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教学视角培养学生搜集与运用信息能力的策略论文_林卡

基于语文教学视角培养学生搜集与运用信息能力的策略论文_林卡

林卡 浙江省温岭市滨海镇第三小学 3175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对学生搜集、运用信息的能力有明确要求,第三学段要达到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搜集、运用信息的能力。教学中,教师们也确实很重视学生搜集运用信息的能力,经常布置搜集资料的作业。包括近年来,考试中出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试题,考查的就是学生搜集、运用信息的能力。然而,笔者发现教学中学生的信息搜集、运用能力不容乐观,教师培养学生搜集运用信息能力的策略还待探讨、研究。

一、审视:当前学生搜集、运用信息存在的问题

1.数量“滥竽充数”。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搜集信息的作业并不感兴趣,完成的积极性极差。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组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前,教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及当时的写作背景。课上交流时,能就自己搜集的资料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多数学生表现为等待教师讲述的状态。这一组四篇课文都是走近鲁迅,认识、了解鲁迅。但仅仅凭一组四篇课文,又怎么能真正地、全面地认识、了解鲁迅呢?

2.质量“鱼龙混杂”。

当然,一部分学生会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搜集信息作业。但看看这部分学生搜集的信息,认真的同学把“搜集”等同于“抄”。抄辅导书:现在学生的辅导资料很多,学生拿到辅导书就一字不落地原原本本地抄回来。“抄”网上:直接复制打印,一页A4纸满满当当,甚至“洋洋洒洒”好几页。大家搜集的信息大同小异,甚至是一模一样,课上失去交流的意义。还有部分学生,为了完成任务,敷衍作业,寥寥几句,还与主题无关。教学《最后一分钟》前,教师布置“了解香港历史”的资料,学生搜集回来的信息是香港当今的繁荣昌盛,根本不能帮助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3.效果“微乎其微”。

学生搜集的信息,被当作作业检查后,或者一部分在课堂上交流后,这些信息可能就匿迹于学生的草稿中,再无人问津。搜集信息的意义之于很大一部分学生就是应付教师的检查和课堂上的偶然被提问。搜集的信息,对于他们是没有价值的,搜集信息对他们来说是无聊的、枯燥的,运用信息更是无从谈起。

基于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对培养学生信息搜集、运用能力的策略进行反思,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本文将探寻培养学生搜集、运用信息能力的有效策略,以期提高学生搜集、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且行且思:探寻培养学生搜集运用信息能力的有效策略

1.动之以情。

要想激发学生搜集、运用信息的兴趣,其实只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可以。只有有兴趣,学生才会投入全部精力, 才会兴致勃勃,才会乐在其中。其实,我们的学生,特别是第三学段的学生,处于对丰富的课外知识充满渴望的年龄,他们对很多课外知识比课内知识还要感兴趣,还要好奇。教师要尽量避免一句话布置搜集信息的作业,应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欲,引导学生去完成搜集信息的作业。而要想解决心中的好奇,学生必须想方设法运用搜集到的信息。

2.授之以渔。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是第一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还应该在学习时给予指导、帮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方法。我们要教会学生搜集信息的方法。第一步应该明确目标,我们要搜集的是什么内容。学习《最后一分钟》时,教师布置学生搜集“香港历史”的信息。结合预习,我们可以确定目标应该是搜集香港回归前的那段历史。那么搜集了香港回归后发展的历史就是无用信息。第二步,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搜”的办法,通过书籍、杂志等途径搜信息时,学生应该学会看目录、看标题;通过网页查询信息时,学生应该学会浏览的方法,一目数行,快速确定相关内容;通过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学生应该学会图书馆检索等方法。同样,搜到信息后,如何进行信息的归“集”,同样需要教师在方法上予以指导。

(2)途径。教师应该给学生介绍搜集信息的途径,网络、书籍、杂志、报刊,甚至影像作品都是可以搜集的有效途径。但是,并不是每次搜集信息都要从以上全部途径进行搜集。比如教学人教版第10册第6课《冬阳·童年·骆驼队》时,教师要学生想象作者学骆驼咀嚼的样子。教学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观看影片《城南旧事》。影视作品带给学生的直观感受,是其他资料无法替代的。对于理解“学骆驼”咀嚼的这一部分内容,显然影视作品要优于其他资料。

(3)学会合作。搜集搜集,不仅仅要搜,还要集。所谓“集”就是把搜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归集。哪些信息是有效的,应该留下来的。留下来的信息能否进行归类,以更精练的语言呈现。我们可以分小组进行合作。四到六个人为一组,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哪些信息是有效的,应该保留下来;哪些信息是重复的,去同求异。留下的信息进行归集,这样在课堂上交流可以保证更高的效率。

(4)学会摘记。学生搜集到信息后,如何进行摘记也是需要教师指导的。我们建议学生建立资料卡或者是采用活页笔记本。学生搜集的信息,其价值不应该仅仅成为某一节课的资料,这些搜集的信息也是学生课外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资料卡或者活页笔记进行整理,形成知识体系,内化知识。如此,方可谈运用信息。

3.勉之以恒。

在很多学生心中,搜集信息这样的作业并不是真正的“作业”。因为这些作业老师不仅不批改,很多时候课堂上交流也只是点几个同学,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即使是有机会交流,也仅仅是读一下搜集到的信息,教师没有评价。这样的作业,没有反馈,没有评价,学生自然没有积极性完成,也必然不重视。

(1)建立“信息之窗”。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课堂交流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也是情有可原。可是,有些搜集的信息是有价值交流的,相互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搜集的信息。那么,对于这些值得交流的信息,我们可以在班级建立课前“信息之窗”,在必要的时候,把课前诵读、课前唱改为交流。

(2)提高课堂交流效率。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而搜集资料往往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或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对于这类搜集的信息,教师必须预设时间给学生交流,但必须提高课堂交流的效率。课堂交流时,我们会发现有学生只是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原原本本地读下来,甚至碰到不会读的生字就停住了,或者重复前面同学读过的内容。这样的课堂交流是低效的,必然导致课堂时间不足。课堂交流,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就自己搜集的资料照本宣科地读。在交流时,我们可以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想。重复前面的答案应该是最起码要避免的。

(3)展示、评比“资料袋”。除了“信息之窗”的展示、课堂交流,肯定还有部分同学没有机会交流自己搜集的信息,那么,我们还可以进行“资料卡”、摘记活页的展示、评比。定期进行“资料卡”、资料活页的单项展示、评比,每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请学生对资料卡或活页进行整理、编辑、美化、装订,从内容、书写、编辑、形式等方面进行评比。这样一来,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能引导学生将作业做好!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关注学生形成搜集、运用信息能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注意合理利用并针对问题优化有效策略,学生的搜集、运用信息能力定会在日积月累中得到不断提高。

论文作者:林卡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8月总第24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2

标签:;  ;  ;  ;  ;  ;  ;  ;  

基于语文教学视角培养学生搜集与运用信息能力的策略论文_林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