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主学习方式的案例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主学习论文,案例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是不是放手让学生自学就是自主学习?目前,许多教师对自主学习的理解有偏差。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如此理解自主学习显然是不对的。如果是这样,这种“牧羊式”的课堂教学,还要你教师干什么?学生又何必到学校里来学习呢?
那么,什么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由个体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自主学习强调个体学习的主动性,它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来说的一种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要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驱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它要求学生个体对为什么要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我意识和反应。自主学习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策略性、持久性和自我调控性,强调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自主学习中也十分重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注重学习效率的提高。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因为任何社会活动都要讲质量和效益,课堂教学当然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以少的投入换取大的产出。这就是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在可能范围内的最大的效果。为了使课堂教学取得最大的效果,我们就要尽可能地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处于最优化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按照知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整个过程对课堂中发生的动态的知识的生成过程的驾驭能力,具有节目主持人那样的现场调控能力,也应该具有很强的启发引导和释疑解惑的能力。
本文以人教版新课标物理3-1教材中的“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为例,谈谈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对“自主学习”的把握情况。
二、案例分析
1.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
(1)教材分析
①本节教材内容,对学生来说,在知识要求上没有什么障碍,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有关内容。因此,适合于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②本节教材的内容难度适中,但在实验过程中“对电压表的连接、实验数据的处理”等技能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探究点”,因而也非常适合于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③选用“水果电池”做实验(以“土豆电池”为好),取材容易,简单方便,既容易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消除学生对电池的神秘感,也可以帮助学生挣脱思维定势的束缚。
(2)教学建议
①本节内容可以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但事先应做好充分地准备。可以先布置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习小组进行讨论,然后以班级的规模进行汇报、交流,教师进行适当的释疑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动手实验。
②本实验选用“水果电池”的原因是:
a.“土豆电池”内阻大,约有几百到几kΩ,容易测得内阻。
b.取材容易,可用土豆、铜片(丝)和铁片(丝)等材料。
c.安全、环保,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d.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实验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土豆电池”的电动势约0.8V,其短路电流不到1mA,可用J0415型电流表。
②铜片、铁片的宽度取2~3cm,插入深度为2~3cm,两极板间距取1~4cm为宜。
③“水果电池”在通电的短时间中内阻并不稳定。因此,最好在几分钟内做完实验。
2.教学设计
(1)课前布置学生按照教师预先编制的学习提纲进行自主性学习
应根据教材的要求,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结合“学科教学意见”编拟如下学习提纲。
①“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是根据什么物理原理来设计实验电路的?
②在“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可以采用哪些实验电路?说明理由。
③在测量“土豆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实验中是怎么认定电源的正、负极的?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④在进行实验数据处理时,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请比较这些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⑤采用U-I图像进行数据处理时有什么好处?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⑥用“水果电池”做实验有什么优点?
(2)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创设情景的方式,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产生开展合作学习的需求
①教师出示2节干电池,将它们串联起来后,用电压表测出电池两端的电压为3V。然后,将其接到一个额定电压略大于3V的小灯泡两端,可以看到小灯泡正常发光。
②紧接着,教师又取出一个标有“巨无霸”几个醒目大字的体态庞大的电池。并将电压表接到该电池两端,让学生读出其电压值,竟然高达9V。教师自言自语似的说:真是个名不虚传的“巨无霸”。
③教师紧接着问:将这个“巨无霸”电池接到刚才这个小灯泡两端,灯泡会怎么样?
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会烧掉。
④教师说:今天,老师就让它“牺牲”一回吧。然后把“巨无霸”电池接到小灯泡两端。结果,小灯泡不但没烧毁,反而比刚才的正常发光还要暗许多。学生一个个看傻了眼。
⑤这是为什么?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就需要认真探究今天的课题。下面,请同学们先针对“学习提纲”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待会儿,进行班集体交流。
(3)在组织班集体进行讨论交流后、教师抓住学生头脑中还存在的“疑”“惑”之处进行点拨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并适当地作针对性的点拨、引导。
(4)进行合作探究性实验后,先让学生进行探究情况汇报,在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议论后,教师进行简短的小结。然后回复到引导课题的问题情景中,在让学生分析原因并亟待知道“巨无霸”电池究竟是怎么回事的情况下,教师当众撕开“巨无霸”电池神秘的面纱,原来里面全是一些废电池。
教师乘机利用刚才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在于废旧电池具有极大的内电阻,而新电池却不具备这样的“优势”。所以,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一定要讲究实事求是,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三、教师札记
这是一节属于“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课型。
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需有自主性,学生自主性的体现就是具有独立的探究行为,在学生探究行为的发生上,其探究能力的发展是关键。但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开展也要得到教师的指导。特别是,在课堂上进行自主性学习时更应如此。试想:在受到学习内容、教学时间和学生经验限制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适当的穿针引线,又怎能开展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呢!除非是“演戏”、搞“假探究”!
要知道,我们开展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意识和精神。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应怎样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因为学生要有自主性,教师应不宜过多地指导,但若教师不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时真的就很难有什么进展。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构建了一个在课堂中开展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如表1所示),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模式中,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启发诱导作用是贯穿始终的,没有教师穿针引线的工作,在课堂上要开展自主学习是不可想象的。
表1
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几种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仅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还指学习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所以,一堂课甚或是一个教学片段,到底属于什么性质的学习方式,应该看它到底具有哪些特征,用人们较为公认的学习的特征进行理性判断和评价。当然,各种学习方式间也并非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容的,而是一种相互补充,彼此促进的关系。一堂课中,也并非一定仅仅按照某种学习方式展开教学过程,但是,如果教师真正去注意相关学习方式的特征,努力去把握和运用这些特征去进行教学设计,就会使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更高,使教学原则体现得更好,就会使反映教材内容的“知识序”、反映教学要求的“教学序”和反映学生思维特点的“认知序”更好地和谐起来,从而进一步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个体全方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