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综合调控研究_可持续发展论文

山东省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调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东省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跨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域调控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以来,可持续发展作为规范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方式,日益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特别是1992年6月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后,环境与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潮。但是,如何协调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如何通过有效的调控,确保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仍是当前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之一。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具有复杂性、综合性、战略性以及“自然-人文”互为耦合的特点。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诸因素包括人为的和自然的、内部的和外部的、积累的和突发的因素。这些因素造成系统物质、能量流动和交换的不平衡与失调,如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恶化,以及突发性的自然灾害等,它们常常相互交错在一起,使得系统演进在速度与方向上出现偏差,从而降低区域的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例如,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加速积累式的生态环境灾害(如土壤侵蚀、环境污染、物种绝灭、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异常变化等)的恶化进程,使其演化成为突发性的不可逆的生态环境灾害。

正如《中国21世纪议程》所指出的,“中国目前还在沿袭传统的非持续发展模式,必须迅速地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在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人地关系处于尖锐对抗的情况下,调控的目的在于协调人类活动方式与自然环境之间、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人类活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协同的区域系统。因此,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的总体目标可概括为:以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主线,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基础,通过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以及社会经济行为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完善市场机制,在区域政策、经济、法律法规、技术和行政手段的综合调控下,使得区域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之间保持和谐、高效、优化、有序的发展,亦即是在确保其经济和社会获得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发展(图1)。

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手段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经济手段、技术手段、政策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按其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手段与间接手段;按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人口政策、资源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调控目标主要体现在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之中,采取行政手段并通过行政组织而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调节作用将越来越大,它不仅在资源配置、而且在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中起基础性作用。在调控手段上,强调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同时,在解决某一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时,更加强调多种手段的配套和综合运用,亦即是综合调控。

2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

2.1 省情特点

山东省是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区之一。全省土地面积15.67×10[4]km[2],其中平原占52.7%,山地占21.2%,丘陵占26.1%,大陆海岸线长3121km。1996年全省总人口874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5%,在全国仅次于四川、河南两省,但人口的文化、科技总体素质不高。据1990年7月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全省平均每万人中大学及高中文化程度分别为97.5人和714人(全国平均分别为139人和795人),文盲及半文盲占全省总人口的17%(全国平均为18.1%)。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势头。1996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达5960.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6.6倍,在北方沿海地区五省市中是最快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仅次于广东、江苏,居第三位,人均GDP6814.2元,居全国第9倍。

山东省资源的显著特点是优势资源与短缺资源并存。煤炭、石油、建材、黄金及海洋资源是具有全国意义的优势资源,目前开采量亦居全国前列。短缺资源中以水、土资源最突出。全省水资源总量为308×10[8,]m[3],人均水资源量352.1m[3],为全国平均数的15%;人均耕地0.077hm[2],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2.2 山东省经济高速增长所引起的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

自1979年~1996年山东省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达11.92%,其中90年代前7年年均递增14.38%,分别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03和3.92个百分点。导致全省经济持续超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大量的资金投入。1979年~199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8179.4亿元,年均递增22.3%;其中90年代为6256.4亿元(年均递增26.2%),分别占同期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92%和6.85%。此外,1979年以来全省实际利用外资达151.73亿美元[1]。二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全省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从1978年的79.2:12.3:8.5演变为1996年的53.5:25.0:21.5。在此期间,第二、三产业净增劳动力895.3万人[1]。

但是,从全省来看,为实现这一时期经济的持续超高速增长,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和效益代价,并导致省内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更加拉大。

(3)经济的持续超高速增长导致经济效益的不断下滑。从某种程度上看,近17年来,山东全省经济的持续超高速增长是以牺牲效率、特别是经济效益为代价的。以最能反映全省工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为例,1980年为29.2%,1985年为27.7%,1988年为19.7%,1990年为10.4%,1993年为10.1%,1996年为9.8%[1]。类似的情况在农业的种植业和第三产业的某些行业也程度不同地存在。

(4)经济的持续超高速增长导致省内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拉大。由于受区位、原有经济技术基础以及区域政策倾斜等因素的影响,山东省沿海与内陆腹地在开发程度、投资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及城镇化水平方面,差异十分明显。改革开放以来,省内经济较发达的胶东半岛及胶济铁路沿线地区发挥其在基础设施、吸引外资及科技教育方面的明显优势,因而经济增长速度长期高于西部和全省平均水平,导致这一地区同鲁西北、鲁北和鲁西南等广大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加大。以胶东半岛的威海市(辖1区3市)与西部内陆腹地的菏泽地区(辖1市8县)相比,人均GDP差距从1978年的1.07倍增加到1990年的2.4倍和1996年的5.89倍[1]。

综上所述,山东省改革开放18年来,全省经济的持续超高速增长同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之间关系是极不协调的。根据作者设计的“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2],按区域可持续发展分为强、中、弱可持续发展与非持续发展四类评分,山东省属于弱可持续发展类型。由于其经济增长是属于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即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和低效益),这不仅加快了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及短缺性资源的紧缺程度,并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从长远来看,也必然影响到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3 山东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调控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中国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并将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提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中,应充分运用经济手段,促进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从实现操作来看,在区域可持续发展巨系统所涵盖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所组成的多反馈回路的相互作用中,必然会存在几个主要的参数或杠杆作用点,亦即“政策作用点”或“调控开关”。一旦对这些作用点之一的政策发生变化,其影响将在系统中放射式地传播开来。因此,可通过包括经济发展政策、资源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及人口政策等在内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干预和调节。在调控过程中,必须强调调控手段的配套与综合调控。

3.1 经济对策

(1)谋求经济的持续适度快速增长。经济的长期高速和超高速增长是引起山东省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长此以往,必将成为制约全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由于目前山东省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关键是经济的快速增长要适度,亦即是不仅要同全省的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利益造成严重危害,而且要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经济效益和防止地区差距加大等紧密结合。据此,我们利用系统动力学(SD)模型,对山东省今后20年~30年经济发展指标进行仿真,最终推荐的方案为:①1996年~2000年GDP年均增长率为10%,上限控制在12%以内;②2001年~2010年GDP年均增长率为8%,上限控制为10%以内;③2011年~2020年GDP年均增长率为6%~8%[3]。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从总体上协调好经济、社会同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提高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整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重要的途径之一。针对全省目前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基础地位不稳固,90年代以来还有所削弱;第二产业主导功能不强,缺乏整体带动功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尚未形成高效、便捷、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根据宏观经济模型仿真结果,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结构(%)将由1996年的20.1:47.2:32.7调整为2000年的15.8:49.4:34.8和2010年的13.2:48.8:38.0[3]。

作为过去17年刺激山东省经济高速增长的能源和基础原材料工业,由于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并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压力,因而今后20~30年山东省工业结构的调整的方向为: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关联度和带动作用较强的石油化工、汽车工业、机电仪一体化产业、电子工业、家电工业及纺织服装工业等六大支柱行业。

3.2 资源环境对策

(1)改革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建立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资源长期无偿使用。由于资源低价或无价,一方面导致能源、原材料价格偏低,另一方面造成资源及能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为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从确保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出发,必须按照资源环境的有偿使用原则,研究和制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补偿收费政策和环境税收政策,并依据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来调整资源价格。当前可选择水资源紧缺的山东半岛,将水资源价格推向市场,建立相应的水资源多重价格市场体系,以解决水资源在部门和行业间的合理分配问题[4]。

(2)逐步将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当前,以国民(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其中最主要的是该指标难以反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数量和导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情况,结果导致某一地区或国家GDP的高速增长建立在资源过度消耗乃至枯竭以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基础之上。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显然这是不可取的。近年,一些国家采用净国内生产总值和经济福利尺度(MEW)或纯经济福利(NEW)等指标,对GDP进行了修正(减去资源消耗及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所需的费用),比较准确地反映了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资源和环境的变化。

(3)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要根据山东省的环境容量,分别制定不同行业、沿海城市与内陆地区污染物排放的限定标准,并落实到各排污单位,实行排污申报和总量控制。为促进企业污染治理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要求,应逐步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同时,要区别对待具有不同功能、不同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的地区,在全省和全国通用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例如,象青岛、烟台和威海等著名的国际性城市和旅游区,对其环境质量应有更高的要求,并相应地制定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

(4)增加投入,加大治理生态环境力度。环保投资是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物质保证。1988年~1993年,山东省环保投资仅占同期GDP的0.3%,大大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0.72%),这也是导致全省环境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世界各国环境专家认为,环保投资占GDP的1%~2%就可控制大部分污染,目前日本已达3%,美国约为2%。据预测,要实现全省2000年和2010年环境治理目标,2000年环保投资应占全省GDP的0.8%,2010年达1.2%,大体相当于50亿元和200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5]。

3.3 人口对策

70年代以来,山东省在贯彻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全省人口总量规模大,人口的年龄构成仍属不成熟的成年型,妇女总和生育率并未明显下降,生育高峰期尚未度过。未来15年~25年,山东省关键是要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因为这不仅会引起对粮食、耕地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而且易引发劳动力就业困难,住房、交通、教育、卫生设施不足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并导致资源消耗加剧,短缺性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人口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为控制人口规模,必须进一步强化人口再生产的计划意识,并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始终将宣传教育放在首位,引导群众牢固树立人口意识和文明、进步、科学的婚育观;坚持推行人口目标责任制,强化农村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根据我们设计的人口模型预测,按中方案,全省200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4‰,总人口为9262万人,2010年分别为5.7‰和9850万人[6]。

(2)提高人口素质。主要是提高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包括:严格执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强扫盲工作,减少青壮年中的文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形成职前培训、职后再教育体系;以普及科技为重点,办好乡、村两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等。

3.4 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山东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包括: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资源环境的支持能力,智力能力和决策管理能力等。其中衡量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指标有:固定资产投资率、投资环境、经济的外向度等,它们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物质基础。“八五”期间(1991年~1995年),山东省的投资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省GDP)平均为28.8%,一般认为,其合理的上限可达32%~35%;又如1996年全省经济的外向度(外贸进出口总额/全省GDP)仅为22.5%,而广东省达139.9%,福建省为49.4%。因此,山东省在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外向型经济、吸引外资,并以此提高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潜力较大。

山东省在资源环境支持能力方面,关键性自然资源(如水、耕地及能源资源)由于长期超强度的开发利用,其储备率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环境容量有限,特别水体污染严重,生态恶化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为此,对短缺性资源应强调以节约使用为主,并采取各种开源措施。前者如推广各种节水、节地措施,调整资源利用结构,发展节水产业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社会体系;后者如对现有资源(包括尚未利用的)加以充分利用,合理、有效地利用区外资源(如增加从晋陕蒙调入煤炭,实行跨流域调水等)。针对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增强治理力度,采取多层次(社会、经济和技术层次)、综合手段进行有效治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实施科教兴省战略,提高决策管理水平,是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要增强科技支撑和创新能力,逐步建立起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据测算,为确保全省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全省县以上科技研究及开发经费总投入将从1996年占GDP的0.26%提高到2000年的2%和2010年的3%,科技进步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将相应地从40%提高到50%和60%以上。同时,还要通过建立规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政策体系、法律法规体系、战略目标指标体系,以及资源环境、生态综合动态监测和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决策系统、信息支撑系统等,有利于大大提高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实施能力,加强各级政府对人口增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管理、监督、宏观调控与综合决策。

标签:;  ;  ;  ;  ;  ;  ;  ;  ;  

山东省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综合调控研究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