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中应把握的关节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节点论文,中应论文,经济责任审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围绕发展目标,确定评判标准
经济责任审计要把握住发展脉搏,体现发展时代特色,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增加届期发展目标审计内容,并将届期发展目标作为审计考核评判的标准。实践证明,对党政“一把手”增加届期发展目标审计,并将届期目标作为考核评判的标准,不仅是审计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也是审计工作人员指导思想上的重大转变。首先突出了经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拓宽了审计工作领域,体现了时代性;其次将党政“一把手”连在一起审计,拓宽了审计范围,增强了党政“一把手”的共同责任性;再次将本级届期发展目标作为本级党政“一把手”经济责任审计考核评判的标准,不仅社会公允,而且具有法律效力(本级届期发展目标是经过本级党员代表大会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增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科学性。
二、突出发展内容,审查三大重点
(一)以财政绩效管理责任审计为基础
1、从规范财权分配着手,紧扣预算执行这条主线。在具体审计中:一是加大预算分配管理和财政支出结构的审查、分析,揭示预算分配不透明、不完整、不细化和不公平以及支出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和效果差的问题;二是加大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审查,揭示税收“跑、冒、漏”和税收成本过高或不合理增长的问题;三是加大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执行情况的审查,揭示部门预算约束是否具有刚性、政府采购制度是否有效、国库集中支付金额及科目是否与预算一致等问题。
2、从社会公众利益着力,突出专项资金使用绩效。专项资金使用绩效是否良好,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审计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专项资金筹集和安排情况进行审查,检查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并有效保证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二是专项资金的拨付、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查,检查有无滞留、挤占、挪用现象,有无因监管不力、重大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三是对具体项目管理进行审查,检查是否遵循了资源节约的原则、成本是否合理、有无重复建设、高估冒算、资产闲置或流失等问题。
3、从内部控制评价着手,挖掘内控缺陷。主要从上述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分析提炼,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科学、健全;评价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是否达到设计的目标,从而评价被审计对象的绩效管理能力。
(二)以考核重要经济指标为依托
1、综合性指标。国民经济指标涉及方方面面,审计既不能面面俱到,又不能以片概全,必须选择能反映出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总体状况,又便于审计查证的经济指标,以促进公允评价。当今世界公认的GTP的确能反映经济发展总状,但GTP数据构成庞杂,审计人员无法完全核实查证。审计实践表明,真实的地方一般财政收入能真实地反映出地方一、二、三产业的真实发展状况,它不仅是一、二、三产业活动的“晴雨表”,而且也是一、二、三产业发展状况的“温度计”,审查地方财政收入要以届期目标为依据,着重审查以下基础指标:
①财政收入增长率。这是考核被审计对象履行经济责任的主要指标。审计考核时,要对任职期内财政收入的总量、构成,存量变动以及增长趋势进行分析比较,看财政收入的增长是否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相一致;是否与一、二、三产业比率变动相适应;是否与届期目标、上级党委政府下达的责任目标相一致。从而评价被审计对象任职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并从不同角度验证财政收入及增长的真实性。
②财政投入增长率。一般以农业、科技、教育、交通、水利等五项投入为重点,逐项分析被审计对象在任期内的投入是否实现了届期发展目标,逐项分析五项指标是否存在虚列、结构是否合理、增长率是否符合法定增长率,综合判断和评价当地党委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
③财政负债率。重点审查被审计对象因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大规模举债所形成的债务风险问题。具体审查以下内容:一是要摸清债务规模和成因,全面、彻底揭示被审计单位的隐性债务;二是认真分析债务结构、债务依存度和偿债能力,分清合理债务和不合理债务,评价债务风险水平;三是审查债务管理状况,评价债务管理责任,督促被审计对象规范债务管理,建立债务监控体系和清偿机制。
2、选择性指标。
①社会保障资金征收率和发放率。重点分析各年度行政、事业、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征收及发放率,查找不能或及时发放的原因,从而评价被审计对象的社会绩效管理责任。
②国有(集体)资产增值、保值率。在财务资料真实可靠的基础上,审查被审计对象任职初期至审计之日的资产家底,分析增减比率变动原因,看有无转移、隐藏和弄虚作假的问题;二是审查任职期内资产管理状况,看有无不按程序、擅自低价出售,造成资产流失、浪费及个人侵占的问题,从而评价被审计对象在国有资产绩效管理方面的责任。
(三)以遵纪守法、廉洁从政为保证
遵纪守法、廉洁从政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之德、常规之责。大量事实证明,各种违规违法违纪等腐败行为,都是滥用权力而引起的。检查领导干部遵纪守法、廉洁从政的关键是检查领导干部实施权力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行使职权的范围相当广泛,仅靠账面审计无法反映本来面目。审计部门要结合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审计,紧紧抓住重大经济活动、重大经济决策、重大资金运作的行政审批程序这条主线,揭露和反映不按行政审批程序或逆程序操作的越权行为及由此产生的危害。在审计方法上采取“三个结合”,即审查财会资料与审查各种重大经济活动、重大经济决策、重大资金运作的行政资料及实物有机结合起来,在单位或个人收支上,行政审批程序上、实物采购发放上寻找疑点;将审计单位及个人的自我评定与走访座谈、发放征求意见表(函)有机结合起来,在民意方面寻找重点;将部门联动内查与外调有机结合,在重大线索上寻找突破点。从而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遵纪守法、廉洁从政的行为。
三、紧扣发展行为,审查三个环节
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是弄清被审计对象在总体经济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及应承担的责任。突出上述三大重点审查结果,尤其是重要经济指标考核的结果,集中反映出党委、政府共同努力的结果,不能更加生动、具体地说明被审计对象在其经济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及应承担的责任,难以对被审计人作出全面的、客观的、公正的评价,达不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实践证明,选择具体的发展经济行为,要以具体的投资项目为依托。首先要摸清被审计对象在任职期内投资的规模、结构、总体效益及效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选择部分与被审计对象直接相关的重大投资事项,并以选择的重大投资事项为依托,以重大投资事项的决策为重点,以重大投资事项执行及监管的最终效果为依据,采取逆查的方法,首先查投资决策的依据是否科学,程序是否合法、合规;其次查投资决策执行过程,看是否严格地执行了决策方案,执行决策方案的具体措施是否科学、有效;再次审查投资决策的监管过程,看能否及时有效地纠正投资决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实践效果是否达到了决策方案预期的目标。对上述三大环节审查结果进行理性分析,评价被审计对象的战略规划能力、处理和管理事物能力,并追究因决策不准、执行不力、管理不到位所造成损失的责任。
四、鉴证发展责任,运用三项原则
鉴证被审计对象发展经济行为责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发展使党委、政府的职责达到有机统一:从现代行政运作规则来看,各级党委都是重大事项的决策机构,各级政府都是重大事项决策的执行机构,党委书记是重大事项主要决策者,政府行政长官是重大事项决策的参与者。也就是说,一项重大决策的功与过,党委书记对决策负主要责任,政府行政长官负次要责任;从各地实际运作的规则来看,党委作出决策后,主要由同级政府执行,党委不仅对决策负责,而且要对决策执行负监管责任。但党委决策的依据往往又是政府提供的,政府行政长官,既要对提供给党委决策的依据负主要责任,又要对执行党委决策负法律责任,还要对执行决策的自然人负监管责任。所有这些都说明一点,任何经济事项活动的过程是复杂的,但任何经济事项的决策、执行、监管贯穿于该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只要抓住了具体经济事项的决策、执行、监管这三大环节,并查清这三大环节的具体责任人,才能界定个人的责任。因此,“谁决策、谁执行、谁监管、谁负责”是界定被审计对象个人责任的三大共性原则。
标签: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经济论文; 政府审计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政府债务论文; 决策能力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