示肢体肿胀情况和疼痛程度,以(n)%形式表现,使用卡方进行数据检验。当P小于0.05时,表示两组四肢骨折患者的各项资料数据对比有明显的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实验结果

在经过护理后,观察组四肢骨折患者的肢体肿胀缓解程度较对照组更优,统计学具有意义。

见表1所示:

3讨论

肢体肿胀是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4],会导致患者血液循环受阻,程度严重可能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不仅影响术后骨折愈合,还可能使患者出现功能障碍[5],因此应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减少肢体肿胀造成的不良影响,促进术后恢复。

常规护理通过健康教育和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四肢骨折患者的肢体肿胀程度,但在其术后恢复治疗和功能锻炼中未采取预防措施,仍可能导致肢体肿胀的发生。

护理人员对四肢骨折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术后患肢肿胀情况的缓解。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提高,可提升患者对术后康复的信心;创面及疼痛干预包括进行切口观察和处理、红外线照射治疗等操作以及采取多种方式,可避免切口感染,缓解患肢肿胀程度及疼痛[6];术后尽早进行功能康复锻炼有利于患者患肢血液循环的恢复、淋巴回流,在短时间内消除患肢肿胀[7],修复损伤部位的组织,有利于术后骨折愈合。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将收治的74例四肢骨折患者计算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护理干预。观察组四肢骨折患者的肢体肿胀缓解程度、疼痛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更具优势(P<0.05)。

综上所述,有效的护理干预应用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具有较好的缓解肢体肿胀的效果,还可使患者的疼痛感减轻,有利于患者的早日恢复。

参考文献:

[1]李群.护理干预对50例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4,23(12):101-101.

[2]黄惠珠.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10):112-113.

[3]罗达兰.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康复中的临床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5):174-175.

[4]陆文珍.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5,36(14):3153-3154.

[5]倪丹.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35):115-116.

[6]真启云,费文勇,杨文婷.四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的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16,31(12):17-19.

[7]郭霞.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及疼痛的影响[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5,36(3):I0004-I0005.

论文作者:吕桂容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2

标签:;  ;  ;  ;  ;  ;  ;  ;  

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的缓解效果分析论文_吕桂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