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美好的时刻--我和我的学生一起读经典_战国策论文

那些美好的时刻--我和我的学生一起读经典_战国策论文

那些美丽的瞬间——我和学生读经典的点滴往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和论文,点滴论文,往事论文,瞬间论文,美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年初,校领导突然让我接手一位同事的摊子:初二两个班的语文,兼一个班的班主任。同事因不堪学生的顽劣和粗蛮,黯然隐退,回到了她家乡的一所重点中学,连招呼都没和学校打。

      学生顽劣、粗蛮到何种程度?据同年段的教师说,逃课、抽烟、说下流话、欺负教师,男女同学间公开亲昵等现象是家常便饭。尤为令人头疼的是打架。这些血腥事件,不但没有引起他们丝毫的警戒,反而成了他们精神的亢奋点。

      其时,我也不是不作为。约法三章、谈心开导、慢收笼头、斗智斗勇,建立由家长、教师、部分习惯好的学生组成的“统一战线”……但这些方法犹如急火烧老鸭汤,一时还难以入味,更谈不上纯熟。

      情况的扭转始于“阿力事件”。一位叫阿力的男生因为和初三某男生发生口角,竟然应约“单刀赴会”,结果被揍得鼻青脸肿。当时,我不但和打阿力的学生的班主任理论,而且带着阿力直接面对那些揍他的小子,斥责他们恃强凌弱的可悲,还有校友间自相“残杀”的狭隘,以及想做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却把男子汉最重要的品质“大度”给抛弃了的无知,并撂下狠话:必须向阿力道歉,不然没完!结果得偿所愿,阿力自然很感激。这一点,我能从他的眼神,还有跟随他的几个“小弟”对我肃然起敬的态度中感受到。

      但向心力的巩固与升华,则是在我开了“何谓真正的男子汉”主题班会之后。那次,我重点提到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保尔和我们的男生太相像了!他很冲动,美丽的冬妮娅逗他:“你如果敢从这悬崖上跳到下面的湖里,就可以得到我。”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跃下悬崖;他很顽劣,为了报复修理他的牧师,竟将烟丝撒在预备复活节糕用的面酵上;他也斗狠,且将大他两岁的被称“打架好手和莽汉”的苏哈尔科打得举手求饶;当然,他也脆弱,在双眼发炎,渐渐失明后,他曾用枪对准自己的脑袋,想一了百了。

      但是,这个钢铁一样的男子汉和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跳下悬崖不是为了求一时的快感和虚荣,只是表明他对爱情的神圣情怀。即使后来从监狱出逃,躲到了冬妮娅家里,冬妮娅自愿献身于他,保尔依然没有答应。而我们某些男生玩弄爱情,甚至抱着“祖国花朵千千万,这个到手接着换”的心理,明明是亵渎爱情,还以为是男性魅力彰显。他报复牧师,实际上是在向势利、特权和凶残宣战,而不是欺凌弱小,更不是借向教师挑战的方式博取眼球指数,抬高自己的所谓“身价”。他和苏哈尔科斗狠,完全是因为受侮辱在先,且对方已经向他发起了进攻。所以,保尔出手,并非以武力炫示自己。说实在的,武力如果没有正确的道德判断和理性克制,一定会成为自己与他人共同的灾难,与禽兽也没有多少差别。他是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毕竟醒悟过来,意识到这是懦夫行径,然后更加坚韧地面对命运的不公:瘫痪、失明、疼痛……这与在学习上稍微遇到一点麻烦就自暴自弃、自欺欺人者相比,谁是好汉,谁是孬种,一目了然……

      班会开得出奇地好!昔日课堂上桀骜不驯、邪恶狡猾、慵懒困顿的眼神一扫而空,代之而起的是正襟危坐的身形,凝神思索的神情,还有我能感应到的或震惊、或激动、或羞愧的目光。也正是从这节班会课后,我看到了那本昔日被他们弃之如敝屣的书陆陆续续地回到了他们的手上。

      也是那次班会课后,在回到办公室的路上,班长神不知鬼不觉地追上我,当着我的面,破天荒地露出羞赧的神色。他挠了挠后脑勺,很是局促:“老师,上次我太冲动了,给您惹了大麻烦,实在对不起。”说完,向我深鞠一躬,转身跑开了。

      我怔怔地立在那里,像被幸福的闪电击中,半天没缓过劲来,眼眶忽地就湿润了。这些看似野性、刁蛮的孩子,其实善根未泯啊!

      我曾将自己的教育方式概括为“慢火煲汤式”。注重的是持久地渗透、熏陶和牧养。生活事件、心灵困惑,都可以进行审美观照、哲学穿透。尤其是经典阅读,是师生交流思想的平台,润泽心灵的营养,必须善待,并积极、巧妙地加以开发、利用。

      虽然这种主张也遭遇过很多质疑和嘲弄,以为耗时多,见效慢,还有可能误人子弟。某段长就曾严令禁止学生将“课外书”带入教学区,科任教师则向我抱怨,实则施压:“课本都没学好,看什么经典!要看,中考结束,他们爱怎么看,就怎么看!”

      但是,在我看来,这种功利性的想法才是真正的短视和残忍。“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想让孩子们眼界阔,境界高,学力深,唯有寻求于阅读,别无他路。教师亦同理,即使做春蚕,想奉献,也得源源不断地吃进桑叶才行。否则命都不保了,还谈什么奉献?干耗式的所谓“奉献”,不是崇高,而是不折不扣的懒惰、愚蠢和可怜。

      我很纳闷:即使从功利的角度讲,读经典等于让各位先贤、时贤穿越时空,协助教诲,为什么要拒绝这种好机会呢?对学生,我不止一次说过:“每天不管怎么忙,都要读上几页书,哪怕读一两句都行!积羽沉舟,群轻折轴,我们终会成器!”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语出《战国策》。记得第一次讲到并阐释时,是有感而发:打饭排队,我会捧着书看上几行;候车回家,我会捧着书读上几段;批完作业,我会捧起书读上几页。日积月累,觉得很有充实感和力量感,素材多多,上课时可以自由引用;形式多多,写作时可以灵活化用。表面上看,我和大家没有什么差别,但比起不读书的教师,我自觉比他们活得更多,活得更久,活得更美!

      结果一下课,一位刚从外地转来,名叫刘仕杰的男生便跑过来请我帮他网购《战国策》,噘着嘴巴,一脸的渴盼。我不禁怦然心动——多好的读书种子啊!但也有些犹豫,那么艰深的著作,他能读得下去吗?如果读下去,又得花去多少宝贵的时间!科任教师、家长知道了,还不跟我急?

      晚上,我将这情况说与妻子听,她也很惊讶,觉得高中生、大学生都不一定尝试的事情,一个初中生竟然跃跃欲试,她马上建议我:“给孩子买!这样的读书种子,百年难遇。钱,你自己出,算是对他挑战自我、亲近经典的奖励!”

      当刘仕杰从我手中接过这份特殊的奖品时,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他那本来就黝黑的脸蛋一下子像红得发紫的猪肝,连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在向我低头说了声“谢谢”后,像喝醉了酒似的,跌跌撞撞却又异常敏捷地回到了座位。

      打那以后,他一到课间就会迫不及待地打开《战国策》,埋头读起来。晚自习是7:30开始,可他5:30左右就到教室,啃这本别人眼里的天书了。后来的期中考试,他的文言文阅读部分,竟是年段唯一的满分。我坦言:“他创造了一个连我都不敢相信的奇迹。分数多少且不论,单就孜孜阅读的劲头,就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也是策励我不能懈怠、时刻击退心中怯懦和怠惰的一个少年英雄!”

      以后的日子,我看到他的桌上又多了《论语》《庄子》《苏菲的世界》等书,敢情这小子还懂古今调剂,中西贯通!

      家长会上,仕杰的爸爸紧攥我的手,说:“汲老师,您是孩子的贵人!以前在老家,他是很讨厌读书的,我们从老师那里听到的全是批评,没想到他变得这么有出息,太让我们长脸了!”夸得我一时无言以对,心里却乐开了花。

      课文中的很多名篇,我一律以经典待之,坚决反对骑驴找驴,或者找到了经典,却讲得惨不忍睹。我追求的是生命的融合,个性化的超越。所以,哪怕是非经典的作品,我也会瞄准其间的精华,从而助学生精神生命的拔节一臂之力。其主要方法就是王国维所说的“观其会通,窥其奥窔”。

      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上冰心《谈生命》一课时的情形。在比较充分地感受了一棵小树、一江春水这两个意象所蕴含的生命哲理后,我让学生学着这种譬喻说理的方式,谈谈各自对生命的理解。本以为这是个挺简单的问题,但没料到他们被问住了,眉头紧锁,嘴巴微张,紧紧攥着水笔……

      过了好一会儿,我忽然看到游鸿儒探头探脑地左右踅摸了一下,继而作了一下深呼吸状,站了起来说:“我觉得生命就像一卷卫生纸,看起来很多很多,可是用着、用着,就觉得不够了!”大家都被震住了,但马上缓过劲来,掌声如被引燃的鞭炮一样响了起来。我更是不顾体面地狠狠拍了一下桌子:“好样的!竟然能说出如此生动、如此通俗、如此深刻、如此独特的比喻!实在是绝妙!”

      同时我意识到:一个甄别艺术境界高下,人格胸襟大小的契机,不请自来了!我说:“将一颗小树、一江春水、一卷卫生纸的意象放到一块儿,美丑、雅俗,大家心知肚明。可是,各位是否想过,为什么这样比喻就是美的,那样比喻就是丑的呢?”

      “这还用问,联想起来的感觉不一样呗!”快嘴杨泽镔急不可耐地站起来。学生们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仅仅是引起的生理快感不一样吗?或者就是流于这种浅层的心理快感?”我紧追不舍,杨泽镔被追问得没辙了,咬紧了下嘴唇,作冥思苦想状。

      沉默了一阵,林炜明,一位身高已过一米八的大男孩站起身来,有点羞涩,有点结巴地说:“庆哥,我……觉得……我觉得这些比喻的美丑、雅俗,还在于……给人的精神力量不一样。”(我和他们父母的年龄相差无几,却一直被叫成“庆哥”,并延续到后面的每一届,这也算我的一份特殊福利了。)

      “哦,何以见得?”我隐隐感到,一种携带他自身经验的新鲜见解,像钻木取火一样即将燃起!炜明很忸怩地说:“我从小到现在都很怕死,连看到最疼我的奶奶,都觉得她活像一个鬼,晚上都不敢盯着她看,可是现在学了冰心的这篇文章,我忽然觉得奶奶没那么难看了,死亡也不那么可怕了。死亡其实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像江水流入大海,像枝叶落在大地,消融了,归化了,回到了它们该到的地方。归就是回家嘛!生命回家了嘛!”

      这样深刻的哲理,从他稚嫩的嘴里说出,且帮他克服了多年的恐惧,这真是最亲切、最自然、最生动的生命教育了!但这次没一个人鼓掌,他们已完全沉浸到炜明刚才的关于生命观的描述中去了。

      我激动地作了肯定:“没错,炜明其实在无意中道出了艺术创作的真谛!艺术表现的确存在着境界的高下,胸襟的大小之别。江水、小树之喻之所以美、雅,是因为它们荡涤消极、恐惧,展现了生命的自然之美;卫生纸之喻虽然也深刻,但传递的却是生命的无奈、焦虑,而忽略了精神的生长、历练和昂扬。这表面上看是由境界的高下决定的,但背后起支撑作用的实际上却是人格胸襟的大小。”

      学生听得入了神,有的微微点头,有的对我凝望,还有的伏案疾书……

      这时,陈佳玲挺身站起来:“老师,冰心的生命观让我想到了瑞士人,据说他们有一个风俗,人死后,骨灰会被埋在树下,好让终结的生命与绿树一起生长,这不也是一种很诗意的生命观吗?”

      多么美丽的阐释啊!这种生命观,其实在中国的庄子、陶渊明,英国的罗素的笔下都有过独特的描述,如“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生命如河,年轻的时候,激流澎湃;年龄渐长,河床渐宽,水流就越来越趋向缓和,到最后无声无息地消融于大海”。肉体是死亡了,可是却与苍翠的群山一体,与美丽的大自然相融,与浩渺无边的大海拥抱,则又是一种别样的新生。既然这样,又何惧死亡呢?更何况,人还有精神生命,可以凭借文章、德行、事功,得以千古流传,就像著名学者罗念生追念诗人朱湘所说的那样:“不死也死了,是诗人的体魄;死了也不死,是诗人的诗。”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可以用自己的爱、热情、智慧,去谱写属于自己的生命诗歌啊!

      我很动情地将这些体验向学生娓娓道出。此刻,下课的音乐已经响彻整栋楼宇。但是,没有一个人引颈外望,没有一个人收拾书、笔。他们完全被我的讲述吸引了。我知道,我的这番感言虽然没有达到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所说“滚雪球式”的境界,但孩子们由此树立的正确、健康、阳光的生命观,以及今后所付出的诗意栖居的努力,“滚雪球式”的阅读,应该不在话下。

      几天后,我在自己的教本里突然发现一张精致的卡片,上面用很隽秀的字体这样写着——

      死亡与生命都是自然的产物,一个婴儿的降生也许与死亡同样痛苦。在炽烈如火的激情中受伤的人,是感觉不到痛楚的。而一个坚定执著、有信念的心灵也不会为死亡畏惧而陷入恐怖。人生最美好的挽歌,无过于当你在一种有价值的事业中度过了一生后能够说:“主啊,如今请让你的仆人离去。”

      ——摘自培根《论死亡》

      庆哥,谢谢你给我们上了一堂用多少钱都买不来的生命之课!

      爱你的初三(5)班全体同学

      张承志曾通过小说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人生有时只为一两个美丽的瞬间而活。因为人生充满了琐屑、平庸、无聊、苦痛、酸辛,但是因为有了那一两个美丽的瞬间,整个灰暗的生活都被照亮了。

      我和学生在经典阅读的过程中,拥有了如许的美丽瞬间,夫复何言!

      编辑手记:经典作品对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400万字,并推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多部长篇文学名著。但由于长期以来经典作品仅仅被当做课外读物,缺乏教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其育人、化人功能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彭莉琼和汲安庆两位老师在经典阅读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并收获了不少“美丽的瞬间”。将经典作品与学生的生活、生命融合在一起,其间获得的绝非仅仅是瞬间的精彩,而是持续的、恒在的精神生命影响。本刊明年将继续关注老师们的经典作品教学成果,希望大家不断深入探索如何充分发挥经典作品的语文价值和育人功能。

标签:;  

那些美好的时刻--我和我的学生一起读经典_战国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