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偏不倚”中寻找一条永恒不变的道路--关于翻转课堂的冷思考_翻转课堂论文

在“不偏不倚”中寻求恒常之道——关于翻转课堂的冷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偏不倚论文,之道论文,课堂论文,冷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翻转课堂,就是把我们传统的“课堂学习新知识、回家做作业”的教学模式,变成“学生在家学习新知识、课堂消化巩固”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因为具有“时间翻转,自主空间更充足;关系翻转,自学动力更充沛;方式翻转,自由思维更充分”等鲜明的特点,而深受欢迎和好评.和众多教师一样,我对翻转课堂也非常赞同和支持,近期还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了一次关于小学数学学科翻转课堂的教学观摩和专题研讨,但遗憾地发现,目前对翻转课堂模式的机械、盲目的模仿和复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尴尬现象.如何理性“翻转”数学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一、要选择适合的“翻转”内容

      实施翻转课堂时,很多教师更多的是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比如,怎样使用“翻转”的模式,怎样制作微视频,怎样把握教学节奏……实践表明,如果教师只进行教法探索,而没有适合“翻转”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怎么实施“翻转”,教学效果就非常有限.这是因为,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情来决定,要切合小学生的实际需要.事实上,实施翻转课堂,学生需要在家先学习,但有些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小学生根本无法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实现理解和掌握.

      比如,教学《小数的意义》一课时,即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但要通过自己观摩微视频来学习、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意义,这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学生在家先学能勉强依葫芦画瓢地解决诸如“86毫米=

米,写成小数是(

       )米”之类的问题,但解释这类问题就非常困难,因为认识小数的意义,需要学生“抽象”与“推理”.尤其是解决“7角3分=

元,写成小数是(

       )元”这样的问题时,很多学生很难弄懂、弄通,更不要说表达清楚了.

      当然,有些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前学习,能完全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用“翻转”模式进行学习则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比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对圆心、圆的半径和直径等概念,学生通过自学完全能够理解,并且,画圆、剪圆、画对称轴等操作性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家先学也比较合适,尤其是画圆,在家先学更合适:第一,学生在家容易发现生活中的圆,比如碗口、茶杯口、硬币等圆,也便于学生借助实物画圆.第二,学生先学时,能结合自己的学习,尝试应用“定长、定点和旋转”的方法画圆很方便,也容易操作.第三,便于学生用圆规完成“动手做”的学习内容.因为学生按照画一画、涂一涂的方法得到一个美丽的图案需要很长时间,在家先学,时间充裕,空间无限,能避免课堂学习中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问题.第四,学生在家上网可以寻找和欣赏更多的圆,有助于他们深刻体会“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能更好地体现“以生为本”.

      二、要确定恰当的“翻转”目标

      翻转课堂的核心是把知识传递和内化的过程颠倒过来,先学后教,那么,课堂教学要达到有效甚至高效的状态,关键就是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和核心,也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恰当的“翻转”目标,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自学目标之上,所以,为了保证翻转课堂的效率能切实提高,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翻转课堂的特点来确定翻转课堂的教学目标,即:“翻转”课前的自学目标、“翻转”课中的教学目标.

      比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一般这样确定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探究等活动过程,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2)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和比一比等方法,探究圆的特征;(3)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激发积极参与的兴趣,感悟数学美和生活美,提升审美能力.教学重点是:理解圆的相关概念,归纳圆的特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在翻转课堂,学生通过课前先学,已经能实现其中一些目标了,如果还把它作为翻转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就会有很多重复劳动,也就失去了“翻转”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分别确定“翻转”课前的自学目标、“翻转”课中的教学目标.

      首先是学生的自学目标:(1)通过自学,知道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会用自制的工具及圆规画圆,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3)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字母表示;(4)尝试研究并发现圆的特征;(5)观察、查找生活中的圆形现象,欣赏圆形物体的美.

      其次是“翻转”课中的教学目标:(1)了解学生对圆的相关知识先学后的掌握程度;(2)根据学生自学掌握的程度相机穿插讲解,加深其对圆的特征及特征内涵的理解;(3)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数学美和生活美,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则是:(1)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的特征及特征内涵的理解;(2)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确定“翻转”目标,能更好地处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更贴近学情,更接“地气”,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作为教学追求.

      三、要组织有效的“翻转”过程

      教学是师生在教学目标指引下对知识进行全面诠释和展现的过程.翻转课堂基于学生的先学经验,考量其效度,就是看有没有变得比没有先学时的效果更好些.目前的翻转课堂,存在两种现象:一是“旧瓶装新酒”.课堂上,教师先组织学生汇报在家自学的内容和收获,然后按原来传统的套路进行教学——教师讲解,学生跟着教师的问题亦步亦趋地走下去.二是“新瓶装劣酒”.课堂上,教师指名学生逐一到讲台前汇报自学题的答案.如教学《认识方程》一课,教师设计的课前自学题如下:(1)自学例1、例2,思考:什么是等式?(2)把例1、例2中的5个式子分为两类,说说是怎样想的?(3)说说什么是方程?并写出一个不同的方程.(4)说说你对等式和方程关系图的理解,再举例说说等式和方程的关系.每次到讲台前汇报答案的学生最后都要加上两句模式化的问话:“你们同意我的想法吗?”台下学生齐声高呼:“同意.”“你们有不同意见吗?”台下还是一片高呼:“没有.”于是新课学习“圆满”结束.但在练习时,却发现学生错误百出:判断题中,“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方程”,一个小组共14人,有9人错误;“4x+20含有未知数,所以它是方程”,一个小组共15人,有10人错误.在理解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这一难点时,学生更是稀里糊涂,被绕得晕头转向.光鲜的“翻转”模式生成的却是暗淡的“翻转”效果,我们的教师被“骗”了.

      因此,翻转课堂的实施,挑战最大的是教师,教师除了必须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有深透的把握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对教学内容作二次处理,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集中精力讲解学生的疑难之处,因材施教,引导学生适当选择和取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实,翻转课堂的关键要素是学生的课前自学.贲友林老师在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执教的《年、月、日》公开课,也是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模式,虽然没有翻转课堂的“形”——微视频,却有翻转课堂的“神”——学生按照研究单课前独立自学.该课的研究单如下:

      1.关于“年、月、日”,我知道了什么?

      2.关于“年、月、日”我的疑问是什么?

      3.我搜集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数学故事有哪些?

      课堂上,贲老师先让学生同桌交流研究单第1题,然后全班交流第1题、第2题.学生通过自学后都知道的知识贲老师没有讲,只是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地板书了重点知识.当学生都能说出各月的天数且知道大月、小月、平月后,看似没问题了,但贲老师依然出示2014年的年历帮助学生理解大月、小月、平月.然后提问:“如何记住各月的天数?”组织学生交流拳头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并适时穿插讲解古罗马皇帝恺撒、奥古斯都制定历法的故事.在整个师生交流的过程中,贲老师又相机展示学生的疑问,如:为什么二月份的天数最少?年、月、日是怎么来的呢?……一节课,贲老师一直是助教、助导的角色定位,在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知识点上做了必须且深刻的引领与挖掘.整个课堂,“翻转”出了浅表知识背后的内涵,活泼且理性,光鲜且饱满.

      对于翻转课堂,我们不能盲目跟风、生搬硬套,而应以一种扬弃的理性态度,在“不偏不倚”中寻求恒常之道,使“翻转”之路走得更远.

标签:;  ;  

在“不偏不倚”中寻找一条永恒不变的道路--关于翻转课堂的冷思考_翻转课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